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幢品第二十四之二
爾時,彼惡龍吐舌,舐如來手,熟視如來面。
是時,世尊明日清旦,手擎此惡龍,往詣迦 ,語迦 曰︰“此是惡龍,極為凶暴,今以降之。”
爾時,迦 見惡龍已,便懷恐怖,白世尊曰︰“止!止!沙門,勿復來前,龍備相害。”
世尊告曰︰“迦 ,勿懼!我今已降之,終不相害。所以然者?此龍已受教化。”
是時,迦 及五百弟子嘆未曾有︰“甚奇!甚特!此瞿曇沙門極大威神,能降此惡龍,使不作惡;雖爾,故不如我得道真。”
爾時,迦 白世尊曰︰“大沙門,當受我九十日請,所須衣被、飯食、床臥具、病瘦醫藥,盡當供給。”爾時,世尊默然受迦 請。
時,世尊以此神龍著大海中,而彼惡龍隨壽長短,命終之後,生四天王天上。是時,如來還止石室。
迦 供辦種種飯食已,往白世尊︰“飯食已辦,可往就食。”
世尊告曰︰“迦 在前,吾正爾當往。”
迦 去後,便往至閻浮提界上,閻浮樹下取閻浮果還,先至迦 石室中坐。是時,迦 見世尊在石室中,白世尊曰︰“沙門,為從何道,來至石室?”
佛告迦 ︰“汝去之後,吾至閻浮提界上,取閻浮果還,來至此坐。迦 當知︰此果甚為香美,可取食之。”
迦 對曰︰“我不須是,沙門自取食之。”是時,迦 復作是念︰“此沙門極有神足,有大威力,乃能至閻浮界上,取此美果;雖爾,故不如我道真。”是時,世尊食已,還在彼止宿。
迦 清朝至世尊所,到已,白世尊曰︰“食時以至,可往就食。”
佛告迦 ︰“汝並在前,吾後當往。”
迦 去後,便至閻浮界上,取阿摩勒果還,先至迦 石室中坐。迦 白世尊曰︰“沙門,為從何道,來至此間?”
世尊告曰︰“汝去之後,至閻浮提界上,取此果來,極為香美,若須者便取食之。”
迦 對曰︰“吾不須是,沙門自取食之。”是時,迦 復作是念︰“此沙門極有神力,有大威神,吾去之後,取此果來;雖爾,故不如我,我已得道真。”是時,世尊食已,還彼止宿。
明日,迦 至世尊所,而作是說︰“食時已至,可往就食。”
佛告迦 ︰“汝並在前,吾後當往。”
迦 去後,世尊至北郁單曰,取自然粳米來,還至迦 石室。迦 問佛︰“沙門,為從何道,來至此坐?”
世尊告曰︰“迦 當知︰汝去之後,吾至郁單曰,取自然粳米,極為香好。迦 ,須者便取食之。”
迦 對曰︰“吾不須是,沙門自取食之。”迦 復作是念︰“此沙門極有神足,有大神力;雖爾,故不如我得道真。”是時,世尊食已,還彼止宿。
明日,迦 至世尊所,而作是說︰“食時已至,可往就食。”
佛告迦 ︰“汝並在前,吾後當往。”
迦 去後,世尊至瞿耶尼,取呵梨勒果,先至迦 石室中坐。迦 問佛︰“沙門,為從何道,來至此坐?”
佛告迦 ︰“汝去之後,吾至瞿耶尼,取此果來,極為香美。迦 ,須者可取食之。”
迦 對曰︰“不須是,沙門自取食之。”迦 復作是念︰“此沙門極有神力,有大威神;雖爾,故不如我得道真。”是時,世尊食已,還彼止宿。
明日,迦 至世尊所而白︰“時至,可往就食。”
佛告迦 ︰“汝並在前,吾後當往。”
迦 去後,世尊至弗于逮,取毗醯勒果,先至迦 石室中坐。迦 問佛︰“沙門,為從何道,來至此坐?”
