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戒是消極的戒惡,十善是積極的行善,以上二者,都是我們在家學佛人所應遵守的。至于出家眾的戒律,比丘有二百五十戒,比丘尼有三百四十八戒,條文細密,成為專門學問。以在家人不閱出家律,我們初學佛者可不必研究。
二、定學︰定又名禪定,在于治心,修之可免去情慮上的散放,除去精神上的紛亂。
我人身心感受的苦果,是業和煩惑聚集而來的。因此要解脫苦果,先要斷除苦因,苦因的由來,無非是由我們這一顆妄心上發生,試看我人心上的妄念,前念甫滅,後念已生,剎那不停,相續無已。妄念是惑,發之于身口意的意念行為是業。因惑造業,因業受苦,這就是生死流轉的根本,所以修道在于治心——戒是戒身口的惡業,定是治內心的妄念,要依戒而資定,由定而生慧。
禪定的種類頗多,于修持的方法中再行介紹。
三、慧學︰慧又名智慧,但這種智慧不是世俗的世智辯聰,而是由定力所證得的大智慧,無漏智慧。智慧梵語般若,譯為智慧者,相近之辭也。智慧並不能包括般若之含義。
真如佛性,人人本具,但為妄念遮蔽,如金在礦中,如明鏡蒙塵。礦中之金,本質未損,蒙塵之鏡,光明仍俱,若汰去沙土,拭去塵垢,純金的本質和鏡體的光明,仍然可以顯露出來。正如我們被妄念遮蔽的真心,若用持久的定力,掃除妄惑,歸于一個正念,久而久之,妄念脫落,真心顯露,這就是證得‘般若’了。
戒定慧三學,是修道的基礎,不但八正道攝于此三學,即大乘六度亦攝于此三學中,故修道者修此三學,亦即廣行六度也。
┌布施————┐
├持戒————┤
︱├戒學
├忍辱————┤
六度┤︱
├精進————┘
├禪定————定學
└智慧————慧學
五、修持的方法
眾生有八萬四千煩惱,我佛有八萬四千法門,皆是以眾生根器習性的不同,而方便立說。事實上,‘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門門皆歸自性,法法都是般若,我們初學佛者對各種法門,本法法平等的觀點,不生門戶勝劣的執見,這樣才會見理圓融,會入不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