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妙法門 六妙法門5
次釋第七旋轉六妙門。上來所說六妙門。悉是同行。與凡夫二乘共故。今此旋轉六妙門者。唯獨菩薩所行。不與聲聞緣覺共。況諸凡夫。所以者何。前第六通別妙門觀中說。名從假入空觀。得慧眼一切智。慧眼一切智。是二乘菩薩共法。今明從空出假旋轉六妙門。即是法眼道種智。法眼道種智。不與聲聞闢支佛共。雲何菩薩于數息道中。修從空出假觀。起旋轉出。一切諸行功德相。所謂菩薩行者當數息時。當發大誓願。憐憫眾生。雖知眾生畢竟空。而欲成就眾生。淨佛國土。盡未來際。作是願已。即當了所數息。不生不滅。其性空寂。即息是空。非息滅空。息性自空。息即是空。空即是息。離空無息。離息無空。一切諸法亦復如是。息空故。非真非假。非世間非出世間。求息不得息與非息。而亦成就息念。其所成就息念。如夢如幻。如響如化。雖無實事可得。而亦分別幻化所作事。菩薩了息。亦復如是。雖無息性可得。而亦成就息念。從一至十。了了分明。深心分別如幻息相。以有無性如幻息故。即有無性世間出世間法。所以者何。無明顛倒。不知息性空故。妄計有息。即生人。法執著愛見諸行。故名世間。因有息故。即有陰界人等世間苦樂之果。當知息相雖空。亦不能成辦一切世間善惡因果二十五有諸生死事。復次息相空中。雖無出世間相。而非不因息分別出世間法。所以者何。不知息相空故。即無明不了造世間業。知息空無所有故。即無無明妄執。一切諸結煩惱無所從生。是名出世間因。因滅故。的離後世世間二十五有等果。名出世間果。能出世間顛倒法故。是名出世間法。于出世間真正法中。亦有因果。因者。知息空正智慧。為出世間因。妄計息中人我無明顛倒及苦果滅故。名為出世間果。故知菩薩觀息非息雖不得世間出世間。亦能分別世間出世間。復次菩薩觀息性空時。不得四諦。而亦通達四諦。所以者何。如上所說世間果者。即是苦諦。世間因者。即是集諦。出世間者。即是滅諦。出世間因者。即是道諦。故觀于息想。不見四諦。而能了了分別四諦。為聲聞眾生廣演分別。復次菩薩了息空中。不見十二因緣。而亦通達十二因緣。所以者何。過去息性空無所有。妄見有息而生種種顛倒分別。起諸煩惱。故名無明。無明因緣。則有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憂悲苦惱等。輪轉不息。皆由不了息如虛空無所有故。若知息空寂。即破無明。無明滅故。則十二因緣皆滅。菩薩如是了息非息。雖不得十二因緣。亦能了了通達十二因緣。為求緣覺乘人廣演分別。復次菩薩了息無性。爾時尚不見有息。何況于息道中見有六蔽及六度法。而亦了了通達六弊六度。所以者何。行者當數息時。即自了知若于非息之中而見息者。是必定成就(豎心加堅)貪蔽法。(豎心加堅)有四種一著(心)堅惜財物。見息中有我。為我生(心)堅故。二者(心)堅身。于息中起身見故。三者(心)堅命于息中不了。計有命故。四者(心)堅法。于息中不了。即起執法生故。行者為破壞如是(心)堅蔽惡法故。修四種檀波羅密。一者知息空非我。離息亦無我。即不得我。聚諸財物。何所資給。而時(心)堅裁之心即便自息。舍諸珍寶。如棄涕唾。當知了達息性。即是財施檀波羅密。復次菩薩知無身性。息等諸法不名為身。離息等法亦無別身。爾時知身非身。即破(心)堅身之執。即不(心)堅于己于身。即能以身為奴僕給使。如法施與前人。當知了知息非息。即能具足成就舍身檀波羅密。復次行者若能了息性空。不見即息是命。離息有命。即不得命。破(心)堅命心。爾時即能舍命。給施眾生。心無驚畏。當知了達息空。即能具足舍命檀波羅密。復次行者若達息空。即不見陰入界等諸法。亦不見世間出世間種種法相。為破眾生種種橫計。迷執諸法輪回六趣。故有所說。而實無說無示。以听者無聞無得故。是時雖行法施。不執法施。無恩于彼。而利一切。譬如大地板虛空日月利益世間。而無心于物。不求恩報。菩薩達息性空。行平等法施檀波羅密利益眾生。亦復如是。當知菩薩知息性空。不得(心)堅度。而能了了分別(心)堅度。以不可得故。知息性空。具足尸羅[]提。毗黎耶。禪那。般若波羅密。亦復闢如是。是中應一一廣旋轉諸波羅密相。為求佛道善男子善女人。開示分別。是即略說。于數息門中。修旋轉旋轉陀羅尼菩薩所行無礙方便。菩薩若入是門。直說數息調心。窮劫不盡。況復于隨止觀還淨等。種種諸禪。智慧神通。四辯。力無所畏。諸地行願。一切種智。無盡一切功德。旋轉分別。而可盡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