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藏會第十二之二金毗羅天受記品第二
爾時,世尊于彼中道不移其處,令諸長者建立聖果,以如來威勢入王舍城,四眾圍繞,容儀庠序。時,有護王舍城諸天藥叉大善神王,名金毗羅,作如是念︰“今者如來形相殊異,于世間中最勝難遇,堪受人天之所供養。我等今當應以種種上妙供具奉獻如來。”作是念已,便以最勝飲食,具足香味,成就妙色,奉上于佛。
爾時,世尊愍其所獻,故為納受。時,金毗羅王所領大藥叉眾六萬八千,在虛空中咸生隨喜,以清遠音唱言︰“善哉!善哉!”時,金毗羅即以此義,告其眾曰︰“我已奉佛上妙供具。汝等亦應以諸供養施 僧,當令汝等于長夜中利益安樂。”諸藥叉眾受王教已,即以上供施 僧。時諸僧眾,哀受其供。
爾時,世尊為乞食故入王舍城,既得食已將還所止。時,有無量千眾天、龍、藥叉、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荼、緊捺洛、牟呼洛伽,及無量千人與非人,又有無量拘胝那庾多百千眾生,隨從佛後。爾時,如來往彼最勝寬廣之地,敷如常座而坐其上。時,金毗羅與其部從,即持種種天曼陀羅華、缽羅華、缽特摩華、拘貿陀華、奔荼利華,復持種種天旃檀末諸供養具而散于佛,所謂勝散、大勝散、妙散、大妙散;作如是等殷勤散已,合掌佛前,禮敬而住。
爾時,如來知金毗羅及其大眾心之所念,即便微笑。諸佛常法,現微笑時,從其面門出種種無量色光,所謂青、黃、赤、白、紅色,銀色及水精色。其光遍照無量無邊一切世界,日月威光掩蔽不現,下照地獄令彼悅樂,乃至上踴至于梵世。所應作已而復還來,右繞七匝,或于世尊頂上而沒,或從兩肩、或從兩膝而滅沒者。諸佛常法,若授地獄眾生記時,爾時光明兩足下沒,若授畜生光從背沒,若授鬼趣從身前沒,若授人道從左脅沒,若授天趣從右脅沒,若授聲聞從兩膝沒,若授獨覺從兩肩沒,若佛世尊授諸菩薩摩訶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時,爾時光明從頂上沒。
時,長老阿難陀,既睹世尊微笑光明,以七條衣覆左肩已,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禮足,以頌問曰︰
“照世依怙者,何故放光明?
利益世間尊,何緣現微笑?
誰今下聖種,為佛菩提因?
今為誰授記?誰應住解脫?
大雄猛導師,非無因而笑,
願牟尼當說,現光之所為。”
爾時,世尊即便以頌報阿難曰︰
“金毗羅淨心,奉獻諸供具,
救世依怙者,故現斯微笑。
舍神王報已,往三十三天;
受彼天福盡,上生焰摩天;
又生睹史多,受諸天欲樂;
福盡生人中,興為智慧王;
王四洲人主,自在轉輪帝,
舍後人王已,便生梵世天。
天上及人中,數往來不息,
二十拘胝劫,常感諸妙樂。
最後舍王位,出家求佛道,
眾緣具足已,成究竟菩提。
三萬諸藥叉,由奉養于佛,
便舍藥叉報,生三十三天;
後見慈氏尊,復獲阿羅漢,
既蒙授道化,即各供諸佛。
滿千藥叉眾,為住大菩提,
由是善根故,不生諸惡趣。
或有千藥叉,當供佛導師,
求無上菩提,利益眾生故。
或有二三千,持香華 等,
當供養諸佛,為得佛菩提。
或有千拘胝,當供諸佛已,
修自體清淨,後證入菩提。
金毗子世羅,具大神通力,
亦發大願心︰我當成等覺。
