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藏會第十二之一開化長者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于室羅筏國雨安居,過三月恣舉已,作衣服竟,與大 眾千二百五十人俱,游化諸國。是薄伽梵,成就廣大微妙名稱,出現世間,為諸天人之所贊頌,所謂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調御士、天人師、佛、薄伽梵。深住自證具足神通,威德映蔽諸天世間魔王、梵王、阿素洛等。常為眾生說微妙法,開示初善、中善、後善,文義巧妙,純一圓滿,清白梵行。時四部眾,國王、大臣,種種外道,沙門、婆羅門,及諸長者,天、龍、藥叉、人非人等,以無量上妙衣服、飲食、臥具、醫藥種種供具,奉獻如來。
爾時,世尊大眾圍繞,供養恭敬,尊重贊嘆,漸次游行至摩揭陀國,詣王舍大城,住鷲峰山。時,王舍城中有大長者,名曰賢守,已曾親覲過去諸佛,宿植善根,福感通被,大族大富,資產財寶無不具足。時,彼長者聞大沙門出釋氏宮,證于無上正等菩提,與諸大眾來游此國,彼佛世尊,有如是等廣大名稱出現世間,十號具足,成就通慧,說微妙法,乃至圓滿清白梵行。時,彼長者作是思惟︰“我今當往鷲峰山王,為欲奉見彼如來故。若我見者,必獲善利。”作是念已,與五百長者出王舍城,將往佛所。
爾時,世尊于日初分,服僧伽胝,執持衣缽,諸 僧侍從圍繞,在大眾前威儀嚴整,進止安庠,正智而行,顧視屈伸端嚴殊異,為化眾生現乞食法,方欲入城處于中路。時,賢守等五百長者,遙見如來,威嚴超挺,眾所樂觀,成就金色之身大丈夫相三十有二,諸根寂定,神慮怕,逮得上勝調順寂止,攝護諸根如大龍象,清淨無撓如澄泉池,足蹈七寶所成百千億葉紅蓮華上,為諸無數天、人、藥叉之所供養,雨大天華散如來上,其華若流彌滿于地。諸長者等既睹世尊,以無量百千功德莊嚴從遠而來,嘆未曾有,以清淨心往如來所,頂禮佛足,卻住一面。
爾時,賢守等五百長者白佛言︰“世尊,未曾有也!如來神力,映奪天仙吉祥魔梵。如來威德具大名稱,圓光妙色蔽諸大眾。世尊體相如大金山,容貌端嚴無等等者。世尊成就一切世間甚希奇法。我惟世尊,威德如是,觀何等相,棄舍家法,悟大菩提?”
爾時,賢守長者即于佛前,而說頌曰︰
“我昔曾聞最勝尊,吉祥妙色大名稱,
今睹威光勝所聞,如真金像備眾德。
如來色像喻金山,高廣嚴淨觀無厭,
威德莊嚴 眾,猶如滿月處眾星。
世尊頂相無能見,高顯映發 山王,
頂髻周圓漸次斂,其相平偃猶天蓋。
紺發軟膩而右旋,如安繕色帝青寶,
鮮淨光 孔雀項,我今瞻仰無厭足。
面貌端嚴額平正,眉相皎淨若天弓,
白毫映徹無瑕穢,光潔照曜如星王。
發喜淨眼甚微妙,眾睹皆生欣樂心,
我今奉觀無暫舍,頂禮淨眼世間依。
鼻相高平修且直,漸廣圓成如鑄金,
唇相丹暉極清淨,喻頻婆果末尼等。
妙齒鮮白含光潤,等鶴牛乳蓮華根,
堅密齊平極明淨,調順奢摩他所感。
齒及隨齒根深固,斷際上下皆齊整,
佛牙光白最超勝,如彼雁行王處中。
善逝廣長之舌相,覆面薄淨如蓮華,
赤銅赤色末尼寶,含暉皎鏡如初日。
世尊耳相極端嚴,梵世天人不聞見,
喬答摩種狻猊頷,無畏猶如師子王。
我觀善逝咽喉相,能引世間甘露味,
清淨映徹無瑕穢,具大神力不思議。
頸前橫約修且直,處中都無 游模 br />
現人中勝天中天,恆食味中第一味。
肩膊充圓悉成滿,胸臆雄猛威容盛,
人中尊相世未聞,如山頂日光流照。
手足兩肩及項後,七處光淨恆平滿。
修臂佣圓象王鼻,雙掌垂下摩于膝,
上身廣厚如獸王,瞿陀樹相周圓滿。
那羅延力合成身,具足大力及忍力,
無垢身毛皆上靡,隨現一孔一毛生。
煙塵不污如蓮華,右旋相成而細軟,
我昔傳聞隱密相,陰藏深如天馬王。
髀 周圓漸次斂,其相猶如天鹿王,
足厚隆起跟圓長,手相網鞔如雁王。
平滿 ゥ 福 嗤 咨 緦 br />
雙跖千輻金輪相,光淨微妙具莊嚴。
如來游步于世間,瞿拉坡相不相觸,
去地四指蹈空行,眾寶紅蓮隨足現。
顧視安行象王步,進趣端肅如天主,
大聖威嚴無所畏,處眾 于師子王。
妙色映蔽毗沙門,威光超勝百千日,
梵世天人尚無等,何況出過如來者!
