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七道品讲义:五力篇
    第一、信力

    第二、精进力

    第三、念力

    第四、定力

    第五、慧力

    我们已经讲完“五根”,具足这五种善根后,仍然要加强坚固其力量,否则有根无力,根一样会败坏,所以我们一定要再增加根力。

    止观辅行问云:

    “名同于根,何须更立?”

    “善根虽生,恶犹未破,更须修习,

    令根增长,根成恶破,复名为力。”

    “名同于根,何须更立?”既然“五根”与“五力”的名称都一样,为何要将它分别,根之外再加上力呢?“善根虽生,恶犹未破,更须修习,令根增长,根成恶破,复名为力。”意思是善根虽然已经生出,四念处的道理也了解,但是必须再往下扎根,坚定稳固它的附着力,而且恶习尚未破除,所以要再修习善念,使善根增长。

    此处所谓的“恶”,是指我们平常的习气,虽说“人之初,性本善”,人的善根是与生俱来的,但是我们的习气从无始劫以来,就由过去生带至此生,而且又加上现在社会各种形态的污染,和社会观念混杂在一起,而产生“恶”。

    举一譬喻来说,佛教像一个镕炉,众生的陋习就像废铁、杂铁一样;佛教以佛法灌输我们的精神、洗净我们的心地,我们听到佛法的时候,觉得佛陀的教育及佛法的开导真是非常有道理,并且当场觉悟自己过去所做皆非;自觉错误而自我反省,如同废铁在热炉中已经被火烤热烧红,并且开始软化。但是这些热红的软铁若没有继续烧烤,一旦火势渐小,它还是会冷却,还原成本来的废铁,一点杂质都没有除掉。

    众生的习气都是如此,听了佛法之后,觉得非常有道理,但是若没有接受人事的磨练,仍然不会有任何改变,所以我们一定要在人与事中互相接触,才有真正磨练的机会。因此我常常将人事的的磨练比喻成一只铁锤,所谓“打铁趁热”──当一个人接受佛法之后,觉得过去皆非,今日开始要创造真正的人生;那么我们就要在建立这种人生观时,立刻以人事磨练来鞭策,使做到事理圆融、人事圆满的程度。

    所以,人事磨练是慈济工作最好的大铁锤,它除了启发人的良知之外,还可以鞭策人发挥良能。因此,想要使善根萌生并增强它的力量,除了佛法精神的教育之外,还必须加以人事的磨练。

    “信”为生命之所寄

    我曾经亲身接触过一个人生实例,这是一个心理有障碍的青年,从小就失去父亲,由母亲抚养长大。因为他是独子,所以母亲更加疼爱他,将一生的爱都给了儿子,对他照顾得无微不至。直到他十二岁那年,母亲病重垂危,只好在临终前为他找个可靠并且肯照顾他的监护人,最后他请儿子的堂兄及堂嫂来代他抚养。

    因为他父亲在家中排行老么,他的堂兄与他父亲的年龄非常相近。他母亲放心地将他交托给他们夫妇,希望他们把他当做亲生儿子来爱护、抚育,使他长大成人。

    他的堂兄、堂嫂受了他母亲再三托付,真的对他百般呵护,甚至比自己的亲生子更加疼爱,于是,堂嫂如同亲生母亲一样,无微不至地疼爱他,结果使他变得非常依赖,而产生一种恋母情结。

    他读高中时,功课非常好,但是学校课业对他的精神造成很大的压力,而且他觉得同学排斥他、嫉妒他。在这种情形下,他渐渐地与人隔离、远离人群,然而对嫂子的依赖性却越来越强烈。有一次他由于心情烦闷,觉得孤立无依,一回到家就向堂嫂倾诉,并全身投进堂嫂的怀抱中,如同子女向母亲诉苦一般,将所有的情绪发泄出来。经过这一次的亲匿行为后,他忽然觉得自己对堂嫂的感情变得很复杂,但是他嫂子对他的亲匿拥抱,是非常单纯的母性之爱,是一种关心与鼓励的安抚与慰藉……。没想到这种无比温存、万般关切的动作,竟让他想入非非,产生不健康的心理,一看到堂嫂就觉得自己有罪恶感,内疚极深。

