唯識名詞白話新解(一∼五劃)103
    唯識學以‘三法二重’為因果,確立其宇宙形成與種子的關系。即主張︰當心、色二法諸緣具足時,種子必令當前之外界產生某種作用或現象,稱為‘現行’;此現行之法,一旦形成,即能燻習種子。如是乃構成‘三法’,即︰‘能生的種子’(本來的種子)、‘所生的現行’、‘所燻的新種’等三種要素,此三者具有‘二重’的因果關系,即于‘種子生現行’、‘現行燻種子’之下,同時展轉互為因果,且由之變現出世間萬物。故知宇宙森羅萬象、苦樂榮枯等一切有為無為之萬法,皆由吾人第八識內的種子所生成映現者,此即唯識宗‘萬法唯識’的基本論旨。準此而言,唯識家乃稱阿賴耶識內的種子為‘內種’,而謂米、麥等之種子並非真實自存之物,而系由內有之種子發為現行所變現者;以其相對于心識內之‘內種’,並假借世間之名,而稱之為‘外種’。

    外種的種子亦如內種,可分為本有與新燻兩種,然內外種的種子,其燻習情況有別。據《成唯識論》卷二說,以外種而言,其種子具有本質者,即有燻習,而為其生長之‘增上緣’;若無本質者,即無燻習,而必須以內種為其‘生因’之緣。

    【外塵】又稱外境。自認識作用而言,為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攝取的對象,即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又稱六境。凡夫以為六塵皆在于內心之外,故稱外塵。

    【外緣起】參閱‘內緣起與外緣起’條。

    【末那三位】唯識宗依修行階段的淺深,而在末那識中立有三階段,稱為末那三位,一、人我見相應位︰如凡夫、二乘有學、七地以前的菩薩等有漏心位。二、法我見相應位,為末那識緣第八異熟識起法我見之位。此乃指凡夫、二乘及未得法空智果的菩薩位而言。三、平等性智相應位,乃起無漏平等性智之位,即菩薩以法空觀入見道,又于修道位起法空智果及佛果。以上三位之中,前二位屬有漏之位,第三位則屬無漏之位。

    【末那三位無有】此指修唯識行的菩薩,修至何位方能斷除我執,舍末那之名?此有三位,即︰一、阿羅漢位︰二乘阿羅漢位,大乘八地菩薩,第八識舍阿賴耶識之名(此時名異熟識),故末那亦不成執。二、滅盡定位︰此位前六識心、心所皆滅,染位末那及心所亦滅。三、出世道位︰謂得真無我解脫及得後得無漏智,末那識已轉識成智。《唯識三十頌》曰︰‘阿羅漢滅定,出世道無有。’即指此三位而言。

    【末那王所相應】此指與末那識相應的心所。《八識規矩頌》曰︰‘八大遍行別境慧,貪痴我見慢相隨。’即指與此識相應的心所,有八大隨煩惱心所——昏沉、掉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五遍行心所——觸、作意、受、想、思。及別境中的慧心所,和四個根本煩惱心所——貪、痴、慢、見。一共十八個心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