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傳承】自玄奘、窺基開創唯識宗後,百余年間,宗風甚盛,研究者頗多。唯百余年後,唐武宗會昌五年(八四五),敕令祠部取締全國寺院及僧尼,史稱‘會昌法難’。在此次法難中,此宗的經疏大部分焚毀,宗運遂一蹶不振。繼之唐代末年,藩鎮割據,烽火不熄,五代十國,王朝交迭,百年之間,戰亂頻仍,以致佛寺荒廢,經籍散逸,隋唐三百年間昌隆鼎盛的佛教,至此零落殆盡,大小各宗,莫不衰微,尤以唯識一宗,竟成絕響。至元代有釋雲峰者,著《唯識開蒙問答》二卷,是唐代以後僅有的唯識學著述。蓋因《成唯識論述記》及《唯識三疏》,早已散佚,未能編人藏經,即使有人研究,也無門可入。不過元代秦州景福寺英辯、金陵天禧寺志德、鎮江普照寺普喜、及雲南僧無念等,尚傳持此宗。至明朝武宗正德年間,有魯庵普泰法師者,自一無名老翁處學得唯識要義,爾後他為《八識規矩頌》及《百法明門論》作注,由此二書問世,推動了明末諸家研究唯識的風氣。參閱明代後葉唯識諸師。
【唯識實性】唯識實性即圓成實性,亦即真如。《唯識三十頌》曰︰‘此諸法勝義,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識實性。’按︰唯識二字,梵語摩怛剌多、漢譯曰唯;梵語毗若底、漢譯曰識。梵語倒置,稱為識唯,漢語譯曰唯識。唯者簡別之義,簡別識外無境,識者了別之義,即是我人認識的主體。唯識家的論旨,是遮簡迷情以外界實境存在的我執法執,表顯內識的真性法相。也就是把宇宙萬有的現象,歸之于內識,即所謂‘宇宙萬法,唯識所現。’因此,唯識的‘識’,是對‘境’而說的。但‘識’亦是緣生之法,亦是虛妄不實,故要轉識成智,始親契真如,真如即唯識實性。《成唯識論》一曰︰‘外境隨情而施設故,非有如識;內識必依因緣生故,非無如境。由此便遮增減二執。境依內識而設立故,唯世俗有;識是假境所依事故,亦勝義有。’
【現世】現在之世。指人有生命之間。
【現在】指事物正呈作用之位,現今存在之義。《俱舍論》二十曰︰‘有作用時,名為現在。’
【現在五果】以十二因緣配于三世言之。一、識,胎內受生之一念。二、名色,心為名。身為色。在胎內心身漸成長之位。三、六處,六根具足,將出胎內之位。四、觸,既出胎內而觸于外境之位。五、受,分別苦樂之位。即十二因緣中自第三至第七者。以無明與行之二者為過去之因,以此五者為現在之果,以次之愛取有三者,為現在之因,以次之,老死二者為未來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