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 【解釋正文】93
    【解釋正文】93

    六、‘勿因循而更期待’︰今日發了菩提心,今日就得向菩薩道上走去,切勿存抱因循心理,而拖延寶貴的時間。更不可期望于將來,必須本著「今日事今日畢’的精神做去,絕對不可等待明日,要知明日復有明日。如果因循成習,事事待諸明日,不說無上佛道,難望證得,就是世間事,亦難望有成,所以不可因循過日。

    七、‘勿因愚鈍而一向無心’︰眾生的根性,有智愚利鈍的差別,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可是我們應知︰智巧根利人的,固然可以趨向佛道,就是愚拙根鈍的人,亦同樣可趨向菩提。而且愈是愚鈍,愈應修學菩提,因為這是人人可修,而不揀別智愚利鈍的。所以佛法行者,切勿以自己的資質愚鈍,對于無上佛道,一向無心進取。

    八、‘勿以根淺而自鄙無分’︰或有以為無上佛道,是根機深厚者所修的,我是一個根機淺薄的人,哪有資格修學佛道?于是自我鄙棄以為無分。殊不知這是錯誤的。佛在經中一再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我是眾生之一,為什麼自暴自棄的視無上菩提與己無分?一切眾生都有成佛的可能,我為什麼不能?應有這樣自信。

    【譬諸種樹,種久則根淺而日深;又如磨刀,磨久則刀鈍而成利。豈可因淺勿種,任其自枯;因鈍弗磨,置之勿用?】

    省庵大師為了鼓勵佛法行者的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特又舉了兩個譬喻說明,以堅定我們的信心。

    一、‘譬諸種樹’︰初初種下去的時候,其根當然是很淺的,似乎受不了風霜的打擊,但若‘種’得‘久’了,假以相當時日,‘則根淺而日’見‘深’固,‘豈可因’其根‘淺’,而就‘勿’去‘種’樹,‘任其自枯’自萎。當知菩提樹根亦復如是︰初初發菩提心時,其菩提樹根很淺,不能遭受一點磨折的,但若久久的,在菩提樹根,灌以法水,自然堅固起來,不受任何外力的動搖。因此,佛法行人,不能因其根淺,而任令菩提樹根枯萎不生。

    二、‘又如磨刀’︰在初開始磨的時候,其刀鋒當然是很鈍的,似乎不能發生刀的作用,但若‘磨得‘久’了,假以相當時間,‘則’必將‘刀鈍’而變‘成’鋒‘利’的,豈可‘因’其初‘鈍’,而就‘弗’去‘磨’刀,讓刀‘置之勿用’?當知智慧之刀亦復如是︰初初磨智慧刀時,其智慧刀還很鈍,不能發生斷惑的作用,一旦磨得久了,從有漏慧,引發無漏慧,不但可以運用智慧之刀去斷煩惱,且使天魔外道莫奈我何!因此,佛法行人,如因智慧刀鈍,將之棄而不用,那就未免太可惜了!如上所說,我們每個佛弟子,應有這樣的表現,就是菩提樹根,從即日起加以培植,不要讓其永不生長;智慧寶刀,從即日起,加以磨礪,不要讓其永置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