    在学校,他坐立不安,觉得同学不但嫉妒他,而且已经知道他的秘密。其实,大家都一样照常上学念书,并不知道什么;只是他自己的心理在作怪,疑神疑鬼,看到同学三五成群在谈话,便认为大家都在谈论他、排斥他。他平时成绩很好,所以老师会在课堂上表扬他,现在老师请他出来受表扬时,他就觉得老师好像已经知道他的事,并且故意以反面来教导他。而这些事情一定是同学们告的密,所以他一看见老师,就起一份罪恶、惭愧的心。

    老师看他的成绩好,但是近日精神却有点恍惚,不能安定,于是特别找他个别辅导,温和地问他原因,并表示自己真正的关心与鼓励,最后又提醒他要努力用功,不可胡思乱想。

    他放假回家,一走到自己的村庄,看见堂嫂既想亲近,又想逃避,走在路上或田间,见人对着他笑,他就觉得人家心怀鬼胎;若是不跟他打招呼,就以为别人已经知道他犯的罪,所以他再也不敢住在自己家理,赶紧逃回台北,住进学校宿舍。

    总而言之,经过这一次的打击之后,他失去了定力,本来学识能力很强的他,再也无法保持学业成绩的水准,一直对自己缺乏信心。最后他发现自己有严重心理问题,于是主动地去找心理医师解决。心理医生耐心的开导他,使他的情绪在短期内安抚下来,重新努力用功,学业成绩才又突飞猛进;但是没多久,他的杂念妄想及罪恶感又开始作祟,结果成绩再度一落千丈,心理问题也更加严重,到处疑神疑鬼,精神恍惚,散乱不定。

    有一天他走在街上,不幸被一辆摩托车从后面撞来而受伤倒地,被人送到医院急救后,他的堂兄、堂嫂及老师、同学全都赶到医院照顾他,每个人都非常关心他的病情。但是别人的关心与照顾,对他而言却是一种侮辱,因为他认为大家都觉得他自己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并且认为这样怜悯他是件非常可耻的事。老师知道他的情形后,就告诉大家让他独立,不要始他产生自卑感。两三天之后,他见大家都不来探望他,竟然觉得所有人都放弃他。

    后来,心理医生又再度到医院找他,不断加以辅导,当他的病情渐渐稳定,身体慢慢康复后,心理医生便带他出院。他与医师共同相处了一段时间,在这期间内,他的心情非常平静、稳定。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后,他独自出门,走在台北西门町的街上,碰到一群人围聚在一块说长论短,不知是在咒骂何人。他无意间听到人家说“这种人最没有用,应该去死”,便误以为连不认识他的人都叫他去死,那自己还活在这世界上做什么呢?根本毫无意义与价值。

    此时他觉得所有鼓励他的人都在欺骗他,因此萌生自杀的念头,认为自己活在人间没有什么用,于是跑到淡水河的某一水门,割腕自杀,等到被人发现时,他已经失血过多而昏迷不醒了。后来仍然被送到医院急救,这次他真的是从死神的手里被救回来。在他养病的这段时间,所有的人都尽量避开,让他冷静地接受心理医师的照顾与辅导,终于在这次的医治下,他的身体不但恢复健康,心理也不再异常。听说几年来,他一直非常平静,大学也毕业了,并且找到合适的结婚对象。

    但是他康复的这段时间里,曾经对我说,自己虽然久无发病的迹象,却仍然对自己的信心不够坚定,没有把握是否日后都能如此顺利正常。这是以前我所遇到的一位年轻人的人生经历,很庆幸的是,这几年来,他没有再发生任何异常情况,可见他真的已经平静稳定下来了。

    多一分信任少一分疑念

    宗教除了要使我们看开人生之外,还要教我们萌生善根,也就是往下扎根,稳固基础与根本。刚刚我所提到的这位年轻人,虽然大家都鼓励他上进,使他产生信心,但是信根尚未稳固,尽管他有一段时间非常平静,但是仍有自我伤害的心理,这就是根基不稳,力量不足;如果他的自信心能增加力量,那么,自然能排除外界许多无关自己的是非。其实别人无心的眼光看他,他却当作有色的眼光,别人无意批评的言语,他却认为人家对他有所龃龉;而堂兄、堂嫂将他视如自己的孩子,他却对堂嫂环抱抚慰的母爱之情产生复杂的感觉,而自觉罪不可赦,总是以为他破坏了人伦、丧失善念而造下罪恶。

