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色有形質礙之法謂之為色。是十入及一入少分。皆是質礙之法。並無知覺之用。既異于心意識法。故稱為色也。
五陰初門第二
一色陰二受陰三想陰四行陰五識陰。
次名色而辨五陰者。以惑者迷名偏重故。大聖教門開名則為四心。對色合為五也。此五通稱為陰者。一往而釋。陰以陰覆為義。能覆出世真明之慧。而增長生死。集散不絕。故通名為陰。
一色陰有形質礙之法名為色。色有十四種。所謂四大五根五塵。此之十四。並是色法也。
二受陰領納所緣名為受。受有六種。謂六觸因緣生六受。但境既有違順。非違非順之別。故六受亦各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之異也。
三想陰能取所領之緣相名為想。想有六種。謂取所領六塵之相。為六想也。
四行陰造作之心能趣于果名為行。行有六種。大品經中。說為六思。思即是行。謂于六想之後。各起不善業善業無動業也。
五識陰了別所緣之境名為識。識有六種。即是六識。若諸論師多雲。識在二心之前。諸大乘經中。明識最居後。今依經為次料簡。
十二入初門第三
內六根入一眼入二耳入三鼻入四舌入五身入六意入。
外六塵入一色入二聲入三香入四味入五觸入六法入。
次五陰而辨十二入者。以惑者迷色偏重故。大聖教門。開色為十。心但為二。合為十二也。通稱入者。入以涉入為義。根塵相對則有識生。識依根塵仍為能入。根塵即是所入。今此十二從所入受名。故通受入名。內六入者。此之六法親故屬內。為識所依。故名為入。亦名根者。根以能生為義。此六既並有生識之功。故通名根也。
一眼入身分對色。能見色之處名眼。眼是四大造色。體為十色共成。所謂四大四微。身根微。眼根微也。
二耳入身分對聲。能聞聲之處名耳。耳是四大造色。亦為十色共成。謂四大四微。身根微。耳根微。
三鼻入身分對香。能聞香之處名鼻。鼻是四大造色。亦為十色共成。謂四大四微。身根微。鼻根微。
四舌入身分對味。能知味之處名為舌。舌是四大造色。亦為十色所成。謂四大四微。身根微。舌根微也。
五身入六分假合之體對觸。能覺觸處皆名為身。身是四大造色。但有九色所成。謂四大四微。身根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