行住說法度眾生,天仙龍神咸恭敬,
或散天華奏天樂,紛然繁會滿虛空。
今睹世尊大神變,故我竊懷疑惑心,
本觀何等勝功德,出家趣于無上道?”
爾時,世尊告賢守長者曰︰“長者當知,我觀世間一切眾生,為十苦事之所逼迫。何謂為十?一者、生苦逼迫,二者、老苦逼迫,三者、病苦逼迫,四者、死苦逼迫,五者、愁苦逼迫,六者、怨恨逼迫,七者、苦受逼迫,八者、憂受逼迫,九者、痛惱逼迫,十者、生死流轉大苦之所逼迫。長者,我見如是十種苦事逼迫眾生;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出離如是逼迫事故,以淨信心,舍釋氏家,趣無上道。”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我觀諸凡夫,閉流轉牢獄;
常為生老病,眾苦所逼迫;
愁憂及怨恨,死苦等所牽;
為除牢獄怖,令欣出離法。
“復次,長者,我觀世間一切眾生,為十惱害互相憎嫉。何謂為十?一者、曾于我身作不饒益,心生惱害;二者、今于我身作不饒益,心生惱害;三者、當于我身作不饒益,心生惱害;四者、曾于我之所愛作不饒益,心生惱害;五者、今于我之所愛作不饒益,心生惱害;六者、當于我之所愛作不饒益,心生惱害;七者、曾于我所不愛而作饒益,心生惱害;八者、今于我所不愛而作饒益,心生惱害;九者、當于我所不愛而作饒益,心生惱害;十者、于諸過失作不饒益,心生惱害。長者,我見如是十種惱害,惱害世間一切眾生;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出離如是惱害事故,以淨信心,舍釋氏家,趣無上道。”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眾生互憎嫉,皆由十惱生,
于我及我親,三世俱惱害。
或于我非親,起諸饒益相,
怨憎由此生,三世俱惱害。
第十諸過失,生長怨憎苦,
我觀如是過,厭患故出家。
“復次,長者,我觀世間一切眾生,入于十種惡見稠林,由異見故不能自出。何謂為十?一者、我見惡見稠林,二者、有情見惡見稠林,三者、壽命見惡見稠林,四者、數取趣見惡見稠林,五者、斷見惡見稠林,六者、常見惡見稠林,七者、無作見惡見稠林,八者、無因見惡見稠林,九者、不平等因見惡見稠林,十者、邪見惡見稠林。長者,我見眾生,入于十種惡見稠林不能得出;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永斷如是諸惡見故,以淨信心,舍釋氏家,趣無上道。”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一切愚凡夫,入惡見稠林,
我見有情見,及以壽命見,
斷見與常見,依無作見等;
為安立正見,是故我出家。
“復次,長者,我觀世間一切眾生,于無數劫具造百千那庾多拘胝過失,常為十種大毒箭所中。何謂為十?一者、愛毒箭,二者、無明毒箭,三者、欲毒箭,四者、貪毒箭,五者、過失毒箭,六者、愚痴毒箭,七者、慢毒箭,八者、見毒箭,九者、有毒箭,十者、無有毒箭。長者,我見眾生,為于十種毒箭所中;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永斷如是諸毒箭故,以淨信心,舍釋氏家,趣無上道。”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愛箭毒眾生,過拘胝大劫,
無明之所盲,從 入于 。
欲箭中諸蘊,吸染名貪箭,
悶亂過失箭,被服愚痴箭,
陵高發慢箭,違諍起見箭,
因有無有箭,墮有及無有。
諸愚痴凡夫,鋒刃由其口,
更相起諍論,此實此非實。