佛告迦 ︰“汝去之後,吾至弗于逮,取此果來,極為香好。迦 ,須者可取食之。”
迦 對曰︰“吾不須是,沙門自取食之。”迦 復作是念︰“此沙門極有神力,有大神足;雖爾,故不如我得道真。”是時,世尊食已,還彼止宿。
是時,迦 時欲大祠,五百弟子執斧破薪,手擎斧而斧不下。是時,迦 復作是念︰“此必沙門所為。”是時,迦 問世尊曰︰“今欲破薪,斧何故不下也?”
世尊告曰︰“欲得斧下耶?”
曰︰“欲使下。”斧尋時下。
是時,彼斧既下,復不得舉。迦 復白佛言︰“斧何故不舉?”
世尊告曰︰“欲使斧舉耶?”
曰︰“欲使舉。”斧尋得舉。
爾時,迦 弟子意欲燃火,火不得燃。是時,迦 復作是念︰“此必沙門瞿曇所為。”迦 白佛︰“火何故不燃?”
佛告迦 ︰“欲使火燃耶?”
曰︰“欲使燃。”火尋時燃。
爾時,意欲滅火,火復不滅。迦 白佛︰“火何故不滅?”
佛告迦 ︰“欲使火滅耶?”
曰︰“欲使滅。”火尋時滅。迦 便作是念︰“此沙門瞿曇,面目端正,世之希有。吾明日欲大祠,國王人民盡當來集,設當見此沙門者,吾不復得供養。此沙門明日不來者,便為大幸。”
是時,世尊知迦 心中所念,明日清旦,至郁單曰取自然粳米,瞿耶尼取乳汁,往至阿耨達泉而食。竟日在彼住,向暮還至石室止宿。
迦 明日至世尊所,問曰︰“沙門,昨日何故不來?”
佛告迦 ︰“汝昨日作是念︰‘此瞿曇極為端正,世之希有。吾明日大祠,若國王人民見者,便斷吾供養。設不來者,便是大幸。’我尋知汝心之所念,乃至郁單曰取自然粳米,瞿耶尼取乳汁,往阿耨達泉上食。竟日在彼,向暮還至石室中止宿。”
是時,迦 復作是念︰“此大沙門,極有神足,實有威神;雖爾,故不如我得道真。”
是時,世尊食已,還石室止宿。即夜,四天王至世尊所而听經法。四天王亦有光明,佛亦大放光,照彼山野,洞燃一色。
時,彼迦 夜見光明;明日清旦,至世尊所,到已,白世尊曰︰“昨夜是何光明照此山野?”
世尊告曰︰“昨夜四天王來至我所而听法,是彼四天王之光明。”
是時,迦 復作是念︰“此沙門極有神力,乃能使四天王來听經法;雖爾,故不如我得道真。”
是時,世尊食已,還在彼宿。夜半,釋提桓因來至世尊所而听法,天帝光明復照彼山。
時,彼迦 夜起瞻星,見此光明。明日清旦,迦 至世尊所,問曰︰“瞿曇,昨夜光明極為殊特,有何因緣,有此光明?”
世尊告曰︰“昨夜天帝釋來至此听經,故有此光明耳!”
時,迦 復作是念︰“此沙門瞿曇極有神力,有大威神,乃能使天帝釋來听經法;雖爾,故不如我得道真。”
是時,世尊食已,還在彼宿。夜半,梵天王放大光明照彼山中,至世尊所而听經法。
時,迦 夜起見光明,明日至世尊所而問曰︰“昨夜光明倍有所照,勝于日月光明,有何等因緣,致此光明?”
世尊告曰︰“迦 當知︰昨夜大梵天王來至我所而听經法。”
是時,迦 復作是念︰“此沙門瞿曇極有神力,乃能使我祖父來至此沙門所而听經法;雖爾,故不如我得道真。”
爾時,世尊得弊壞五納衣,意欲浣濯,便作是念︰“我當于何處而浣此衣?”是時,釋提桓因知世尊心中所念,即化作浴池,白世尊曰︰“可在此浣衣。”
是時,世尊復作是念︰“吾當于何處蹋浣此衣?”時,四天王知世尊心中所念,便舉大方石,著水側,白世尊曰︰“可在此而蹋衣。”
是時,世尊復作是念︰“吾何處而曝此衣?”時,樹神知世尊心中所念,便垂樹枝,白世尊曰︰“惟願在此曝衣!”
