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劃)17
    【地論八識】地論師立有八識,但與玄奘一系新譯則不盡相同。地論八識為一、前六識;眼、耳、鼻、舌、身、意六識,依根立名,分別緣色、聲、香、味、觸、法六境。二、第七識名阿陀那識。阿陀那識是梵文AdanaVijnana的音譯。地論宗對于此識的解釋,與玄奘一系的唯識宗完全不同,唯識宗的第七識是末那識ManasVijnana,阿陀那識是阿賴耶識的異名,而地論宗對末那識賦予不同的意義,南道派慧遠之《大乘義林章》卷三載,‘阿陀那者,此方正翻名為無解,體是無明痴心故。隨義旁翻,差別有八︰一無明識,體是根本無明地故。二、業識,依無明心不覺妄念忽然動故。三、轉識,依前業識,心相漸粗,轉起外相分別取故。四、現識,所起妄境,應現自心,如明鏡中現色相故。五、智識,于前現識所現境中,分別染淨違順法故,此乃昏妄分別名智,非是明解脫名智也。六、相續識,妄心牽境,心隨境界,攀緣不斷,復能住持善惡業果,不斷絕故。七、妄識,總前六種非真實故。八、執識,執取我故,又執一切虛妄相故。’三、阿梨耶識即阿賴耶識,地論宗對此識的解釋,不惟與玄奘的唯識系不同,且相州南北兩派所見亦不相同。南道派慧遠之《大乘義林章》卷三載︰阿陀那識為無明痴之妄識,阿梨耶則為如來藏自性清淨心。而妄識無體,必依真識而立,故前七識均以第八識為本體。唯第八識雖平等一味,非因非果,但其用則能隨緣起滅,具有染淨之別,故能生起一切萬法。亦即妄法非真如外另有別體,乃系真如不守自性,隨緣而成為妄法,故諸法依隨真如,同時存在。因此,佛性雖本有,仍需精勤修持,離染顯淨,方可成佛。

    然北道派之說與此有異,北道派論師以為,眾生的根本識、即阿梨耶識,為諸法的依持,一切法從阿梨耶識生起。然此識為無明的妄心,而非不生不滅的真如。亦即是主張佛性後有,須長劫修行,始得成佛。

    【地論宗】為唯識宗三系之一,是唯識宗的前驅。我國自北魏到唐初時代,許多精通、弘揚《十地經論》一派僧侶所形成的宗派。因為他們沒立宗定祖的師資傳承,所以後代稱為地論學派或地論師。北魏宣武帝永平四年,菩提流支、勒那摩提合作譯出《十地經論》,後來因菩提流支與勒那摩提的弟子之間,于弘揚此論時見解有異,遂分為相州南道派與相州北道派。南道派以勒那摩提為首,其弟子慧光承其學說,在相州(今河南安陽)南部弘傳此論。傳承慧光之學的第二代弟子有法上、僧範、曇遵、惠順、道憑、靈詢、僧達、曇衍等。第三代弟子為慧遠(法上的弟子),以及慧光的弟子靈燦、寶遷、善冑、淨業、辯相、玄鑒、智徽、明燦等。此後尚有智嶷、道顏、淨辯、靈達等。到唐代華嚴宗興起,南道派就融合入華嚴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