曾供養諸佛,遍起于弘誓,
今復供養我,心趣無上道。
由此善根力,舍諸弊惡趣,
當見慈氏尊,又獻拘胝蓋。
獻拘胝蓋已,復獻拘胝衣,
獻拘胝衣已,爾時便出家。
具滿五百歲,專修行梵行,
求最上菩提,利益眾生故。
當成彼願故,修行施戒等,
如伽沙劫,精勤常不斷。
如是汝當知,為示現故說,
彼修行勝行,倍增過上數。
如前說譬喻,伽沙劫數,
得見彼諸佛,當修大供養。
奇哉勝妙智,奇哉無上心,
諸眾大導師,名所不能顯。
後當成正覺,一切眾生尊,
號名曰醫王,普聞十方界。
七十拘胝歲,說法度眾生,
其兩足世尊,久當入寂滅。
二十大集會,調伏眾生心,
最後一大會,經二百億歲。
如所說大會,度無量聲聞,
如聲聞數量,菩薩眾亦爾。
利益眾生已,如來方涅,
正法住世間,經于百千歲。
滿五百劫中,是 成佛,
于彼一一劫,千如來出現。
諸有智慧者,當思法水灌,
應生勇猛心,行多聞正理。
遠于非正理,常修正理法,
應修習多聞,由此慧增長。
四根本法義,濟度諸菩薩,
施戒聞舍法,賢善菩提道。
為眾說是法,最勝無上乘,
演布聲聞道,善斷諸疑網。
諸有請問者,我今悉開許,
能說深妙法,照世者難遇。”
爾時,金毗羅子世羅,即于佛前聞佛授記,歡喜踴躍,得未曾有,作如是念︰“今者世尊將往鷲峰山王,我當復應于如來所植少善根。”作是念已,告其眾曰︰“卿等當知,如來當發王舍大城升鷲峰山。卿等宜可發勇猛心,隨其力能辦諸供養。”
時,彼世羅即與官屬,從王舍城至鷲峰山中間道路,屏除草穢、 瓦、礫石、株杌、毒刺,極令遍淨如明鏡面。又以香水沾灑其地,敷勝妙衣遍于中路,散布名華量與人等,燒妙堅香順路普燻,列樹幢跣 畋Ω牽 諦榭罩姓攀┼詹剩 醣鵂瀋杪薏計瀋稀S腫髦種痔 鉅衾鄭 昂蟪瀆 F瀆芳 憔∫患 潰 員楦慘運 罨 缽羅華、缽特摩華、拘貿陀華、奔荼利華。又以鴛鴦勝鳥間錯其華,行列道側。于彼道上,又以金縷繒彩而用敷之,上施七寶所成殊妙等網,遍覆于道。
時,彼世羅于佛由路,作如是等大莊嚴已,自化其身極令姝大,與諸官屬歡喜踴悅,倍生欣慶,發諸勝心,所謂暢適心、調善心、柔軟心、清淨心、離蓋心、充美心、歸依佛心、歸依法心、歸依眾心、不動菩提心、不退轉心、無等心、無等等心、超過一切三界心、于一切眾生起大慈心、起大悲心、起大喜心、起大舍心、起一切佛法器心、堅心、固心、不可壞心、不朽敗心、舍離聲聞獨覺地心、成立一切菩薩地心。彼住如是諸勝心已,往如來所,頂禮佛足,右繞三匝,卻住一面,合掌向佛,而說頌曰︰
“我已為世依,辦無上供養,
佛為世間尊,演最上法者。
十力皆成就,安住諸無畏,
利益眾生事,如導師所作。
具相三十二,八十隨形好,
世怙猶如日,流光遍于世。
轉于妙法輪,最勝十二行,
宣布深妙法,利益群生故。
顯示諸神變,如佛之儀式,
為多拘胝眾,作諸利益事。
未來諸大雄, 世間如日,
宣揚彼聖法,悟成無上智。
為舍為救拔,為道為歸趣,
為諸生盲眾,導之施慧眼。
五趣眾生類,我當作依怙,
解脫諸苦聚,如先佛所離。
我為兩足尊,天中天日月,
天帝那伽眾,阿素洛奉敬。
所設諸供具,世無有等者,
我作上妙業,無有相似者。
如法主世尊,具足三十二,
上微妙福相,世無與等者。”
爾時,世尊為金毗羅子世羅,而說頌曰︰
“諸供大師者,為最上法因,
彼有情中勝,菩提不難得。
供養照世間,光性世依怙,
諸天龍及人,所應供養者。
悟上妙菩提,坐最勝道樹,
