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正文6
    僧︰是梵語僧伽,今略但稱僧,譯為和合眾,有理和、事和二義。同證無為解脫名理和。事和有六︰1身和同住,2口和無諍,3意和同悅,4見和同解,5戒和同修,6利和同均,具此六和方可稱僧,凡為僧者當顧名思義。

    千二百五十人俱︰佛成道後,初于鹿苑度五比丘為五人(五比丘如玄義中釋),次度耶舍長者子及其友等五十人(耶舍是波羅奈國,毗舍離城俱梨長者之子,故雲長者子),共五十五人。其次于木瓜林,度優樓頻螺迦葉師徒共五百人,于象頭山度伽耶迦葉,于希連河度那提迦葉師徒合五百人,計一千五十五人(迦葉是姓,優樓頻螺譯為木瓜林,伽耶譯為象頭山,那提譯為河,即希連河,此三兄弟,長在木瓜林修道,次在象山,三在希連河,皆是司火外道,各依住處立名。在世尊成道後三年度)。次度舍利弗目犍連等師徒共二百人,總計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舍利弗與目犍連,先是婆羅門教,冊耶的弟子,遇馬勝比丘而得歸依佛陀),今但舉千二百五十人,是標大數略零數也。問︰然佛所度之眾無量,在講此經時,亦非只此少數,何獨舉此?答︰1這是舉最先歸投佛陀故,2常隨不離故,特以標出。俱是一同聚會的意思。

    己初明類標數竟

    己二表位嘆德

    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

    【消文】上文所舉出千二百五十人,非是小果聲聞,都是證到四果的大阿羅漢,他們的人品、道學,是眾人所公認知道的。

    【釋義】大阿羅漢是表位,眾所知識是嘆德。皆是︰謂以上舉出千二百五十人,無一不是大阿羅漢。大者,揀別小之義(初果須陀洹,此雲預流,預入聖人之流,二果須陀含,此雲一往來,以欲界九品思惑,只斷前六品,還有三品未斷,尚須一往天上一來人間受生故。三果阿那含,此雲不來,欲界九品思惑斷盡,已不必再來欲界受生故。四果阿羅漢,此雲無生,已免來三界受生故。欲證四果須進斷色界四地,無色界四地,每地九品共斷八九七十二品思惑,統前欲界九品共八十一品;與三界見惑八十八使,完全斷盡,方能證得四果。因見思煩惱是三界生死之根本,今已斷盡故不來三界受生也)。

    大︰自初果至四果皆名聲聞,是以聞佛說四諦聲教入道故名。今此等非初、二、三果者,皆是已證最上之四果阿羅漢,乃聲聞眾中之極果故雲大。又有定性阿羅漢,回心阿羅漢之別,若抱守真空,耽寂滅樂,得小為足者,名為定性是小。若回小向大,發菩提心,不求私利者,名為回心稱大。今專指回心一類故以大稱之。復有三種羅漢︰1慧解脫(修性念處,直緣真理,但證無學得滅盡定),2俱解脫(修共念處,帶事兼修,得滅盡定,具三明八解脫),3無疑解脫(修緣念處,緣佛三藏法,乃至四韋陀典世間文字等,一切通達無疑),現在所指皆是無疑解脫,乃名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