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劃)23
    中國大乘佛教,習慣上把佛教分為性、相兩宗,以法相唯識宗稱為法相宗或相宗,以中國的天台宗、華嚴宗、禪宗稱為法性宗或性宗。雖然這種分類方法並不確切,但是千余年前沿用至今,約定成俗,也就無從辨正了。性相兩宗的差異,一者是‘唯心真妄異’,一者是‘真如隨緣凝然異’。唯心真妄異者,法相宗謂由阿賴耶之一心而緣起諸法;法性宗謂不生滅之真如、與生滅和合而緣起諸法。真如隨緣凝然異者,法相宗謂真如凝然不作諸法;法性宗謂真如具有不變、隨緣二義,因隨緣之故,應染淨之緣而作善惡之法。法相宗說的是八識組成的生滅無常的妄心,法性宗說的是真如——如來藏心。法相宗以真如為凝然不動之理體,法性宗以真如有不變與隨緣二義。而真如隨緣、有能生的大用,就是‘如來藏緣起’。

    在印度,心不是常住真心(理心)或不變之性,而是人的精神主體,即所謂八識之心或攀緣之心(事心)。瑜伽行學派是如此說心,中觀學派也是如此說心。如《大智度論》曰︰‘心有兩種,一是生滅心,一是相續心’。《瑜伽師地論》曰︰‘心有二義,一是集起義,二是積聚義’。以上所說的心,都是生滅變異的‘事心’,不是‘真如凝然’的理心’。而中國佛教真常唯心的心,指的是如來藏心、妙真如心。在真如緣起論中,心與性是統一的,心的概念不再是一個主體的、有為法的思維之心,而是天人合一的宇宙之心,它是萬有的終極本體,是產生一切事物的根源,是一切萬有本體之理性,也就是佛法中的如來藏、佛性。中國佛學中所稱的佛性,是印度佛學術語與中國文化融攝後的產物。‘眾生皆具佛性’,不正是對中國的‘人人皆可為堯舜’的最佳注釋嗎?中國人對于如藏、佛性的信受不疑,正是中國文化的表現。

    【如來藏緣起】此又作真如緣起,為四種緣起的第三種。佛教對于宇宙現象之緣起論,歸納為四種,即業感緣起、賴耶緣起、如來藏緣起、法界緣起。其中,如來藏緣起系指由如來藏之自性清淨心,生起一切萬有的緣起論,這是《楞伽經》、《密嚴經》、《大乘起信論》等所詮顯的思想。謂如來藏有其常住不變的一面,同時也有隨緣起動而變現萬有的一面。如來藏隨緣起動的次第,先是如來藏之一心被無始以來的無明惡習所燻習,而成為第八阿賴耶識(藏識),再由藏識現起萬有,然如來藏之本性並不毀損,而成為‘如來藏為體,藏識為相’之關系。又如來藏之實體有真如門與生滅門二義,就真如門而論,如來藏為一味平等、性無差別之體;就生滅門而論,如來藏隨染淨之緣而生起諸法,例如由染緣而變現六道,由淨緣而變現四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