摧伏諸惡魔,為眾生說法。”
爾時,世尊與無量百千天、龍、藥叉、羅剎、健達縛、緊捺洛、牟呼洛伽、人與非人,復有無量百千那庾多拘胝諸眾生等,前後圍繞。佛于其中最居眾首,以如來大威德故,大神通故,大宗勢故,種種自在大變化故,放大光明,震動大地,雨大蓮華滿虛空中,鼓于百千那庾多拘胝天諸伎樂。時,諸大眾嘆未曾有,既睹神變,倍加恭敬。
爾時,如來足步蓮華大如車輪,隨莊嚴道往鷲峰山王。既到彼已,告長老阿難陀曰︰“汝為如來敷置勝座,所謂最上之座、法座、微妙座、勝過一切三界座、尊勝座、佛座、如來之座。我當于此坐,為欲利益一切眾生故,說大乘菩薩行所依經,名《微妙吉祥大菩薩藏》。此經能令一切眾生疑山崩墮,此經能令一切眾生疑網斷絕,此經能令一切眾生疑根不生。此大乘經利益安樂諸眾生故,哀愍大眾及諸天人,是故如來方為開闡。”
爾時,長老阿難陀,如佛所教,敷施法座。時,彼眾中有六十八拘胝天子,各舍上衣,為如來故敷法座上。佛于其上如常敷座,顧諸天子,而說頌曰︰
“諸天敷衣服,最勝上微妙,
救世大導師,安處此法座。
到諸法彼岸,如來升座已,
大地六種動,令眾皆歡喜。
放光照佛土,並耀諸山王,
世尊現神通,濟度樂法者。
諸天龍及人,鳩荼餓鬼,
布怛那等眾,互相見無障。
百千那庾多,拘胝諸天等,
睹佛放光明,此時甚難遇。
頻毗婆羅王,諸大臣圍繞,
來詣世依怙,最勝如來所。
佛知天龍人,大眾皆坐已,
為利諸眾生,顧視于四方。
告諸有疑者,當問兩足尊,
我將導世間,善斷諸疑網。”
爾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眾生,為听法者,皆來集會。既聞如來說是法已,為聞法故,靜息外緣,心住一境,攝念而住。
爾時,世尊告長老大目b連︰“汝今當知有誰 ,住在遠處,未來會坐?當召令集!”
時,長老大迦 ,在大雪山南面而住。大目b連憶念知已,以神通力往彼白言︰“如來今者在鷲峰山,于大眾前,為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天、人、阿素洛等,當說妙法。正待仁者,可共往彼,勿令我等于法障礙。”
時,大迦 語大目b連言︰“汝且前往,吾尋後至。”作是語已,時大迦 不起于座,化神通力入王舍城,將從四部導眾而行,往鷲峰山頂禮佛足,于大眾中對于佛前,不遠而坐。
時,大目b連睹斯化已,以神通力來至佛所,乃見迦 先已處座,白迦 言︰“尊者,成就速疾大神通分,乃能不起本座現斯神化。”
大迦 言︰“世尊說汝神通第一,吾今微現,未可涉言。”
試驗菩薩品第三
爾時,長老舍利子即從座起,以郁多羅僧覆左肩上,偏袒右肩,以右膝輪而置于地,向佛合掌,恭敬而住,白佛言︰“世尊,我今欲有少問。唯願如來應正遍知,哀愍听許,為我解說。”
佛告長老舍利子言︰“恣汝所問!如來今者,當為解說,令汝心喜。”
舍利子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成就幾法,身業無失,語業無失,意業無失?成就幾法,身業清淨,語業清淨,意業清淨?成就幾法,身業不動,語業不動,意業不動,不為天魔及魔軍眾之所嬈轉,從初發一切智心修行正行,地地增勝善巧方便,為一切眾生作勝導師,為普導師、為大照炬、為大梯蹬、為橋、為船、為濟度者、為彼岸者、為舍、為救、為歸、為趣,而能不舍一切智心?”
