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二十五劃)90
    【顯揚聖教論】為‘十支論’中的總苞眾義支。印度無著造,唐代玄奘譯,凡二十卷。本論為顯揚《瑜伽師地論》要義的最著者,古稱瑜伽論十支之一;為唯識宗十一論之一,《成唯識論》之所依。本書凡十一品︰一、攝事品,二、攝淨義品,三、成善巧品,成無常品,五、成苦品,六、成空品,七、成無性品,八、成現觀品,九、成瑜伽品,十、成不思議品,十一、攝勝決擇品。共有二百五十二頌半,卷末附錄《顯揚聖教論頌》一卷。另有注釋書《顯揚疏》一卷(唐代窺基)、《顯揚論疏》八卷(新羅興)等,然皆已不傳。

    【顯境名言】唯識宗之教義。以名、句、文等詮表事物之義理,稱為表義名言;而七轉識之心、心所能識別對象,正如名言能彰顯事物之義理,故稱顯境名言。

    【顯識】此為《顯識論》所立二種識之一,為阿賴耶識之異名,另一種識為分別識,即指意識(染污意,即末那識)。《顯識論》中謂身識、應受識、正受識、世識、數識、處識、言說識、自他差別識、善惡兩道生死識等九種識,皆由阿賴耶識之變異而生起。以阿賴耶識含藏一切善惡種子,而能顯現一切境界,以上九識,即阿賴耶識種子顯現之果,故稱顯識。而另一種分別識,包括身者識與受者識,身者識系我見所覆的染污之‘意’;受者識系一切能受之體,二者同為虛妄分別之主,故稱分別識。

    【顯識論】陳代真諦譯,一卷,內容闡明三界唯識之義,謂識有二種,一曰顯識,一曰分別識。並闡述一切三界唯識之論旨。此論原作者不詳,唯真諦譯本論題下有‘從無相論出’之語,而同為真諦所譯的《轉識論》論題下亦有此語,且宋、元、明版本藏經中,本論卷首皆有‘顯識品’三字,以此推測,本論應系闡釋《無相論》中之顯識品,唯《無相論》中土無譯本,故而不能確定。

    【變化】轉換舊形,名為變,無而忽有,名為化。佛菩薩之通力,能變化有情非情之一切。《法華經》曰︰‘神通變化不可思議。’《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七曰︰‘轉換舊形名變,無而忽有名化。變與化異,是相違釋。’

    【變化土】唯識宗所立為佛身所居四土之一,略稱化土,即佛變化身所住之土。據《成唯識論》卷十載,變化土即佛以成事智之大慈悲力,由往昔所修利他無漏淨穢佛土之因緣成熟,應未登地諸菩薩、二乘、異生及六趣眾生之機宜,示現淨、穢等各種國土。參閱‘四土’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