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 正釋經文,分三37
    正釋經文,分三37

    癸四現宰官身

    應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現宰官身,而為說法。

    ‘應以宰官身得度者’︰‘宰官’是宰相官僚,如從前的宰相百官,現在之內閣,省、市、縣長等,凡是從事國家政治,接受國家薪俸的,都是宰官之類。也有一類眾生,要用宰官的身份,才能接受感化的。

    ‘即現宰官身,而為說法’︰觀音菩薩,運用他的智慧觀察,知道有一類要以宰官的身份,才能得度的眾生,菩薩就現宰官身,為其說法了。觀音菩薩在楞嚴經上說︰‘若諸眾生,愛治國土,剖斷邦邑,我于彼前,現宰官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這就是說︰如果有一類眾生,希望治理國政,以安定邦邑的,觀音菩薩,就示現宰官身在其面前,對其說輔政安邦,仁民愛物的道理,以滿其願。又有些現職的軍政首長,自為職高身貴,那肯接受普通人的教化,所以觀音菩薩,就示現較他更高的宰官身份,為其說法,使其信伏,而收教化之功了。

    癸五現婆羅門身

    應以婆羅門身得度者,即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

    ‘應以婆羅門身得度者’︰‘婆羅門’是印度話,翻譯中國話叫做‘淨裔’。是古時代印度四種族姓之一,也是當時有領導權威的外道。自稱他們的族種,是劫初時,從梵天的口所生,是梵天的後裔,所以叫做‘淨裔’。世間上也有一類眾生,要以婆羅門的身份,才能使他接受教化的。

    ‘即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既然有一類眾生,要以婆羅門身才能度他,觀音菩薩也就曲隨方便,示現‘婆羅門身’,對其說法了。觀音菩薩在楞嚴經上說︰‘若諸眾生,愛諸數術,攝衛自居,我于彼前,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因為婆羅門族是印度最有權威的種族,其余受輕視的賤族,當然希望自己也成為貴姓的種族,以免受人侮辱,因此,觀音菩薩,就現婆羅門身,在他的面前,為其說法,使其成就了。又外道的邪見固執,不是以出家人的身份,所能教化的。觀音菩薩,為要使他們改邪歸正,就現同類身,為其說佛法,使其去邪執,悟正理,而得解脫了。

    壬四能應四眾

    應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得度者,即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而為說法。

    上面已經將‘能應五人’文中的意義解釋好了。在‘能應五人’文中所舉的,只是小王、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等身。但在世間上,還有經商、耕農等等行業的人,種類繁多,觀音菩薩,既是有機感必應,自然都可一一現同類身,為其開示佛法,只是一一舉出來的話,不免繁多,所以簡略之耳。這一科的文,就要解釋觀音菩薩示現佛教四眾,以教化眾生的意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