    这就是对自我信心的力量太弱的关系。我们学佛就是要拨开人生的是非,尤其是心理作祟的问题,更要尽快解决。这里所谈的,就是要加强“五根”的力量,一个人看开宇宙的真理后,要将此信念与精神往下扎根,加强信根的力量,产生信力,除了能相信别人之外,还能相信自己。

    所以我常常说,普天之下,没有我不爱的人、也没有我不信任的人,或不原谅的人;如果我们能具足此“三无”,则能使心理健康并正常发展,而自然会宽容人、爱人、信任人。若对人有疑心,就无法爱人;对人有疑念,就无法原谅人;对人有疑惑,就无法相信人。你否定了世间的一切,当然对自己的信念也消失了,学佛就是要坚定我们的信根,也要坚定我们的信念。所以这段文中说“善根虽生,恶犹未破”,虽然善根已经萌生出来,但是坏的观念尚未洗除,因此应该更进一步自我锻炼,善加修习,加强善根的力量,若能如此,则能破除恶习。

    总之,根的力量一定要增长强化。如同农夫耕种田地一样,施肥时要分别肥料的用途;保护作物的叶子,还是加强根部生长,都有一定的施肥方法。现在我们应该加强根部的力量,如此自然能灭除罪恶;多一分信心,就能减少一分疑念。方才所说的这个青年,就是缺乏信心,所以会生疑念,若能加强信心就可减少疑念,并能增加力量;所以“信根”之后还要加上“信力”。

    五力是五根的增上

    “五根”接着谈到“五力”,力就是加强根的力量,有根无力也无法成就我们的道业。发多大的心就有多大的福,发多大的愿就有多大的力;也就是说发心发愿之后,还必须身体力行,若只是发愿而不去推行、不好好去实践,那么,愿再大也只是虚愿而已。所以发愿之后,就把善念牢植于心中,这称为善根;而加强根的力量,身体力行,就称为愿力。愿与力要平衡,力才能推动愿的实现,所以力是非常重要的。力就是动作,就是身体力行。

    最近大家都很忙碌,我们的工作房不只是大家在工作,连台北来的几位老菩萨也跟着从早忙到晚,帮忙完成这些加工产品,她们的手若多动一下,我们的成品就多增加一块,一天中无数的分分秒秒过去,她们的手也跟着进行无数次的动作;诸位同修也是一样,一大早坐上工作台,手握着机器,电源一开,电动机器就开始转动,大家的手也不断地操作机器,而产品就一块一块地生产出来,这便是“动作”──力。我们若有心要自力更生来修行,依靠自己的力量来维持生计,这份愿当然是很好的,但是你若只坐在那儿不肯操作,要怎么自力更生呢?所以既然有这样的心愿,就要去劳作。

    我们慈济医院成立的周年纪念日即将来临,为了庆祝慈院周年纪念日,每一位莅临参加的大德都有一份纪念品,大家为了节省额外的支出,所以亲自制作,因此后面也有一批工作人员在赶工。像吴教授这么大的年纪,也和大家一样,如此关心这件事,热心地教导大家,虽然他在台风天回去学校两天,准备开班授课,但是又在台风天赶回来,这就是他的关心,而且他把这份关心转化为力量。若是他只在口头上说说,只坐在台北家中关心,那么,今天也不会有这些成果。他关心就表现在行动中,从台北来指导我们,在他教导我们工作的这段时间里,为了准备下学期的课业,于费南台风来临时赶回台北。两天后虽然亚力士台风又侵袭本省,但是他仍然冒着风雨赶来花莲。

    你们看看,这就是愿心所表现出来的愿力,这样,我们才能完成那些成品;总之,这就是在日常的生活中运用佛陀的教育。所以,只要我们心中发愿,就不能减少这份表现于行动的动作,这就叫作力量,有力才能有成就,因此“根”上要再加“力”,以完成道业。

    “五根”与“五力”的名称相同,首字都是信、进、念、定、慧。

    第一、信力

    “信正道及助道法,若信根增长,则能遮诸烦恼,不为偏小诸疑所动,故名信力。”

