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劃)33
    【戒賢】梵名音譯尸羅跋陀羅,約六至七世紀間人,印度大乘瑜伽行學派論師,為東印度三摩坦國人,婆羅門種姓,少年好學,游歷四方,訪求名師,至中印度那爛陀寺,從護法受學出家,三十歲時,代表護法與南印度一大外道辯論獲勝,受到國王的嘉賞,為他起造伽藍。戒賢長期主持那爛陀寺,弘傳唯識宗義,他依據《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等經論,將佛教判為有、空、中三時,主張五種性說。公元七世紀間,我國玄奘三藏游學印度時,曾在那爛陀寺師事戒賢,依之學習《瑜伽師地論》及十支論等唯識學說。時戒賢已一百零六歲,為寺中大長老,眾共尊稱為正法藏。

    【戒賢智光判教之爭】戒賢、是唯識宗十大論師中心人物護法的弟子

    ,同時也是玄奘三藏在印度求學時的老師。智光,是與戒賢同時代的大乘空宗論師。關于他們二位的爭論,法藏的《十二門論宗致義記》中說‘近代中天竺那爛陀寺,同時有二大德論師,一名戒賢,一名智光,並神解超論,聲高五印,六師稽顙,異部歸依。大乘學人仰之如日月,天竺獨步,軌範成規,遂各守一宗,互為矛盾。謂戒賢遠承彌勒、無著,近踵護法、難陀,依《深密》等經,《瑜伽》等論,明法相大乘,廣分明數,用三教開宗,題自所依為真了義,……’戒賢依深密、瑜伽等經論,立三時教判,謂一、第一時有教此謂眾生迷執有我,因而起惑造業,沉淪生死。釋迦牟尼初說法時,說業感,因緣,四聖諦等法,以破其執著。《四阿含經》等小乘經典,皆屬此教,這是不了義教。二、第二時空教謂小根者聞四聖諦法,雖斷我執,而于諸法,執為實有。佛為破彼等法執,宣說諸法皆空之理,令舍小乘而入于大乘,如《般若經》等大乘空宗經典,皆屬此教,此雖比初時教進步,但仍不是了義教。三、第三時中道教︰謂于前二時,互說空有,未契中道,佛于第三時《解深密經》等會中,說唯識中道之理,斷除小乘偏有,大乘偏空的執著,入于非空非有的究竟了義。如《華嚴》、《深密》等大乘經典,皆屬此教。唯此非有非空的唯識中道,才是終極的了義教。而智光以大乘空宗的觀點,亦判佛教為三時,即︰一、第一時中︰如來為諸小根,說小乘法;即‘心境俱有’的教法。心是主觀的心識,境是客觀的外境。二、第二時中︰如來為中根者,說法相大乘,所謂‘境空心有’的教法。這是指大乘有宗的思想,有宗主張‘境空心有’,所謂萬法唯識,外境是心識所變現。三、第三時中︰如來為上根者,說無相大乘,所謂‘心境俱空’的教法。這自然是指大乘空宗的思想,只有《般若》、《中觀》等經論才是終極的了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