明日清旦,迦 至世尊所,問世尊曰︰“本無此池,今有此池;本無此樹,今有此樹;本無此石,今有此石。有何因緣,而有此變?”
世尊告曰︰“此是昨夜天帝釋知吾欲浣衣,故作此浴池。吾復作是念︰‘當于何處蹋浣此衣?’時四天王知吾心中所念,便持此石來。吾復作是念︰‘當于何處而曝此衣?’時樹神知我心中所念,便垂此樹枝耳!”
是時,迦 復作是念︰“此沙門瞿曇雖神,故不如我得道真。”
是時,世尊食已,還于彼宿。是時,夜半有大黑雲起而作大雨,連若大河,極為瀑溢。是時,迦 復作是念︰“此河瀑溢,沙門必當為水所漂,我今看之。”是時,迦 及五百弟子往至河所。
爾時,世尊在水上行,腳不為水所漬。是時,迦 遙見世尊在水上行。是時,迦 便作是念︰“甚奇!甚特!沙門瞿曇乃能在水上行,我亦能在水上行,但不能使腳不污耳!此沙門雖神,故不如我得道真。”
是時,世尊語迦 言︰“汝亦非阿羅漢,復不知阿羅漢道,汝尚不識阿羅漢名,況得道乎?汝是盲人,目無所睹,如來現爾許變化,故言︰‘不如我得道真。’汝方作是語︰‘吾能在水上行。’今正是時,可共在水上行耶?汝今可舍邪見之心,無令長夜受此苦惱。”
是時,迦 聞世尊語已,便前頭面禮足︰“我今悔過,深知非法,乃觸如來,惟願受悔!”如是再三。
世尊告曰︰“听汝改過,乃能自知觸擾如來。”
是時,迦 告五百弟子曰︰“汝等各隨所宜,我今自歸沙門瞿曇。”
是時,五百弟子白迦 言︰“我等先亦有心于沙門瞿曇,當降龍時,尋欲歸命。若師自歸瞿曇者,我等五百弟子盡自歸于瞿曇所。”
迦 報言︰“今正是時,然復我心執此愚痴,見爾許變化,意猶不解,故自稱言︰我道真正。”
是時,迦 將五百弟子,前後圍繞,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白世尊曰︰“惟願世尊听我等得作沙門,修清淨行!”
諸佛常法,若稱︰“善來!比丘。”便成沙門。是時,世尊告迦 曰︰“善來!比丘,此法微妙,善修梵行。”是時,迦 及五百弟子所著衣裳,盡變作袈裟,頭發自落,如似剃發,已經七日。是時,迦 學術之具及于咒術,盡投水中。
時,五百弟子白世尊曰︰“惟願世尊听我等得作沙門。”
世尊告曰︰“善來!比丘。”時,五百弟子即成沙門,袈裟著身,頭發自落。
爾時,順水下流,有梵志,名江迦 ,在水側住。是時,江迦 見咒術之具,盡為水所漂,便作是念︰“咄哉!我大兄為水所溺。”是時,江迦 將三百弟子,順水上流,求兄尸骸。遙見世尊在一樹下坐,及大迦 五百弟子前後圍繞而為說法;見已,便前至迦 所,而作是語︰“此事為好耶?本為人師,今為弟子。大兄何故與沙門作弟子乎?”
迦 對曰︰“此處為妙,無過此處!”
是時,優毗迦 向江迦 而說此偈︰
“此師人天貴,我今師事之,
諸佛興出世,甚為難得遇。”
是時,江迦 聞佛名號,甚懷歡喜,踴躍不能自勝,前白世尊︰“願听為道!”
世尊告曰︰“善來!比丘,善修梵行,盡于苦際。”
是時,江迦 及三百弟子即成沙門,袈裟著身,頭發自落。是時,江迦 及三百弟子咒術之具,盡投水中。
爾時,順水下頭有梵志,名伽夷迦 ,在水側住,遙見咒術之具,為水所漂,便作是念︰“我有二兄,在上學道,今咒術之具,盡為水所漂,二大迦 必為水所害。”即將二百弟子,順水上流,乃至學術之處,遙見二兄而作沙門,便作是語︰“此處好耶?本為人尊,今為沙門弟子。”
迦 報曰︰“此處最妙,無過此處!”
