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劃)144
    【種子識】乃執持諸法的種子不失不壞之識,為阿賴耶識異名之一。此識含藏萬法種子,能生起一切法,故稱種子識。《成唯識論》卷二曰︰‘此能執持諸法種子,令不失,故名一切種。’又,《攝大乘論釋》卷二載︰‘謂有能生雜染品法,功能差別相應道理,由與生彼功能相應,故名一切種子識。于此義中,有現譬喻,如大麥子,于生自芽有功能,故有種子性;若時陳久,或火相應,此大麥果功能損壞,爾時麥相雖住如本,勢力壞故,無種子性,阿賴耶識亦復如是。’

    【境】境為感覺作用的對象,又作境界、塵。即根與識的對象,亦即心與感官所感覺或思惟的對象。引起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之感覺思惟作用的對象,即色、聲、香、味、觸、法六境,以其能污染人心,故又稱為六塵。唯識大乘自本質之有無將境分為性境、獨影境、帶質境三種,以論見、相二分種子之異同。此外,境又有內境外境、真境妄境、順境違境等分別。簡單的說,境是了別境識(即眼、耳、鼻、舌、身、意六識)所了解分別的對象,也即是宇宙間的各種現象。佛法中以眼、耳、鼻、舌、身、意六種識,緣慮色、聲、香、味、觸、法六種,此六境賅括宇宙間一切現象。

    【境不離識】唯識學立論,以一切客觀外境都不實在,皆是主觀心識的虛妄變現——由心體的自證分變現出相分,再由見分去緣慮分別,故曰不離識。

    【境唯識】法相唯識宗的窺基大師,將諸經論所說唯識文義總攝為五種,稱為五種唯識,此為五種唯識之一。亦即就所觀之境,而闡明唯識的意義,如阿毗達磨經說‘一處四見’的譬喻即是。參閱五種唯識條。

    【境無識有】做為客觀現象的外境,是內識的虛妄變現,故曰境無,以此成其唯識。《成唯識論述記》曰︰‘唯謂簡別,遮無外境,識謂能了,詮有內心。’

    【境緣】生識的九緣之一,境指色、聲、香、味、觸五塵之境。謂眼等五根雖具見、聞、嗅、嘗、覺等五識,若無色等五種塵境為對,則五識無由生起。參閱‘九緣生識’條。

    【境識俱遣】指客觀的外境,與主觀的心識同時俱遣。主客俱遣,即得唯識實性,亦即絕待的真如境界。《轉識論》曰︰‘境識俱泯,即是實性。’唯識宗立論,在于破遣有情對我法的執著,故以識遣執,諸執盡除,識亦隨遣,若執實有諸識,亦成法執,同于所破。故于三自性則曰︰‘我法遍計無,內識依他有。’或者說︰‘外境畢竟無,內識如幻有。’所以遍計所執之法是幻有,依他起之法是假有,而圓成實性則是實有。《唯識三十頌》曰︰‘此諸法勝義,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識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