    “五根”首为“信根”,“五力”第一是“信力”,“信”是信正道及助道法。我们要有信心,信不能偏差,信一偏则见见就偏,见有所偏差则行为就不正,所以信必定要正信。

    正道包括已讲过的“四正勤”、“四如意足”、“四念处”,还有未讲的“八正道”;这就是佛陀所说的人间物理、生理、心理之正确道法,所以我们要信,就要信正道和助道法,也就是三十七道品助道法,这才是正确的佛法。

    “若信根增长,则能遮诸烦恼”──遮是预防,我们的正信、正念若能增长,坚固信根,就能够预防各种烦恼的产生。人生有许多苦恼,生为凡夫,或堕落三途,甚至常在六道,就是因为有这念无明的烦恼。而无明的烦恼都是由邪知邪见所生的,邪知邪见则是因为欠缺正信的道业,所以产生许多烦恼,在六道中无法脱离。

    如果我们能坚定信根,自然能废除许多烦恼,也不会受偏小诸疑所动──“偏”即偏差的信念,“小”即小乘的见解。人生在世,难免会有种种疑难,若能建立正知正见,则一些民间信仰与民俗的观念,都不能动摇我们的心。

    不要认为社会上的领导人物就能控制自己的心念。有位花莲地方的人士来到这里,他是某个机构的首长,虽然平时管理众人的事,但是本身却有一份不能安定下来的心理,对于宗教、自己的身体和家庭,都存疑惑之心。例如他身体不好,就怀疑自己那里不对劲,是不是罹患什么重病……?于是去请教某人士,那位人士告诉他:“可能是你没有拜祖先,所以祖先不安,而你的身体也跟着不安。”

    他听了之后想一想,认为这件事可能是真的,因为他有三位兄弟,最近他兄弟的妻子一怀孕就会流产,而且他本身身体也不好,所以他认为这位人士告诉他的话是真的──可能是自己没有拜祖先,祖先的灵魂不安,以致家人也不得安宁。因此,他一直问我要如何处理。

    殊不知平时他也学禅,而且禅学中的几句名言他也说得很好。他说:“说实在话,人死时应该庆祝,不应该悲哀,因为人死即是解脱之时。”我就说:“对!生死事大,说时简单,但平时一稍有坎坷就非常徨恐,真正有几个人能修行到如此超脱──真正体认到往生是好事,而值得庆贺?话说回来,既然能真正彻底领悟到往生是解脱,就不会把平时遇到的坎坷及不如意事,都归咎于没拜祖先。”

    我分析了祖先与子孙的关系给他听,也做了一番人生舍此取彼,彼此之间因缘业力的说明后,他才真正体会到佛教教育应该是如此。这就是“信力”,若有坚定的信力,自然不会被其他偏小诸疑扰乱自己的心,所以我们学佛正信是非常重要的。尽管在世俗上能领导他人,却不能控制自己的心念见解;尽管自认是佛教中人,却还告诉他人说这是祖先在作祟,那就错了。

    佛教是一种大智慧的教育,我们要教育自己、教育他人,须先建立正信的念力,多以正信的念力来建设自己的精神教育,这就称为“信力”。

    第二、精进力

    “行此正道法时,若精进根增长,则能除身心懈怠,成办出世之法,是为精进根。”

    学佛一定要分秒必争,要时时行动,不要停顿。“千里之路,始于初步”,不论多么遥远的道路,都要由第一步开始。如人两脚行路,踏前脚时要提起后脚,再继续往前迈步。

    今天该做的事若不能专心做好,而将精神用在昨天的事上,这是错误的,这是故步自封,把自己限制在双脚站立的范围之内,不肯精进,便永远不会进步。学习佛法也是如此,若能专心一念于今天该做的事,就叫做道心;如果时时惦记着昨天的事,就叫做杂乱心。学道最重要的是守护今天的道心,不仅是要守护道心,更要推动向前迈进,这称为精进。精就是无杂,进就是不退,无杂就是专心;所以专心不退转,就叫做“精进”。

    “行此正道法”,正道法就是四正勤、四如意足、四念处、五根及现在所说的五力,以及将来要分析的七觉支、八正道,这些都是正道法,也就是教导我们如何做人、如何看开道理、如何做好该做的事,这些都是佛陀对众生最基本的教育。一个学佛者一定遵循三十七助道品的方法,这是凡夫达到圣人境域所要学习的道法。

