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本經譯者,是鳩摩羅什三藏法師。所謂三藏法師,即是指精通經、律、論三藏,而以此自利利他,教導眾生,堪做吾人模範者。

    鳩摩羅什法師是中國譯經史上,最偉大的翻譯家。他是龜茲國人。(龜茲是中央亞細亞,天山山脈南方的一個小國。)父名鳩摩羅炎,為印度望族,本是中印度人,游歷到龜茲國,因其道高學博,所以受到國王的欽敬,而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羅炎為妻,後來便生下了羅什法師。什師年幼時就賦性聰穎,才氣超人,並且年少老成,所以他的名字譯為童壽。

    什公七歲時,跟隨母親四處參訪名師,精研教典,後至賓。有一天,同母親進寺禮佛,見佛殿上有一大罄,為了好玩,就將大罄,戴在頭上,一點不覺其重,忽然心生一念──罄如此大,我這麼小,怎能頂得住,而一點也不覺重呢?因為動了這個妄念,頓感頭上壓力重大,由此悟到‘一切唯心造’的道理。

    賓是小乘佛教的大本營,什師于賓研學小乘法。後來經過沙勒國,王子名叫沙車,出家學佛,專究大乘佛法。一天誦般若經,老是念空不可得,與小乘法所說的‘有’成對比,什師覺得奇怪,便與沙車展開了大小乘法的論戰,結果,什公失敗,跟從沙車學習般若性空的大乘法。不久,對于性空大乘,有了獨到心得,成為弘揚大乘性空最有力的學者。甚至于什師從前的小乘老師,亦被什師轉化信奉大乘,故有‘大乘小乘互為師’的贊語。

    什師到中國來,是在一千五百多年前。那個時候,正值中國的五胡十六國時代,因為晉朝被夷狄從西北逼到南方來,在揚子江下游的建業建都,稱為東晉。那時,有英杰苻堅在黃河流域的長安自立為秦,苻堅是位熱心佛教的國王,得知什公的德學,對其傾慕異常,特派大將呂光,率大軍前往迎接什師來華。但不久苻堅在淝水之戰中,被流矢所傷而死,前秦滅亡後,姚萇繼位,稱為後秦,亦稱做姚秦。

    呂光請得什公,回程行到涼州,聞苻堅戰死,姚萇僭號關中。呂光就在涼州宣布獨立,國號涼。呂光因什師足智多謀,恐為姚萇所用,就將什師供養在涼州,不讓他去關中。後來姚秦二代君主姚興,虔信佛教,特以厚理強迎什師,弘始三年,什師至長安。姚興以朝庭的西明閣為什公的居室,以逍遙園做翻譯佛經的道場,替中國的佛教史上放了一大異彩。

    姚興對什師既崇敬又關心。他對什師說︰‘大師聰明超悟,天下無二,若一旦後世,豈不使法種絕嗣了!’因此,送來十名美女,硬逼其接受。從此,什師不住僧坊,別設廨舍自居。

    這樣的事情,當然會使僧倫起疑生輕慢心。什師常對大眾說︰‘譬如臭泥中生蓮花,你們但采蓮花,勿取臭泥。’

    弟子們以為什師可以蓄妻,因此有人也想效法。什師知道事態嚴重,必須表明心跡。

    于是,召集所有弟子,說法後一同吃飯,別人碗中是飯,什師碗里卻是一碗鋼針;有的二寸長,有的一寸長,當眾把那碗鋼針吃了下去。弟子們看了,個個目瞪口呆。

    什師把一碗針吃了以後對弟子們說︰‘你們有人想學我的,請先吞下一碗鋼針再效法我,否則專心于道,莫胡亂起疑生慢’。

    什師到長安直至圓寂(弘始十一年),約有九年的時間在此翻譯。什公所翻譯的經典共有七十四部,三百八十余卷。

    什師譯經的最大特點,是文字典雅,義理暢達。四方來親近什公的沙門,先後有三千人之多。所譯的經典有︰坐禪三昧經、阿彌陀經、大品般若經、大智度論、妙法蓮華經、金剛般若經、中論、百論、十二門論、成實論……等。

    法華經是羅什來長安後的第六年譯出的,即是東晉安帝的‘安熙二年’(公元四○六年),姚秦的弘始八年。

    什師所譯的法華經,原只譯了二十七品,其後約經八十多年,齊武帝承明八年,由達磨摩提與法獻共譯提婆達多品一品添入,乃成二十八品。又羅什所譯的法華經只有長行,沒有重頌,到一百八十余年後的隋朝,才又由多崛多譯出重頌添入,而形成了今日所流通的妙法蓮華經。

    弘始十一年八月二十一日,什師卒于長安。臨終之時,什師預知世緣將盡,召集眾弟子話別。他說︰‘我世緣已盡,不能再和諸位共同研究佛法了。我知道自己智慧不足,昧無知,謬充翻譯,在數年之中,我總共譯了三百多卷的經典,假使我所譯的經書,無絲毫錯誤的話,當我焚身之後,舌頭不焦爛。’

    什師圓寂之後,薪滅形灰,唯獨舌頭完好如生。這可證明什師譯經之正確無謬,因此,我們應該深深的感激這位偉大的譯經聖者,對其所譯經典,深信不疑,並且能信受奉行。

    什師的門人如道生、僧肇、道融、僧睿、道恆、曇影、慧觀、慧嚴,號稱什門八俊。其中又以道生、道融、僧睿、僧肇為最,後人皆尊稱為什門四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