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正文】46
關于這個,現在說個事實證明︰過去有個出家人,是很有道心的,一心住茅蓬用功。住茅蓬修行,不能不生活,當時有母女二人,供養他的衣食,讓他安心辦道,不必下山募化。這個僧人在山中,雖一住即二十年,但始終未悟禪理,不免感到甚深慚愧,並且常常這樣想︰我老是如此受人供養,工夫又不相應,將來怎樣報答人家?由于動了這個念頭,就想到處訪師學道,以期得明心地,一天將這意思告訴信徒,並向信徒辭行。信徒雖很懇切的挽留,並且表示願終生供養,不必再到別個地方去。出家人將自己的真意告訴信徒說︰我不是不喜歡這個地方,而是因為未明心地,長期的受你們供養,這是難以消受得了的,不能不到諸方去參學,以求了脫生死大事。信徒見師心意是這樣的決定,當然不便再多請求,唯祈懇留再住數日,做一件衲衣送師御寒。
師見信徒這樣的懇切,也就接受她們的請求。母女利用這個短短的時間,在家里裁縫衲衣,一針一句阿彌陀佛聖號,做好了後,再包四錠馬蹄銀,送師在路上做路費。某日,母女二人,誠心誠意的送到師那里,師亦老實的將之接受下來,定于明日動身離去,晚上照樣精進坐禪。
到了半夜,有一青衣童子,手里拿著一旗,後面還有數人,隨之鼓吹而來,另外又有數人,扛一朵大蓮花,到達師的面前,該童子對師說︰請你上這蓮台。禪師听說以後,心中暗暗在想︰我是修禪定的,從未修過淨土,怎麼會來接我往生西方?這不是事實,恐是魔來擾亂我的,于是就不理他。但那童子,仍一再的勸請,要師不必久延。師在這樣情況下,就拿了一把引磬,插在那蓮花台中。時候一到,青衣童子就又率領來人鼓吹而去。
就在第二天的早上,其徒家中的母馬,竟然生下一把引磬,馬夫見了很以為怪,就去報告主人,母女走去一看,見該引磬,原是師物,不知什麼原因,會走入馬腹中?不覺大為驚駭,立刻馳至師處,而師正要動身,問師曾失去什麼東西?師說沒有少了什麼。母女將引磬拿給師看,並說這是師父的東西,怎麼會從馬腹中生出來?其師見到引磬,听到這樣說話,同樣的駭得汗流浹背!乃作一首偈說︰‘一襲衲衣一張皮,四個元寶四個蹄;若非老僧定力足,幾與汝家作馬兒’。說完這偈,就將衣銀還給她們母女,而自己孑然一身去參訪了。
從這故事,可知出家比丘,若不如法修行,信施的確難消。不過,在末法時代的今日,真能潔身自愛的出家人,確實已不多見,多數是隨波逐流,甚至甘于鄙俗的。但站在護持正法的白衣立場說,是不應該訾議出家人的過失的,因這無益于佛教,且對佛教有不利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