    “若精进根增长,则能除去身心懈怠”──“四正勤”、“四如意足”、“四念处”,能够使我们萌生善念,使善根发芽;而“五根”、“五力”的道法,能使善根增长,深入泥土中,如此则可坚固根力,使一切的善念都增长。所谓“增长”,不只是要往上生长,还要往下扎根,与泥土、水分、空气融合在一起,就可以增长根力。精进根增长之后,便能除去身心的懈怠。

    林洋港夫人的人生观

    很多人都太过于保护自我,怕身体太劳类累,而舍不得付出力量;有的人怕双手太粗糙,舍不得用双手做事。现代的妇女常常上美容院,因此美容院的生意相当好,他们为了使青春永驻,就到美容院磨青春痘,把皮肤磨得又细又白,除此之外,更怕脸上有皱纹,连笑都不敢笑;结果面容变得非常冷酷、严肃,有句话形容得很好──“冷若冰霜”。有的人虽然很明艳、很漂亮,但是却冷冽似冰霜,把笑靥冻结起来,成了名副其实的“冰霜美人”。

    为了保持青春永驻,不肯展现笑容,使家庭气氛变得阴森森的,实在是件可怕的事。除此之外,还怕双手粗糙,手脚的指甲都要经过美容师的修剪,修得又细又长,且涂抹得非常艳红,因此不愿用手做家事、洗衣服,工作时还要戴手套、擦护手膏,唯恐双手粗糙生茧,像这样就是太爱护身躯了。

    佛陀教育我们,形貌并不重要,真正值得人喜爱的是温柔、殷勤。温柔是指面容干净,时常面带笑容,微笑的面容比抹黑擦白的化妆更漂亮,所以我们应该常常保持温柔的气质及干净的面貌,这样会令人更喜爱;而粗糙的双手比涂满色彩的手更令人觉得踏实、可贵。

    以前林洋港先生担任内政部长时,我曾拜访过他,我们在谈话时,正好林太太从菜市场回来。她与一般的妇女一样勤俭,以她的身分,并不需要上市场、下厨房、打少扫房屋,而且以现代的观念来说,她应该是个装扮华丽的贵夫人,这样才能配合她的身分。但事实并非如此,她的双手已工作得粗糙厚短,指甲也钝钝的,我们俩握手时,我摸着她粗糙的手,她婆婆就说:“我的衣服都是媳妇亲手做的,每针每线都经过她的手……。”

    林太太接着就说:“我出生于农村,叫我享受,我享受不来,家里的事我都自己做。婆婆喜欢吃软的食物,若请佣人来掌厨,也不一定合她的口味。我上有婆婆,下有子女,希望婆婆、先生及孩子们都能高兴快乐,所以亲自下厨为家人做羹汤。”

    我觉得这样的女人最美,因为她无地位高下的分别心,也无贡高、我慢之之心,说的每一句话都带着朴实乡下妇人的口吻,一点也没有官场的派头或架势,这是她最美好温柔的气质,而那双手就是她贤淑的代表。

    人不可为了求安逸、怕操劳,而过度保护自我,这样反而无法提升人格;真正的人格必须身体力行,亲自劳作,勤快工作。修行一定要由自身修起,若缺乏勤快就叫做懈怠,多增长善根,就能去除身心懈怠。

    安危他日终无定

    取舍之极定于内,

    安危之萌定于外矣!

    然安非一日之安,

    危非一日之危,

    皆从渐不可察,

    以道德积道得,

    以礼义积礼义,

    以刻薄积怨恨。

    任何事都必须发自内心,要积极勤快,所谓“取舍之极定于内”,要取善舍恶,以达到最虔诚的境域,必须由自己的内心来决定。心能分别善恶,应取的坚持取得,应舍的就要彻底舍离,善恶分明,就是最终极的目标。取善则安,取恶则危,要好好取善,不要染着恶念。

    “安危之萌定于外矣”,我们是否能平安幸福地过日子,或是会招惹危险的事,都是决于内而现于外。若行善事则是种善因,将来必定会得善报;若取恶行恶则种恶因,以后所受的必是恶果,这些果报都显现于外在的形。有句话说:“为善得福,为恶遭殃。”为善作恶都起于内心之一念,而所得的果报必定现于外,为人所见。所以说:“安危之萌定于外矣!”

