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講 第三講8
    第三講8

    這是通過《金剛經》談到三種般若的關系及般若所起的功用,六祖就是我們最好的一個事例。現在有的人,他就是不大相信,這六祖是中國歷史事實,這不是咱們隨便捏造的,非得捏造出個六祖來不可。其實唐朝就有,多少論著都記載了,這是事實啊!

    我們從《金剛經》談到《無量壽經》,就要談到我們的淨土法門。代表禪宗的《金剛經》講般若有三種,而淨土法門講念佛,也有四種念佛。四種念佛是︰第一種大家都知道了——‘持名念佛’,念‘南無阿彌陀佛’。第二種叫‘觀像念佛’,我供一尊像,我整天看這個像,觀了這個像心里也就想著佛,這個叫觀像念佛。第三種是‘觀想念佛’,就是在《觀經》里邊講的十六觀︰先觀這個太陽,然後觀水,觀地……一步步觀。但是這個《觀經》的觀想念佛方法很難。真正要做到《觀經》的觀,那就要觀一朵蓮花有八萬四千個花瓣,你想一朵蓮花都這麼難!我的能力有限,要觀一朵蓮花,頂多也只能觀一百花瓣,就是觀這一百個瓣我也還是很困難的。你們也許比我水平高,能觀得到更多,但我想真要觀八萬四千瓣,諸位恐怕還辦不到吧!一朵蓮花八萬四千瓣,這就很難觀了。一瓣蓮花還要觀八萬四千脈,蓮花卻有一條條紋,每一個瓣上有八萬四千條脈,每一個脈要放八萬四千種光……這就超乎咱們眾生觀的能力了。所以《觀經》就開了第十三觀,叫‘略觀’。觀丈六或八尺的佛像,是略像。因為這像有多少多少萬萬里高,是報身像,咱們凡夫見不著,做不到那麼微妙地觀,基于根本連一個汗毛也看不清,既使上了白塔,你觀到了一個圓圈,三四里這麼個半徑為一個圓圈,再遠你瞧不見了。所以這樣的眼力看佛的像,一根汗毛也看不見的,怎麼能看見佛有多大呢。那都是佛的報身,凡夫沒份,甚至阿羅漢也無份,只有地上的菩薩才能見。所以只能‘略觀’,‘略觀’就是觀佛有丈六八尺。但是這麼觀也有難度,比如你要觀這個白毫光相,白毫光相是八輪中空,右繞幾匝,然後下垂于地,很不容易觀的。

    第四種念佛就是‘實相念佛’。修行的方法,說到究竟處其實是一樣,禪宗談到般若,有三種般若,最後般若是‘實相般若’。而念佛法門的念佛也有四種念佛。第四種念佛就是‘實相念佛’,‘實相念佛’也就是‘念實相’。念念入于實相,凡夫更無份了。雖然法門分了二種,但到了最高究竟的境界其實都是一回事。當然還不僅僅就是一回事,因為淨土法門之方便中最方便之處就在于,可以使咱們凡夫甚至下愚的凡夫,也可以通過念佛,而不知不覺的符合了《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不知不覺的進入了‘實相般若’。在不知不覺的持名念佛過程中,相契了‘實相念佛’,念佛法門最微妙的地方就在這!最方便之處也在這!為什麼說釋迦牟尼佛和阿彌陀佛都大慈大悲,而且阿彌陀佛是‘大願之王’,原因也就在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