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宗分37
為作良醫,治療眾生身心重病,是拔苦;示其正路,令得伏藏,令眾生恢復覺性,享用本具功德法財,是與樂。菩薩如是以平等心,隨順眾生,不同的根性,不同的需要,給予種種承事,種種供養,拔除一切眾生之苦,給與一切眾生的樂。
對于需要衣服,飲食、臥具、醫藥的人,或需要財物供養、法供養,或需要供給差使,執役服勞的人,無不滿足對方所求,實行財法二施,以解除一切眾生物質與精神上的困苦,以滿足一切眾生,生活及心靈上的需要,甚至為防止殺害眾生,而嚴持禁戒;為停止惱亂眾生,而修忍辱行;為廣度眾生,而精進辦道;為覺悟眾生,而勤修禪定;為教化眾生,而廣學般若。令一切眾生,徹底解除身心苦惱,獲得真理光輝的照耀,走向佛道,共證菩提。不但內心恭敬,而且運心平等,‘如敬父母,如事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
何以故?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于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
此是征釋。父母師長,有恩于我,二乘聖人,是世間福田,諸佛菩薩,更是黑夜明燈,苦海慈航,供養承事,理所當然,至于其他六道四生五類,何必供養承事?而且要以恭敬平等之心,去供養承事如佛無異,理由何在?普賢菩薩特別解釋說︰‘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于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
因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因中發菩提心,修菩薩道,目的固然是為饒益眾生;及其二利究竟,福慧具足,覺悟成佛,分身無量,于十方界,坐道場,成正覺,宣揚正法,教示利喜,目的仍是為饒益眾生。所以若有菩薩,能以佛心為己心,以佛志為己志,心心念念,為饒益眾生,而隨順眾生,恭敬尊重,供養承事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消除身心重病,走向菩薩覺道,證得本具功德,正是暢佛本懷,即等如恭敬尊重供養承事一切諸佛,不但眾生歡喜,諸佛如來亦欣慰歡喜,以是之故,菩薩應該恆時隨順眾生。
何以故?諸佛如來以悲心而為體故,因于眾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
此是再征釋,眾生是迷情凡夫,諸佛是覺悟的聖者,相去天淵,凡聖有別,何以恭敬供養,尊重承事一切眾生,即等如供養尊重承事一切諸佛?普賢菩薩為釋眾疑,再次解釋︰‘因為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