為拔毒箭故,如來興世間,
救諸中箭者,出家成聖道。
“復次,長者,我觀世間一切眾生,由十種愛建立根本。何者為十?所謂緣愛故求,緣求故得,緣于得故便起我所,緣我所故起諸定執,緣諸定執故起欲貪,緣欲貪故起深耽著,緣深耽著故起慳吝,緣慳吝故起于聚斂,緣聚斂故起諸守護,緣守護故執持刀仗,諍訟譏謗起種種苦。又因此故興別離語,長養諸惡不善之法。長者,我見眾生,由此十種愛根本法之所建立;求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得無根無所依法故,以淨信心,舍釋氏家,趣無上道。”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愛所吞眾生,尋逐于諸欲,
得利興我所,從此生定執。
我當作所作,欲貪縛增長,
耽著慳吝等,相續次第生。
慳過染世間,能起堅積聚,
聚斂故守護,遍生無有間。
守護在愚夫,刀仗相加害,
種諸不善業,因此生眾苦。
觀愛因緣已,眾苦則不生,
無根無住覺,諸覺中最上。
“復次,長者,我觀世間一切眾生,皆由十種惡邪性故建立邪定。何等為十?一者、邪見,二者、邪思惟,三者、邪語,四者、邪業,五者、邪命,六者、邪精進,七者、邪念,八者、邪定,九者、邪解脫,十者、邪解脫智見。長者,我觀眾生,由如是等十邪性故建立邪定;為欲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出離如是諸邪性故,以淨信心,舍釋氏家,趣無上道。”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懷邪見眾生,邪思惟境界,
宣說于邪語,及行諸邪業,
邪命邪精進,邪念與邪定,
成就邪解脫,及趣邪智見。
邪性決定聚,愚夫之所依,
為令住正性,故趣無上道。
“復次,長者,我觀世間一切眾生,由于十種不善業道,而能建立安處邪道,多墮惡趣。何等為十?一者、奪命,二者、不與取,三者、邪淫,四者、妄語,五者、離間語,六者、粗語,七者、綺語,八者、貪著,九者、 恚,十者、邪見。長者,我見眾生由是十種不善業故,乘于邪道,多趣多向多墮惡道;為欲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超出一切諸邪道故,以淨信心,舍釋氏家,趣無上道。”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諸害命眾生,劫盜他財物,
行諸邪欲行,速墮于地獄。
粗言離間語,妄語乖寂靜,
綺語等凡夫,愚痴之所縛。
貪著他資財,數起于 恚,
興種種邪見,是人趣惡道。
三種由身起,四種語業生,
意能成三惡,故名惡行者。
行諸惡業已,牽趣惡道中,
吾今現世間,拔濟令出離。
“復次,長者,我觀世間一切眾生,由于十種染污法故,處在煩惱,墮煩惱垢中。何謂為十?一者、慳垢染污,二者、惡戒垢染污,三者、 垢染污,四者、懈怠垢染污,五者、散亂垢染污,六者、惡慧垢染污,七者、不遵尊教垢染污,八者、邪疑垢染污,九者、不信解垢染污,十者、不恭敬垢染污。長者,我見眾生,以如是等十染污法之所染污;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證于無染無上法故,以淨信心,舍釋氏家,趣無上道。”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世多分眾生,十染所逼迫,
樂有為煩惱,曾不生厭離。
慳垢所染污,一切愚凡夫,
犯戒非寂靜,不習三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