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二十五劃)38
    【菩薩乘種性】請參閱‘如來乘定性’條。

    【集法忍】集,即招集之義。謂觀欲界集諦,見、思之惑,真如理顯,生無漏法忍,是名集法忍。見惑者,謂意根對法塵起諸分別;眼等五根,對色等五塵,起諸貪愛思惑者,謂曰思惑也。

    【集法智】為觀三界之四諦所發十六心之一,八智之一。集指四諦中之集諦。乃緣欲界之集諦而觀之,斷除迷惑集諦之見惑,而印證集諦之理所得之無漏智。見《俱舍論》卷二十三。

    【集類忍】謂觀欲界集諦之後,復觀上二界集諦,生無漏法忍,是欲界集法忍之流類,是名集類忍。

    【集類智】謂觀欲界集諦之後,復觀上二界集諦,真智明發,是欲界集法智之流類,是名集類智。

    【發心住】修唯識行歷經四十一階位,此為初十位的第一位,此位菩薩,初發大菩提心,修十信行,所謂十信者,一、信心,謂信四諦三寶。二、精進心,謂善心勇悍,三業共勵,三、念心,謂憶念三寶等,不忘菩提。四、慧心,謂正慧。五、定心,謂心寂靜。六、施心,謂樂布施財寶教法等。七、戒心,謂三聚淨戒無缺。八、護心,謂能護持正法,又護余九心,且守護六根門令不起煩惱,九、願心,謂發度斷知證四弘誓願。十、回向心,謂上回向菩提,下回向有情。參閱‘十住’條。

    【發光地】修唯識行,于第四修習位中十地的第三位。此位菩薩,成就勝定,及殊妙教四種總持,能發無邊妙慧光,如《解深密經》雲︰由彼所得三摩地及聞持陀羅尼,能為無量智光依止,是故第三名發光地。唐代遁倫撰著《瑜伽論記》,有雲︰‘三地得定及聞持,聞持還是定中差別,依此諸定,能發智光,名發光地。’

    【發業潤生】謂由惑起業,由惑潤生。即由煩惱滋潤業,而引生未來之果。此系惑之兩種作用,唯識宗以此說明眾生流轉生死之根源。所謂發業,系指發業之惑之作用,乃以分別起的煩惱為主,其中更以與第六識相應之分別無明所發之業為主,又通于俱生起之煩惱。以分別起之煩惱為主者,此系就行相增勝而言;以分別無明為主者,則是由于與他惑相比而有殊勝之作用。

    所謂潤生,是指潤生之惑的作用,即俱生起之惑,乃以與第六識相應之貪煩惱為主,例如臨終若有貪愛之惑,顧戀自體及境界等,由之遂潤‘中有’之生,此為增上之用。相當于十二因緣之愛、取二支,能滋潤五果的種子,令生現行,故稱潤生。其中,有正潤與助潤之別,‘正潤生’為俱生起之惑,于修道時斷除之;‘助潤生’通于分別起之惑,為見道時所斷除。見《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