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學佛的目的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雲︰‘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這‘一大事因緣’是什麼?就是我輩眾生了生死脫輪回的問題。因此,釋迦牟尼世尊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余會,他的目的,就是在使眾生轉迷成悟,離苦得樂——使眾生同成佛道。而我輩眾生,研究經教,誦經念佛,守五戒十善,實踐六度萬行,其目的,也是在希求轉迷成悟,離苦得樂——最後的究竟,希求同成佛道。
轉迷成悟與離苦得樂,話是兩條,而仍是一事。轉迷成悟在于求真理,是屬于解;離苦得樂在于修聖道,是屬于行。但如果因求解而悟道,自然也可以離苦;如果因修道而離苦,自然也可以開悟。所以轉迷成悟與離苦得樂,仍是一體兩面,一個目的。
什麼叫做迷呢?昧于宇宙人生真理的,叫做迷。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蘊無我。’而我們習慣于主觀上的妄想執著,誤認幻生幻滅的萬法為常住,五蘊和合的身心為真我。這一切,都叫做迷。
迷有迷于理及迷于事的分別,迷于理的,則執身、邊、邪、戒取、見取等諸見;迷于事的,則起貪、嗔、痴、慢、疑諸惑,這二者,前者謂之見惑,後者謂之思惑,見思二惑,合稱利鈍十使。
身見,是執著五蘊為自身,執身外事物為我所有。邊見,謂我死後,或執斷滅,或執常恆不變,皆為偏見,而非中道。邪見是謗無因果。戒取見是執取非理之戒禁,執為生天受樂之法,作無益勤苦。見取見,是取余四見一種或多種,執為究竟之理。
貪、嗔、痴三者,本文中屢有述及,不再贅述。慢者,恃己凌他,謂人皆劣于己,己獨勝于人之意。疑者,是于實理實事,猶豫不決之謂。
以上身、邊、邪、戒取、見取諸見,和貪、嗔、痴、慢、疑,,都是迷惑。學佛者欲轉迷成悟,先要斷惑。斷惑才能證真,才能去掉我們心識上的妄想執著,才能顯露出我們的真如本性。
我們的心識上有了迷惑,就要因惑造業。有了業,就要因業受苦。所以迷境也就是苦境。關于苦,有所謂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以及內苦、外苦等,難以盡述,總之,‘受即是苦’。所有的一切感受,都可以說是苦。
苦是與生俱來,無以避免。要想離苦,先要消業——使身口意三業戒惡向善——要想消業,先要斷惑。斷惑是轉迷成悟,開悟後就可以離苦得樂。所以,我們學佛的目的,歸根結底說起來,也只是求得‘轉迷成悟,離苦得樂’,最後達成佛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