是時,伽夷迦 便作是念︰“今我二兄多知博學,此處必是善地,使我二兄在中學道,我今亦可在中學道。”是時,伽夷迦 前白世尊︰“惟願世尊听作沙門。”
世尊告曰︰“善來!比丘,善修梵行,盡于苦際。”
是時,伽夷迦 即成沙門,袈裟著身,頭發自落,如似剃頭,已經七日。
是時,世尊在彼河側住,尼拘類樹下,成佛未久,將千弟子,是皆耆舊宿長。
是時,世尊以三事教化。雲何為三?所謂神足教化、言教教化、訓誨教化。
彼雲何名為神足教化?爾時,世尊或作若干形,還合為一,或不現,或現,石壁皆過,無所 礙;或出地,或入地,猶如流水,無所觸礙;或結跏趺坐,滿虛空中;如鳥飛空,無有 礙;亦如大火山,煙出無量;此日月有大神力,不可限量,以手往捉,身乃至梵天。如是,世尊現神足。
彼雲何名為言教教化?爾時,世尊教諸比丘︰“當舍是、置是,當近是、遠是,當念是、去是,當觀是、不觀是。彼雲何當修是、不修是者?當修七覺意,滅三結。彼雲何當觀、當不觀者?當觀三結、沙門善,所謂出要樂、無恚樂、無怒樂。彼雲何不觀?所謂三沙門苦。雲何為三?所謂欲觀、恚觀、怒觀。彼雲何念?雲何不念?爾時,當念苦諦,當念集諦,當念盡諦,當念道諦;莫念邪諦︰有常見、無常見,有邊見、無邊見,彼命、彼身,非命、非身,如來命終、如來不命終,有終、有不終,亦不有終、亦不無終。莫作是念!”
彼雲何名為訓誨教化?復次,當作是去、不應作是去,作是來、不應作是來,默然作是言說︰“當持如是衣、不應持如是衣,應如是入村、不應如是入村。”是謂名為訓誨教化。
是時,世尊以此三事,教化千比丘。是時,彼比丘受佛教已,千比丘盡成阿羅漢。是時,世尊以見千比丘阿得羅漢,爾時閻浮里地有千阿羅漢及五比丘,佛為六師,回坐向迦毗羅衛。是時,優毗迦 便作是念︰“世尊何故向迦毗羅衛坐?”
是時,優毗迦 即前長跪,白世尊曰︰“不審如來,何故向迦毗羅衛坐耶?”
世尊告曰︰“如來在世間,應行五事。雲何為五?一者、當轉法輪,二者、當與父說法,三者、當與母說法,四者、當導凡夫人立菩薩行,五者、當授菩薩別。是謂,迦 ,如來出世當行此五法。”
是時,優毗迦 復作是念︰“如來故念親族本邦,故向彼坐耳!”
是時,五比丘漸來至尼連水側,到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是時,尊者優陀耶遙見世尊向迦毗羅衛坐,見已,便作是念︰“世尊必當欲往至迦毗羅衛見諸親里。”是時,優陀耶即前長跪,白世尊曰︰“我今堪任欲有所問?惟願敷演!”
世尊告曰︰“欲所問者便問之。”
優陀耶白世尊曰︰“觀如來意,欲向迦毗羅衛。”
世尊告曰︰“如是,如汝所言。優陀耶當知︰先至白淨王所,吾比後當往。所以然者?剎利之種先當遣使令知,然後如來當往。汝到語王︰‘卻後七日,如來當來見王。’”
優陀耶對曰︰“如是,世尊。”是時,優陀耶即從座起,整衣服,禮世尊足,于世尊前不現,往至迦毗羅衛,到真淨王所;到已,在王前立。
爾時,真淨王在大殿上坐,及諸榕 J鞘保 磐右 稍誑罩小J閉婢煌跫 磐右 種床⑶ 終榷 誶傲 患 眩 慊晨植潰 魘撬擔骸按聳嗆穩耍咳艘 糠僑艘 刻煲 抗硪 吭牟妗 奚病ぎ 懟か褚 俊 br />
時,真淨王問優陀耶曰︰“汝是何人?”又以此偈向優陀耶說︰
“為天為是鬼?乾沓駁群 br />
汝今名為誰?我今欲知之。”
是時,優陀耶復以此偈報王曰︰
“我亦非是天,非是乾沓玻 br />
于是迦毗國,大王邦土人。
昔壞十八億,弊魔波旬眾,
我師釋迦文,是彼真弟子。”
時,真淨王復以此偈,向優陀耶說︰
“誰壞十八億,弊魔波旬眾?
