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二十五劃)28
    【善心所】六位心所的第三位,計有十一種,即信、慚、愧、無貪、無嗔、無痴、精進、輕安、不放逸、行舍、不害。何謂善,隨順法理,于此世他世順益于自他者,謂之善;反之,于此世他世損害于自他者,名不善。故以上十一種善心所,賅括世出世間一切善法,其自體遠離一切穢惡,而聚集一切功德。見《成唯識論》卷六。參閱‘十一善’條。

    【善因】為善根招善果之因。《本業經》下曰︰‘善果從善因生。’

    【善法】五戒十善為世間之善法,。三學六度為出世間之善法,淺深雖異,而皆為順理益己之法,故謂之善法。

    【善法行】菩薩修唯識行,此為十行位的第九位。此位菩薩,修力行,成就四無礙陀羅尼門諸善法慧,護持此法,令佛種不斷,稱善法行。見《成唯識論》卷十。參閱‘十行’位條。

    【善果】依善業所招之善妙結果也。《本業經》曰︰‘是故善果從善因生。’

    【善根】身口意三業之善,固不可拔,謂之根。又善能生妙果,生余善,故謂之根。《維摩經菩薩行品》曰︰‘不惜軀命,種諸善根。’注曰︰‘什曰︰謂堅固善心深不可拔,乃名根也。’

    【善現行】菩薩修唯識行,此為十行位的第六位。此位菩薩,修智慧行,悟入法無自性,三業寂靜,不受系縛染著,而隨機教化眾生,稱善現行。見《成唯識論》卷十。參閱‘十行’條。

    【善惡二業】善業即十善業道,惡業即十不善業道,見‘十善業’及‘十惡業’條。

    【善惡無記三性】在唯識學上,三性有兩種,一者是稱為‘三自性’的三性,即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一者是善、不善、非善非不善的三性。不善即是惡,非善非不善即是無記,所以三性又稱善、惡、無記三性。一、善︰善是能順益此世、他世之法,其定義是指能于現在世、未來世中,給與自他利益者。善與惡,都有理、事之分,理是分析善惡的性質,事是說明善惡的行為。先以善來說,在理的一面,《俱舍論》十三,把善分為四種,一者勝義善,二者自性善,三者相應善,四者等起善。在事的一面來說,修唯識行,持五戒、行十善,是基本的行持。十善是︰不殺生,進而行放生、救生、護生。不偷盜,進而行施舍,財施、法施、無畏施。不邪淫,進而修梵(清淨)行,出家人則完全斷淫。不妄言,進而說誠實語。不綺語,進而說質直語。不兩舌,進而說調解語。不惡口,進而說柔軟語。不貪,進而修不淨觀,以對治貪欲。不嗔,進而修慈悲觀,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不痴,進而修因緣觀。二、不善又稱為惡,指其能違損此世他世之法。《成唯識論》中稱︰‘違損此世、他世為惡。’《俱舍論》十三,把惡也分為四種,即一者勝義不善,二者自性不善,三者相應不善,四者等起不善。在事相一面,與十善相對者即是十惡。十惡就是殺生、偷盜、邪淫、妄言、綺語、兩舌、惡口、貪婪、嗔恚、愚痴。三、無記︰非善非不善,不能記為善,不能記為惡,故稱無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