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經正宗分散善義卷第四 觀經正宗分散善義卷第四6
    三明修行六念者。所謂念佛法僧。念戒舍天等。此亦通合上第三福大乘之意義也。言念佛者即專念阿彌陀佛口業功德身業功德意業功德。一切諸佛亦如是。又一心專念諸佛所證之法並諸眷屬菩薩僧。又念諸佛之戒。及念過去諸佛現在菩薩等難作能作。難舍能舍。內舍外舍。內外舍。此等菩薩。但欲念法不惜身財。行者等既念知此事。即須常作仰學前賢後聖舍身命意也。又念天者即是最後身十地之菩薩。此等難行之行已過。三之劫已超。萬德之行已成。灌頂之位已證。行者等既念知已。即自思念。我身無際已來。共他同時發願。斷惡行菩薩道。他盡不惜身命。行道進位。因圓果熟證聖者。于大地微塵。然我等凡夫。乃至今日虛然流浪。煩惱惡障轉轉增多。福慧微微。若對重昏之臨明鏡也。忽思忖此事。不勝心驚悲嘆者哉。

    七從回向發願已下。正明各各回前所修之業。向所求處。

    八從具此功德已下。正明修行時節延促。上盡一形下至一日一時一念等。或從一念十念至一時一日一形。大意者。一發心已後誓畢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為期。又言具此功德者。或一人具上二。或一人具下二。或一人三種盡具。或有人三種無分者。名作著人皮畜生。非名人也。又不問具三不具三。回盡得往生。應知。

    九從生彼國時下至往生彼國已來。正明臨命終時聖來迎接不同去時遲疾。即有其十一。一明標定所歸之國。二明重顯其行指出決定精勤者。亦是校量功德強弱。三明彌陀化主身自來赴。四明觀音已下更顯無數大眾等皆從彌陀來迎行者。五明寶宮隨眾。六明重觀音勢至共執金台至行者前。七明彌陀放光照行者之身。八明佛既舒光照及即與化佛等同時接手。九明既接升台觀音等同聲贊勸行者之心。十明自見乘台從佛。十一正明去時遲疾。

    十從生彼國已下。正明金台到彼。更無華合之障。十一從見佛色身下至陀羅尼門已來。正明金台到後得益不同。即有其三。一者初聞妙法即悟無生。二者須臾歷事次第授記。三者本國他方更證聞持二益。十二從是名已下總結。上來雖有十二句不同。廣解上品上生義竟。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善解義趣,于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以此功德回向,願求生極樂。”“行此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無量大眾,眷屬圍繞,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贊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義,是故我今來迎接汝!’與千化佛,一時授手。”“行者自見坐紫金台,合掌叉手,贊嘆諸佛,如一念頃,即生彼國。七寶池中,此紫金台,成大蓮華,經宿則開。”“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寶蓮華,佛及菩薩,俱時放光,照行者身,目即開明,因前宿習,普聞眾聲,純說甚深第一義諦。即下金台,禮佛合掌,贊嘆世尊。”“經于七日,應時即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應時即能飛行,遍至十方,歷事諸佛。于諸佛所修諸三昧,經一小劫,得無生忍,現前授記。”“是名上品中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