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劃)148
    【語無表業】三無表業之一。即與語表業共于身中生出一種無法表示于他人之業體。言語使某作業發動于口時,同時招感他日果報之原因,燻發于己身之內,其被燻發者,無形無象,無法表示于他人,故稱語無表業。小乘認為表業與無表業皆以色性為體;大乘則謂身、語、意三無表業以思心所的種子為體。

    【遣相證性識】唯識宗依三性觀的觀行法門,立此五重唯識觀。遣相證性識為第五種觀法。八識心王的自體分,是依他(因緣)所起的事相,八識心王之實性,是二空所顯的真如——圓成實性。故舍遣依他起的事相,證得圓成實的理性,這是事理相對的觀法。

    【遣虛存實識】唯識宗依三性觀的觀行法門,立此五重唯識觀,遣虛存實識為第一種觀法。即以為此心之境,是遍計所執的虛妄法,體用非有,故而遮遣;內心諸法,為依他圓成,體用非無,故而存留,此為虛實相對的觀法。

    【聞所成慧】三慧之一,參閱‘三慧’條。

    【慚心所】此為心所有法中的善心所之一。慚者羞惡之心,做了壞事內心感到羞恥者曰慚。《成唯識論》曰︰‘雲何為慚,依自法力,崇重賢善為性,對治無慚,止息惡行為業。’由于本身自我尊重的促進之力,可以止息惡行。見《成唯識論》卷六。

    【慳心所】此為心所有法中的小隨煩惱心所之一。慳者慳吝,財物不肯施舍,法理秘不告人,鄙惡地蓄積財法。《成唯識論》曰︰‘雲何為慳,耽著財法,不能惠施,秘吝為性,能障不慳,鄙蓄為業,謂慳吝者心多鄙澀,畜積財法,不能舍故。’見《成唯識論》卷六。

    【輕安心所】此為心所有法中的善心所之一。身心安適輕快,謂之輕安。《成唯識論》曰︰‘安謂輕安,遠離粗重,調暢身心,堪任為性,對治昏沉,轉依為業。’粗重指貪痴煩惱而言,修行者調伏煩惱,遠離粗重,為修禪定之必要條件。轉依為業者,即轉去粗重,依于輕安。見《成唯識論》卷六。

    【誑心所】此為心所有法中的小隨煩惱心所之一.誑是欲謀取名譽或利益,自己無德而詐稱有德的一種欺騙行為。《成唯識論》曰︰‘雲何為誑,為獲利譽,矯現有德,詭詐為性,能障不誑,邪命為業。’見《成唯識論》卷六。

    【遠行地】修唯識行,于第四修習位中十地的第七位。此位菩薩,善修無相行,不起功用,遠出過世間二乘出世間道。如《解深密經》雲︰能遠證入無缺無間無相作意,與清淨地其相鄰接,是故第七名遠行地。唐代遁倫撰著《瑜伽論記》,有雲︰‘始從初地訖至第七,經一僧修無相行,方得無間證入無相,與彼第八清淨地地鄰,名遠行地。八地離功用過,名清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