爾時,舍利子欲重宣此義,以頌問曰︰
“菩薩何等義,能住大菩提?
何名德及法,由此悟無上?
又行何等行,利益諸眾生?
修習何法已,成佛人中勝?
雲何伏惡魔,住最勝菩提,
震動拘胝土,悟無上正覺?
菩薩者何義?如是句雲何?
雲何為菩提,及無上佛法?
雲何行世間,利益群生類,
不染如蓮華,解脫拘胝眾?
雲何為天龍,非人等供養?
我諸所請問,慈悲願為說。”
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子︰“善哉!善哉!吾今當為分別解說。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成就一法,則能攝受汝所問法,及余無量無邊佛法。何者一法?謂菩提心及備信欲。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成就一法,則能攝受無邊佛法。”
舍利子白佛言︰“世尊,何等名為信欲具足?復以何義名菩提心?”
佛告舍利子︰“信欲具足者,是謂堅實不可壞故,是謂牢固不可動故,言不動者無蹶失故,無蹶失者能善住故,能善住者不退轉故,不退轉者觀眾生故,觀眾生者大悲根本故,大悲根本者不疲倦故,不疲痴叱墑 諫 剩 墑 諫 呱浦 岳止剩 浦 岳終呶尷M 剩 尷M 蝗咀示 剩 蝗咀示噠呶 諫 攔剩 諫 勒 鄞 鋁又諫 剩 鄞 鋁又諫 呶﹥燃霉剩 ﹥燃謎呶 槿エ剩 槿ツ 蛔潯└剩 蛔潯┬呱乒鄄旃剩 乒鄄 呶拊瓜庸剩 拊瓜誘呱頻饜龐 剩 頻饜龐 呶匏 婀剩 匏 嬲呱魄寰還剩 魄寰徽咼釹拾墜剩 釹拾漬唚誒牘腹剩 誒牘剛咄饃魄寰還省I嶗 櫻 縭羌 的鴉擔 酥聊誒胗詮浮く饃魄寰徽擼 敲 龐 咦鬩病! br />
佛復告舍利子︰“菩提心者,何相何貌?舍利子,菩提心者無有過失,不為一切煩惱之所染故。菩提心者相續不絕,不為余乘中所證故。菩提心者堅固難動,不為異論所牽奪故。菩提心者不可破壞,一切天魔不傾敗故。菩提心者常恆不變,善根資糧所積集故。菩提心者不可搖動,必能獨證諸佛法故。菩提心者妙善安住,于菩薩地善安住故。菩提心者無有間斷,不為余法所對治故。菩提心者譬如金剛,善能穿徹佛深法故。菩提心者勝善平等,于諸眾生種種欲解無不等故。菩提心者最勝清淨,性不染故。菩提心者無有塵垢,發明慧故。菩提心者寬博無礙,含受一切眾生性故。菩提心者廣大無邊,如虛空故。菩提心者無有障礙,令無礙智遍行一切無緣大悲不斷絕故。菩提心者應可親近,為諸智者所稱贊故。菩提心者猶如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菩提心者為能建立,建立一切喜樂事故。菩提心者發生諸願,由戒淨故。菩提心者難可摧滅,由住忍故。菩提心者不可制伏,由正勤故。菩提心者最極寂靜,由依一切大靜慮故。菩提心者無所匱乏,由慧資糧善圓滿故。
“復次,舍利子,菩提心者,即是如來尸羅蘊、三摩地蘊、般羅若蘊、解脫蘊、解脫智見蘊之根本也。又菩提心者,即是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佛法之根本也。”
舍利子言︰“菩提心者,謂以此心用菩提為生體故,名菩提心。”
“如是,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成就信欲、菩提心故,是名菩提薩剩 敲 憒筧 剩 敲 釗 剩 敲 ア 磺腥 縟 剩 敲 硪滴奘⑴ 鏌滴奘⑴ 庖滴奘⑶ 敲 硪登寰弧 鏌登寰弧 庖登寰唬 敲 硪滴薅 鏌滴薅 庖滴薅 F腥 躍呷縭侵鉅稻還剩 晃 炷O澳Q 謚 映醴 磺兄切男銎m 校 氐卦鍪ジ魄煞獎悖 晃 磺惺婪ㄋ 諫 鞔蟺際Γ 魘イ際Γ 髕盞際Γ 笳站妗ぐ 筇蕕擰ぐ 擰ぐ ぐ﹤枚日摺ぐ 稅墩摺ぐ 帷ぐ﹥取ぐ 欏ぐ ゃI嶗 櫻 腥 縭欠 磺兄切墓剩 O澳Q 荒芮愣 ! br />