    若心存善念,则外在所表现的行为,必定是谨守礼仪,人事和睦;内心若常存着不满的意念,就会表现出疑虑不平的形态,对人产生厌恶心而远离人群。

    “然安非一日之安,危非一日之危”──想得到一生的平安与幸福,要做到人见人爱,这不是一天两天的功夫所能做到的。必须长时间培养善根,时时修养人格、净化气质;若能如此,则无论到何处,都会令人觉得如沐春风般的安详。所以说,想要处处安详,时时安宁,就必须培养气质,长时间不断地修心养性。

    我常常谈到“修养”这两个字,必须注意自己的“声”及“色”,也就是谈话和态度。我们与人谈话时,声音要柔和,常常说善话,在我们的心中没有坏人,也没有坏事;多扬人之善、多行善事,多亲近人,少说是非──无论我们谈论什么人,决对不说他的恶行,要隐恶扬善。

    法华经中教导行菩萨道者,要有“莫论人长,莫说人短”的观念,不赞美,也不诽谤他人。所谓赞美,是为了培养己之善;而如果对方非真善而说他善,则是虚伪,这会使人产生错觉,若此人不是善人,依然在罪恶中,我们可以隐恶,不必宣扬他的罪恶,更不必无中生有来赞美他;但是对方,一点点的小过失,不可大肆宣扬。

    与人相处时,一定要常心存善念,待人踏实真诚,长期培养安详的气氛,所以说“安非一日之安”。“危非一日之危”──做了罪恶的事,并不是今日做今日就受报,业,也是长时间所累积成的,所以我们必须常常自我警惕。

    “皆从渐不可察”──这些善行恶行,都是自内心无形中所产生的,心善则行善,心恶则行恶,这是人的习气。“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性本是善良的,怎么会生出罪恶呢?这是因为我们在人世中散失了善良的本性,因此背道而行,造下罪恶;若没有察觉自己的错误,则积恶成山、恶贯满盈。因此,我们要时时刻刻守护好今日的道心,不要一时疏忽,没有察觉恶习,经年累月积累成恶的习气而伤害了善念。

    “以道德积道德,以礼义积礼义”──若能培养道德心,自然会表现出道德的形态;心存礼义,就会以礼义待人。德行是由内心的道德观所培养出来的,遵守礼义,自然会表现出规矩正当的行为,所以说“以道德积道德,以礼义积礼义”。

    “以刻薄积怨恨”──若是以刻薄之心待人,就会招来许多怨恨。不论是道德、礼义、刻薄,都是由心所生,学佛必定要内修外行,而最要紧的是照顾好基础根本,要好好专心一意修持道念。所以说“若精进根增长,则能除身心懈怠,成办出世之法,是为精进力”,精进修行,守持道念,则能除身心懈怠,成办出世之法。在日常生活中待人处事,能化俗谛为道谛,使世俗的行动进入真理的道路,就叫做出世之法。

    以上就是精进力。“精进”还是一样要讲求内心的道念,不可故步自封,在日常生活中散乱了心念,而毫无所得。

    第三、念力

    每一天我都生活在感恩的心念中,因为以感恩心来生活,即使多么辛苦都觉得非常快乐,甘之如饴。

    每一日翻开报纸或打开电视收看新闻报导,就会感慨国外到处是天灾人祸,已经到了不忍卒睹的凄惨地步。例如曾经有三个台风,虽然没有横越台湾,但是却登陆韩国,造成严重的灾害,遇难的人民有一百多人,而无家可归的灾民更达几万人。这三个台风与台湾擦肩而过,险些使我们进入暴风圈内,但是却转向韩国,造成无比的风灾、水灾,真是天有不测风云。

    韩国发生水灾,而欧洲希腊等地,却受热浪侵袭,短短几天内,因酷热天气而热死的,竟高达一千两百多人,新闻报导说,这些死亡人数还不断地增加,以上的数目只是最保守的估计。

