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二十五劃)43
    【業雜染】三雜染之一,指從煩惱生,或助煩惱造作身、語、意三者之業。參閱‘三雜染’條。

    【業類差別】業力的分類,在佛經中至為復雜,名目繁多,不勝枚舉。茲以名數分類,舉其重要者四種︰一、二業類︰有善業與惡業,引業與滿業,故思業與不故思業,黑業與白業,作業與不作業,增長業與不增長業,定受業與不定受業,異熟已熟業與已熟未熟業,重業與輕業,共業與不共業等。二、三類業︰有身、語、意三業,善、不善、無記三業,福、非福、不動三業,順現法受、順生受、順後受三業,過去、未來、現在三業,三曲業,律儀、不律儀、非律儀非不律儀三業,施性業、戒性業、修性業三業,欲系業、色系業、無色系三業,以至于三穢業,三濁業,三清淨業等等。三、四類業︰黑黑異熟業、白白異熟業、黑白黑白異熟業、非黑白無異熟業能盡諸業等。四、十類業︰即十善業道、十惡業道。

    【意】思量事物曰意。《成唯識論》卷五曰︰‘薄伽梵,處處經中說心、意、識。三種別義,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別名識。是三別義。’《俱舍論》卷四曰︰‘集起故名心,思量故名意,了別故名識。心意識三名,所詮義雖異,而體是一如。’梁譯之《攝大乘論》卷一曰︰‘以識生依止為意。釋曰︰若心前滅後生,無間能生後心,說此名意。’

    【意生身】又作意成身、意成色身。非父母所生的身體,乃初地以上之菩薩為濟度眾生,依‘意’所化生之身。此外,中有之身、劫初之人、色界、無色界、變化身、界外之變易身等,均屬意生身。見《成唯識論》卷八。

    【意地】又作意識、意根。凡個體之內心能生起一切思想者,稱為意地。可略分下列二說︰一、指第六識(意識),可全面支配個體之存在,亦為吾人產生認識作用、成就萬事之根源。二、指意識之省察階段。見《瑜伽論記》卷一。

    【意志】此有廣義狹義的解釋。自廣義來說,意志為自然沖動的欲望;自狹義來說,則為意識間多種動機、目標、方法的一種選擇,而欲獲實現者。在佛教中說,凡意志之活動,稱為思業;已發為行動者,稱為思已業(身業、語業)。行蘊的行,亦含有意志的意義。德國哲學家叔本華謂,一切生命現象的根源為其原意志,而意志本身常為盲目之沖動。佛教學者即借用此盲目意志以喻‘行’。然此種形上學根源之意志論,與佛教原本之立場相反。佛陀否定世界為神之意志(神意說)或宿命說,亦否定‘無因無緣’之說,而主張個人應本其自由意志為主之努力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