爾時,佛告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由具如是淨信欲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已,心多淨信,樂睹賢聖,樂聞正法,樂不慳吝,開舒心手而行大施,欣樂大舍,樂均普施。于諸眾生心無掛礙,心無穢濁,心無憒亂,心不間雜。于業業報深心奉敬,無疑無慮,知黑白法果報不壞,乃至命難不起諸惡,永離殺生、不與取、邪淫行、妄語、乖離語、粗惡語、綺語、貪染、 恚、愚痴、邪見;為斷如是不善業道,受持奉行十善業道。由具信故,于諸沙門、若婆羅門,正至正行具德具戒,其心純淨成調順法,具足多聞,勤行咨問,修正作意,調善寂靜,親近寂滅,不起諍訟,非不愛語,善知信欲非不善知,善法相應遠諸惡法,不掉不高,性離躁動,性離粗言,語無浮雜,守念正住,心安妙定,善斷有本,不中毒箭,舍離重擔,超度疑慮;及以後有諸佛世尊、菩薩摩訶薩、聲聞、獨覺,于如是等善知友所,如實覺已,親覲敬仰,奉事將遇。行者如是于善知友身行奉事,復以法施而攝受之,宣說妙法示教贊喜,所謂若行柁那得大財富,若行尸羅得生天樂,若好多聞獲得大慧,若修諸定便離系縛。復為開顯種種微妙清淨勝法,此是布施、此布施報,此是慳吝、此慳吝報,此是尸羅、此尸羅報,此是犯戒、此犯戒報,此是忍辱、此忍辱報,此是 恚、此 恚報,此是正勤、此正勤報,此是懈怠、此懈怠報,此是靜慮、此靜慮報,此是亂心、此亂心報,此是智慧、此智慧報,此是惡慧、此惡慧報,此身妙行、此身妙行報,此身惡行、此身惡行報,此語妙行、此語妙行報,此語惡行、此語惡行報,此意妙行、此意妙行報,此意惡行、此意惡行報,此善、此不善,此應作、此不應作,此若作已感得長夜義利安樂,此若作已感得長夜非義非利非安樂果。
“舍利子,行者如是為諸善友,宣說是法示教贊喜。已覺知堪任大法器者,即為開示甚深微妙空相應法,所謂空法、無相法、無願法、無行法、無生法、無起法、無我法、無數取法、無壽命法、無眾生法。復為開示甚深緣起,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愁嘆憂苦身心焦惱,如是種種生起純大苦聚;又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謂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乃至生滅故老死滅,如是乃至純大苦聚滅。
“舍利子,又應為說,此中無有一法是有可得而可滅者。何以故?由彼諸法從因緣生,無有主宰,無有作者,無有受者;從因緣轉,又無一法流轉旋還,亦無隨轉。由痴妄故,假立三界,從煩惱苦之所流轉,但假施設。行者如是如實觀察痴妄之時,無有一法能作余法。若于是中無有作者,作者不可得故,乃至無有一法流轉旋還,流轉旋還不可得故。舍利子,行者若聞如是甚深法已,無疑無慮,善入諸法無掛礙性。是人不著于色,不著受、想、行、識,不著眼色及以眼識,不著耳、鼻、舌、身、意法及以意識,皆不可得故。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信受如是性空法已,不退見佛,不退聞法,不退奉僧;在在所生不離見佛,不離聞法,不離奉僧,面生佛前,猛勵正勤,志求善法。是人住正勤已,不戀居家、男女眷屬、奴婢僕使及諸資具。是人不為淫欲所嬈,速于今生舍盛年樂,以淨信心于佛法中出家入道。既出家已,得善知識、善伴、善友,善住思惟,善住信欲。由善住信欲故,善听聞法,堅奉修行,不但言說以為宗極,覺慧成就,樂求多聞無有厭足;如所聞法以無染心為他廣演,于諸利養、恭敬、名譽情無希望,不舍正義妄為他說,如其所聞、如其所住而為說法,于听法眾起大慈心,于諸眾生起大悲心。
