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經正宗分散善義卷第四 觀經正宗分散善義卷第四5
    次合喻者。言東岸者即喻此娑婆之火宅也。言西岸者即喻極樂寶國也。言群賊惡獸詐親者即喻眾生六根六識六塵五陰四大也。言無人空迥澤者即喻常隨惡友不值真善知識也。言水火二河者即喻眾生貪愛如水嗔憎如火也。言中間白道四五寸者。即喻眾生貪嗔煩惱中能生清淨願往生心也。乃由貪嗔強故即喻如水火。善心微故。喻如白道。又水波常濕道者。即喻愛心常起。能染污善心也。又火焰常燒道者。即喻嗔嫌之心能燒功德之法財也。言人行道上直向西者。即喻回諸行業直向西方也。言東岸聞人聲勸遣尋道直西進者。即喻釋迦已滅後人不見。由有教法可尋。即喻之如聲也。言或行一分二分群賊等喚回者。即喻別解別行惡見人等妄說見解迭相惑亂。及自造罪退失也。言西岸上有人喚者。即喻彌陀願意也。言須臾到西岸善友相見喜者。即喻眾生久沉生死。曠劫淪回迷倒自纏。無由解脫。仰蒙釋迦發遣指向西方。又藉彌陀悲心招喚。今信順二尊之意。不顧水火二河。念念無遺。乘彼願力之道。舍命已後得生彼國。與佛相見。慶喜何極也。

    又一切行者行住坐臥三業所修。無問晝夜時節。常作此解。常作此想。故名回向發願心。又言回向者。生彼國已還起大悲。回入生死教化眾生。亦名回向也。三心既具。無行不成。願行既成若不生者。無有是處也。

    又此三心亦通攝定善之義。應知。

    五從復有三種眾生已下。正明簡機堪能奉法依教修行。

    六從何等為三下至六念已來。正明受法不同。即有其三。一明慈心不殺。然殺業有多種。或有口殺。或有身殺。或有心殺。言口殺者。處分許可名為口殺。言身殺者。動身手等指授名為身殺。言心殺者。思念方便計校等名為心殺。若論殺業。不簡四生皆能招罪障生淨土。但于一切生命起于慈心者。即是施一切眾生壽命安樂。亦是最上勝妙戒也。此即合上初福第三句雲慈心不殺也。即有止行二善。自不殺故名止善。教他不殺故名行善。自他初斷名止善。畢竟永除名行善。雖有止持二善。總結成慈下行也。

    言具諸戒行者。若約人天二乘之器即名小戒。若約大心大行之人即名菩薩戒。此戒若以位約者。當此上輩三位者即名菩薩戒。正由人位定故自然轉成。即合上第二福戒分善根也。

    二明讀誦大乘者。此明眾生性習不同。執法各異。前第一人但用修慈持戒為能。次第二人唯將讀誦大乘為是。然戒即能持五乘三佛之機。法即薰成三賢十地萬行之智慧。若以德用來比校者。各有一能。即合上第三福第三句雲讀誦大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