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二十五劃)27
    【無學】為‘有學’的對稱。雖已知佛教之真理,但未斷迷惑,尚有所學者,稱為有學。相對于此,無學指已達佛教真理之極致,無迷惑可斷,亦無可學者。聲聞乘四果中之前三果為有學,第四阿羅漢果為無學。見《俱舍論》卷二十四。

    【無學果】即聲聞四果中的阿羅漢果。以其學道圓滿,不更修學,故稱無學果。

    【無學道】又作無學位、無學地。為佛教修行階位之一。與見道、修道合稱為三道。系盡證真諦之理,解脫一切煩惱,學道圓滿,而不更修學勝果之道,即指阿羅漢果。大小乘規定無學道之內容有所不同,小乘以阿羅漢果位為無學道,以其余四向三果為有學道。大乘則以菩薩修行階位之第十地最後所得之佛果為無學道。見《成唯識論》卷六。

    【無覆無記】為‘有覆無記’的對稱。若以道德之性質為準則,一切諸法可大別為善、惡、無記等三大類。其中,無記系指非善非不善,不能記為善業或惡業之法,又可分為有覆與無覆兩種。無覆無記,即指不覆障聖道的非善非惡之法。據《俱舍論》卷七載,無覆無記可分為有為與無為兩類︰一、有為無記,即由因緣造作所生的無記法;二、無為無記,即非由因緣造作所生的無記法。八識中的第八阿賴耶識,即是非善非不善的‘無覆無記’。《成唯識論》曰︰‘于善不善損益中,不可記別,故名無記。’《俱舍論》曰︰‘無記者,不可記為善不善性,故名無記。有說,不能成異熟果,故名無記。’無記有二種,一曰有覆無記,指第七識,以有四煩惱常俱故;一曰無覆無記,指第八識之自體。

    【無類別真如】參閱‘十真如’條。

    【無痴心所】此為心所有法中的善心所之一。無痴,是明達事理,不為迷惑。《成唯識論》曰︰‘雲何無痴,于諸理事明解為性,對治愚痴,作善為業。’所謂明解理事,是指明確理解四聖諦、八正道等佛教義理而言。

    【無攝受真如】修唯識行,第四修習位的十真如之一。這是第四地斷微細煩惱現行障所證,此真如非我執等所依處,亦非我執取,無所系縛,故名無攝受。參閱‘十真如’條。

    【無體隨情假】二種假之一。無體隨情假,乃世間所稱的我法,世間之人于心外之境執為實我實法,此法體但是妄情,為遍計所執性攝,而無實體,世人隨此妄情而執虛假之我法,故稱無體隨情假。參閱‘二假’條。

    【善心】以慚愧之二法及無貪等之三根為善之自性,與之相應而生起之一切心心所,名曰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