“舍利子,行者如是有多聞故,不顧身命,少欲知足,寂靜欣樂,易滿易養,樂處空閑,如所聞法觀察其義,依于實義不依于文。為諸天、人、阿素洛界之所依止,不專為己,為諸眾生,求于大乘,所謂佛智、無等智、無等等智、勝出一切三界之智。舍利子,我說是人獲得第一不放逸法。舍利子,雲何名為不放逸法?所謂諸根寂靜。何等諸根寂靜?所謂眼見于色不取相貌,如實覺知色味色患及色出離;如是耳所聞聲、鼻所嗅香、舌所嘗味、身所覺觸、意所識法不取相貌,如實覺知法味法患及法出離。舍利子,如是名為心不放逸。復次,不放逸者,調伏自心,善護他心,除樂煩惱,趣樂正法,不行欲覺、恚覺、害覺,不行貪不善根、 不善根、痴不善根,不行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不行不如理作意,不行一切惡不善法,此則名為不放逸也。
“如是,舍利子,是諸菩薩摩訶薩既不放逸,能勤修習如理作意,若法是有如實知有,若法是無如實知無。觀察此中何者是有、何者是無,即以慧力如實能知。正修習者,聖解脫有;邪修習者,聖解脫無。無業報者,此則是有;有業報者,此則是無。復次,眼為是有,有眼者無;耳、鼻、舌、身、意,意為是有,有意者無。復次,色為無常苦變異法,此則是有;色為常住不變不壞,此則是無;受、想、行、識無常苦變異法,此則是有;受、想、行、識常住不變不壞,此則是無。復次,無明為緣,諸行則有;若無無明,諸行則無。乃至以生為緣,老死則有;若無生者,老死亦無。復次,施感大財,此則是有;施感貧窮,此則是無。持戒生天,此則是有;犯戒生天,此則是無。聞生大慧,此則是有;諸惡慧者能生大慧,此則是無。修定離縛,此則是有;修定系縛,此則是無。復次,若如理作意而有系縛,不如理作意離系縛者,此二俱無。若諸菩薩發起正勤,菩提則有;若起懶惰,菩提則無。若無x慢出家授記,是名為有;若x慢者寂滅則無。復次,遍一切處,空性是有;遍一切處,有我、數取、眾生、壽命、丈夫等類,此則為無。如是,舍利子,若諸菩薩摩訶薩行不放逸,能善修習如理作意,世間智者同知是有,施設為有;世間智者同知是無,施設為無。舍利子,若定說有,非正了知;若定說無,是亦名為非正了知。何以故?諸佛世尊所說實義,能隨覺了故。
“舍利子,諸佛世尊具大智力總攝諸法,安處四種鄔柁南中。何等為四?所謂一切行無常,一切行苦,一切法無我,涅寂滅。舍利子,所演一切行無常者,如來為諸常想眾生斷常想故。所演一切行苦法者,如來為諸樂想眾生斷樂想故。所演一切無我法者,如來為諸我想眾生斷我想故。所演寂滅涅法者,如來為諸住有所得顛倒眾生,斷有所得顛倒心故。舍利子,是諸菩薩摩訶薩,若聞如來說一切行為無常者,即能善入畢竟無常。若有聞說一切行苦,則能興厭起離願心。若有聞說諸法無我,則能修習于三摩地妙解脫門。若有聞說寂滅涅,則能修習無相三摩地,而不非時趣入真際。如是,舍利子,若諸菩薩摩訶薩,能善修習如是法者,終不退失一切善法,速能圓滿一切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