誰字釋迦文,汝今嘆說之?”
是時,優陀耶復說此偈︰
“如來初生時,天地普大動,
誓願悉成辦,今曰號悉達。
彼降十八億,弊魔波旬眾,
彼名釋迦文,今日成佛道。
彼人釋師子,瞿曇次弟子,
今日作沙門,本字優陀耶。”
是時,真淨王聞此語已,便懷歡喜,不能自勝,語優陀耶曰︰“雲何,優陀耶,悉達太子今故在耶?”
優陀耶報言︰“釋迦文佛今日現在。”
時,王問言︰“今已成佛耶?”
優陀耶報言︰“今已成佛。”
王復問言︰“今日如來竟為所在?”
優陀耶報言︰“如來今在摩竭國界尼拘類樹下。”
時,王報言︰“翼從弟子斯是何人?”
陀耶報曰︰“諸天億數及千比丘、四天王,恆在左右。”
時,王問言︰“所著衣服,為像何類?”
優陀耶報言︰“如來所著衣裳,名曰袈裟。”
時,王問言︰“食何等食?”
優陀耶報言︰“如來身者,以法為食。”
王復問曰︰“雲何,優陀耶,如來可得見不?”
優陀耶報言︰“王勿愁悒,卻後七日,如來當來入城。”
是時,王極歡喜,不能自勝,手自斟酌,供養優陀耶。
是時,真淨王擊大鳴鼓,敕國界人民,平治道路,除去不淨,以香汁灑地,懸繒幡蓋,作倡伎樂,不可稱計。復敕國中諸有聾、盲、 、 者,盡使不現,卻後七日,悉達當來入城。
是時,真淨王聞佛當來入城,七日之中,亦不睡眠。
是時,世尊以至七日,便作是念︰“我今宜可以神足力,往詣迦毗羅衛國。”是時,世尊即將諸比丘,前後圍繞,往詣迦毗羅衛國;到已,便詣城北薩盧園中。
是時,真淨王聞世尊已達迦毗羅衛城北薩盧園中。是時,真淨王將諸釋眾,往詣世尊所。
是時,世尊復作是念︰“若真淨王躬自來者,此非我宜。我今當往與共相見。所以然者?父母恩重,育養情甚。”是時,世尊將諸比丘眾,往詣城門,飛在虛空,去地七仞。是時,真淨王見世尊端正無比,世之希有,諸根寂靜,無眾多念,身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而自莊嚴,發歡喜之心,即便頭面禮足,而作是說︰“我是剎利王種,名曰真淨王。”
世尊告曰︰“令大王享壽無窮。是故,大王,當以正法治化,勿用邪法。大王當知︰諸有用正法治化者,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上。”
是時,世尊即空中行,至真淨王宮中;到已,就座而坐。
時,王見世尊坐定,手自斟酌,行種種飲食,見世尊食竟,行淨水,更取一小座而听法。
爾時,世尊與真淨王漸說妙義,所謂論者︰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不淨行,出要為樂。爾時,世尊見王心開意解,諸佛世尊常所說法——苦、集、盡、道,盡向王說。
是時,真淨王即于座上,諸塵垢盡,得法眼淨。
是時,世尊與王說法已,即從座起而去。
是時,真淨王普集釋眾,而作是說︰“諸沙門等,顏貌極丑。剎利之種,將諸梵志眾,此非其宜;剎利釋種還得剎利眾,此乃為妙。”
諸釋報言︰“如是,大王,如大王教,剎利還得剎利眾,此乃為妙。”
是時,王告國中︰“諸有兄弟二人,當取一人作道。其不爾者,當重謫罰。”
時,諸釋眾聞王教令︰“諸有兄弟二人,當取一人為道。其不從教,當重謫罰。”
是時,提婆達兜釋種語阿難釋言︰“真淨王今日有教︰‘諸有兄弟二人,當分一人作道。’汝今出家學道,我當在家修治家業。”
是時,阿難釋歡喜踴躍,報言︰“如兄來教!”
是時,難陀釋語阿那律釋言︰“真淨王有教︰‘其有兄弟二人者,當分一人作道。其不爾者,當重謫罰。’”
“汝今出家,我當在家。”是時,阿那律釋聞此語已,歡喜踴躍,不能自勝,報曰︰“如是,如兄來教!”
是時,真淨王將斛淨、叔淨釋、甘露釋,至世尊所。爾時,駕四馬之車,白車、白蓋,白馬駕之;第二釋乘青車、青蓋,青馬駕之;第三釋乘黃車、黃蓋,黃馬駕之;第四釋乘赤車、赤蓋,赤馬駕之。是時,諸釋有乘象者,有乘馬者,皆悉來集。
是時,世尊遙見真淨王將諸釋眾而來,告諸比丘︰“汝等觀此釋眾,並觀真淨王眾。比丘當知︰三十三天出園觀時,亦如此法,而無有異。”
是時,阿難乘大白象、白衣、白蓋;見已,告諸比丘︰“汝等見此阿難釋乘白象、白衣不乎?”
諸比丘對曰︰“唯然,世尊,我等見之。”
佛告比丘︰“此人當出家學道,第一多聞,堪侍左右。汝等見此阿那律不乎?”
諸比丘對曰︰“唯然,見之。”
佛告比丘︰“此人當出家學道,天眼第一。”是時,真淨王及兄弟四人,並難陀、阿難,皆步進前,除去五好,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爾時,真淨王白佛言︰“昨日夜生此念︰‘剎利之眾不應將梵志眾,還將剎利眾,此是其宜。’我便告令國中︰‘諸有兄弟二人者,便取一人,使出家學道。’惟願世尊听出家學道!”
世尊告曰︰“善哉!大王,多所饒益,天、人得安。所以然者?此是善知識良佑福田。我亦緣善知識,得脫此生、老、病、死。”是時,諸釋眾便得為道。
是時,真淨王白世尊曰︰“惟願世尊教誨此新比丘,當如教誨優陀耶,所以然者?此優陀耶比丘極有神力。願優陀耶比丘恆在宮中教化,使眾生之類,長夜獲安隱。所以然者?此比丘極有神力。我初見優陀耶比丘,便發歡喜之心,我便作此念︰‘弟子尚有神力,況彼如來而無此神力乎?’”
世尊告曰︰“如是,大王,如天王教,此優陀耶比丘極有神力,有大威德。”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第一弟子,博識多知,國王所念,所謂阿若拘鄰比丘是。能勸化人民,優陀耶比丘是。有速疾智,所謂摩訶男比丘是。恆喜飛行,所謂須婆休比丘是。空中往來,所謂婆破比丘是。多諸弟子,所謂優毗迦 比丘是。意得觀空,所謂江迦 比丘是。意得止觀,所謂象迦 比丘是。”
爾時,世尊廣與真淨王說微妙之法。爾時,王聞法已,即從座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
爾時,諸比丘及真淨王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 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十五日中有三齋法。雲何為三?八日、十四日、十五日。
“比丘當知︰或有是時,八日齋日,四天王遣諸輔臣,觀察世間,誰有作善惡者?何等眾生有慈孝父母、沙門、婆羅門及尊長者?頗有眾生好喜布施、修戒、忍辱、精進、三昧、演散經義、持八關齋者?具分別之。設無眾生孝順父母、沙門、婆羅門及尊長者,是時輔臣白四天王︰‘今此世間無有眾生孝順父母、沙門、道士,行四等心,慈愍眾生。’時,四天王聞已,便懷愁憂,慘然不悅。是時,四天王即往忉利天上,集善法講堂,以此因緣具白帝釋︰‘天帝當知︰今此世間無有眾生孝順父母、沙門、婆羅門及尊長者。’是時,帝釋、三十三天聞斯語已,皆懷愁憂,慘然不悅,減諸天眾,增益阿須倫眾。
“設復有時,若世間眾生之類有孝順父母、沙門、婆羅門及尊長者,持八關齋,修德清淨,不犯禁戒大如毛發。爾時,使者歡喜踴躍,不能自勝,即白四王︰‘今此世間多有眾生孝順父母、沙門、婆羅門及諸尊長。’天王聞已,甚懷喜悅,即往釋提桓因所,以此因緣具白帝釋︰‘天帝當知︰今此世間多有眾生孝順父母、沙門、婆羅門及諸尊長。’時,帝釋、三十三天皆懷歡喜,不能自勝,增益諸天眾,減損阿須倫眾,地獄拷掠自然休息,毒痛不行。
“若十四日齋日之時,遣太子下,察行天下,伺察人民,施行善惡,頗有眾生信佛、信法、信比丘僧,孝順父母、沙門、婆羅門及尊長者,好喜布施,持八關齋,閉塞六情,防制五欲?設無眾生修正法者,孝順父母、沙門、婆羅門。爾時,太子白四天王。四天王聞已,便懷愁憂,慘然不悅,往至釋提桓因所,以此因緣具白天帝︰‘大王當知︰今此世間無有眾生孝順父母、沙門、婆羅門及尊長者。’是時,天帝、三十三天皆懷愁憂,慘然不悅,減諸天眾,增益阿須倫眾。
“設復眾生有孝順父母、沙門、婆羅門及尊長者,持八關齋。爾時,太子歡喜踴躍,不能自勝,即往白四天王︰‘大王當知︰今此世間多有眾生孝順父母、沙門、婆羅門及諸尊長。’是時,四天王聞此語已,甚懷喜悅,即往詣釋提桓因所,以此因緣具白天帝︰‘聖王當知︰今此世間多有眾生孝順父母、沙門、婆羅門及諸尊長,受三自歸,慈心諫諍,誠信不欺。’時,天帝、四王及三十三天皆懷歡喜,不能自勝,增益諸天眾,減損阿須倫眾。
“比丘當知︰十五日說戒之時,四天王躬自來下,案行天下,伺察人民,何等眾生孝順父母、沙門、婆羅門及尊長者,好喜布施,持八關齋如來齋法?設無眾生孝順父母、沙門、婆羅門及尊長者,時四天王便懷愁悒,慘然不悅,往至帝釋所,以此因緣具白天帝︰‘大王當知︰今此世間無有眾生孝順父母、沙門、婆羅門及諸尊長者。’是時,釋提桓因、三十三天皆懷愁憂,慘然不悅,減諸天眾,增益阿須倫眾。
“設復是時,眾生之類有孝順父母、沙門、婆羅門及諸尊長,持八關齋。爾時,四天王便懷歡喜,踴躍不能自勝,即往帝釋所,以此因緣具白天帝︰‘大王當知︰今此世間多有眾生孝順父母、沙門、婆羅門及諸尊長。’是時,釋提桓因、三十三天及四天王皆懷歡喜,踴躍不能自勝,增益諸天眾,減損阿須倫眾。”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雲何十五日持八關齋法?”
是時,諸比丘白世尊曰︰“如來是諸法之王,諸法之印。惟願世尊當為諸比丘布演此義!諸比丘聞已,當奉行之。”
世尊告曰︰“諦听!諦听!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具分別說。于是,比丘,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說戒、持齋時,到四部眾中,當作是語︰‘我今齋日,欲持八關齋法,惟願尊者,當與我說之!’是時,四部之眾,當教與說八關齋法,先教作是語︰‘善男子,當自稱名字。’彼已稱名字,便當與說八關齋法。
“是時,教授者當教前人作是語︰‘我今奉持如來齋法,至明日清旦,修清淨戒,除去惡法。若身行惡行,口吐惡語,意生惡念,身三、口四、意三諸有惡行,已作、當作,或能以貪欲故所造,或能以 恚所造,或能以愚痴所造,或能以豪族故所造,或能因惡知識所造,或能今身、後身、無數身,或能不識佛、不識法,或能斗亂比丘僧,或能殺害父母諸尊師長,我今自懺悔,不自覆藏,依戒、依法成其戒行,受八關如來齋法。
“‘雲何為八關齋法?持心如真人,盡形壽不殺,無有害心,于眾生有慈心之念,我今字某,持齋至明日清旦,不殺、無有害心,有慈心于一切眾生。
“‘如阿羅漢,無有邪念,盡形壽不盜,好喜布施,我今字某,盡形壽不盜,自今至明日持心。
“‘如真人,我今盡形壽,不淫u,無有邪念,恆修梵行,身體香潔,今日持不淫之戒,亦不念己妻,復不念他女人想,至明日清旦,無所觸犯。
“‘如阿羅漢,盡形壽不妄語,恆知至誠,不欺他人,自今至明日不妄語,我自今以後不復妄語。
“‘如阿羅漢,不飲酒,心意不亂,持佛禁戒,無所觸犯,我今亦當如是,自今日至明旦,不復飲酒,持佛禁戒,無所觸犯。
“‘如阿羅漢,盡形壽不壞齋法,恆以時食,少食知足,不著于味,我今亦如是,盡形壽不壞齋法,恆以時食,少食知足,不著于味,從今日至明旦。
“‘如阿羅漢,恆不在高廣之床上坐。所謂高廣之床︰金、銀、象牙之床,或角床、佛座、闢支佛座、阿羅漢座、諸尊師座。是時,阿羅漢不在此八種座,我亦上坐不犯此坐。
“‘如阿羅漢,不著香華、脂粉之飾,我今亦當如是,盡形壽不著香華、脂粉之好。
“‘我今字某,離此八事,奉持八關齋法,不墮三惡趣。持是功德,不入地獄、餓鬼、畜生八難之中,恆得善知識,莫與惡知識從事,恆得好父母家生,莫生邊地無佛法處,莫生長壽天上,莫與人作奴婢,莫作梵天,莫作釋身,亦莫作轉輪聖王,恆生佛前。自見佛,自聞法,使諸根不亂。若我誓願向三乘行,速成道果。’
“比丘當知︰若有優婆塞、優婆夷,持此八關齋法,彼善男子、善女人、當趣三道,或生人中、或生天上、或般涅。”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不殺亦不盜,不淫不妄語,
避酒遠香華,著味犯齋者。
歌舞作倡伎,學舍如羅漢,
今持八關齋,晝夜不忘失。
不有生死苦,無有周旋期,
莫與恩愛集,亦莫怨憎會。
願滅五陰苦,諸痛生死惱,
涅無諸患,我今自歸之。
“是故,諸比丘,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持八關齋離諸苦者,得善處者,欲得盡諸漏入涅城者,當求方便,成此八關齋法。所以然者?人中榮位不足為貴,天上快樂不可稱計。若善男子、善女人,欲求無上之福者,當求方便,成此齋法。
“我今重告敕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成八關齋者,欲求生四天王天上,亦獲此願。持戒之人,所願者得,我以是故,而說此義耳!人中榮位不足為貴,若善男子、善女人,持八關齋者,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上,亦生艷天、兜術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終不有虛。所以然者?以其持戒之人所願者得。
“諸比丘,我今重告汝,若有男子、女人持八關齋者,生欲天者,生色天者,亦成其願。何以故爾?以其持戒之人所願者得。若復善男子、善女人,持八關齋,欲得生無色天者,亦果其願。
“比丘當知︰若善男子、善女人,持八關齋者,欲生四姓家者,亦復得生。又善男子、善女人,持八關齋人,欲求作一方天子,二方、三方、四方天子,亦獲其願。欲求作轉輪聖王者,亦獲其願。所以然者?以其持戒之人所願者得。若善男子、善女人,欲求作聲聞、緣覺、佛乘者,悉成其願。吾今成佛由其持戒,五戒、十善,無願不獲。諸比丘,若欲成其道者,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