    所以我每天都生活在感恩之中──感谢三宝恩及佛陀的教育。

    度人先从救心起

    佛陀示现人间,教化众生,他说“救世必须先救心”,众生心得救则世间能得救。佛陀出生于印度,而佛法流传于中国;但不幸的是,大陆沦陷后,人民在共党专正之下,信仰不得自由,有名无实,只是形式上的宗教而已。我们生活的地区──台湾,是中国属地中的一个小小净土,是一个真正安和乐利的净土,人民的生活自由快乐,信仰也自由。不但丰衣足食,不必为物质生活而烦恼,还可以自由信教,接受佛法的教育,以洗练我们的身心、启发我们的善念,大家心存善念,和谐相处,彼此鼓励,破恶从善。

    台湾地区,土地不大,但贤人善士很多,我们能够接受佛法,来洗练自己的身心,是因为台湾地区有许多宗教家负起佛陀的使命,四处弘扬佛法;所以我非常感谢三宝的恩德,以佛法洗练我们众生的心地,使人人有善念,得到龙天护法的加持。每次发布强烈台风来袭的消息,我们都能在有惊无险的状况中平安度过,看看国外的天灾,我们实在是得天独厚呀!所以我们更要珍惜佛法的教育,不断地推行佛法,净化社会、家庭、人心。

    有时我会觉得这个社会实在太悲哀,许多人没有接触到佛法而醉生梦死。赌博形成了一股社会的歪风,所谓“大家乐”,其实是连累大家堕落,并非使大家快乐!而且它害了许多人家破人亡,败坏社会风气。还有年轻人飙车,常常在平直的大道上赛车,这种赛车还具有赌博性,不仅赌金钱,还赌生命!年轻人飙车,以生命做赌注,不知一旦发生车祸,会造成多大的家庭困扰。不三思而行,逞一时之快,而造成终身的遗憾。

    除了飙车带来社会的混乱与家庭的不幸之外,在电视上还看到飞车的报导,有一山坡地因断层关系,形成了一条宽长的大沟,有人为了表现英雄气魄,飞车横越山沟,这就是以生命做赌注。不过话说回来,现在的传播媒体不是报导社会歪风,就是渲染各种不良风气;结果吸引了人们注意的焦点,无形中鼓励了这些不正当的事,若非这些传播媒介的渲染,也不会引起这么多人心念的偏向。

    好事不出门,坏事却传千里,传播媒体不宜老是追踪坏新闻。例如“大家乐”,本来不知道的人,也是从电视报导及报章杂志吸收相关的常识而引起好奇心,并起而效尤。飙车原本只是少数人、少数地区的行为,但是一上了电视,就引起很多人的好奇与围观,每逢有人飙车,便有许多人来凑热闹、看好戏。那些青少年爱表现,以为有那么多人围观是件非常了不起的英雄事;所以,人聚集愈多,产生的困扰也就越多。

    警察为了维持安宁,出动警车阻止飙车,结果发生机车撞警车的事件,许多旁观民众藉机滋事,焚毁警车,路过的货车司机见警员维持治安,青少年却在那儿惹事生非,于是下车劝告他们;但盲目的旁观群众,却将他的货车推下山沟,再点火燃烧。这真是无法无天,扰乱社会的安宁;而报纸、电视却以头条新闻报导渲染,助长这些社会歪风,使它越来越盛。

    一念含融三千界

    人性本善,由于传播界不正确的作风与报导,而引发人们罪恶的心态。吸毒、注射速赐康,使青少年的心理日趋堕落,社会风气败坏,这些都是罪恶的人生、罪恶的心念,而造成社会罪恶的形态。若再这样下去,真的是损人不利己,后果不堪设想!所以,现今社会幸而有佛法的教导,引发人们向善之心,否则,若全是恶人出头,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每个人都应该负起端正社会风气的责任,由本身作起,身体力行并以身作则劝导他人向善,这就叫做“善念”。

    接下来我们要说的就是“念”字,以念力来增长信根(信念)、帮助精进、助长正念,总而言之,就是以“力”来帮助“根”的成长,这就是“念力”。

    “念正道法,若念根增长,则能破诸邪想,成就一切出世正念功德,是名念力。”

    “念正道法”,念即念正道的方法,人若能常常念于正道,则心能净化,这叫做收心。若能将心收摄在正气、正道及正确的生活上,就能齐家,使家庭幸福和乐;能安定一个家庭,就能安抚一个社会。社会若能繁荣于正道法中,有正确的教育与信仰,则这个国家就会风调雨顺、丰衣足食。

    不要认为国家的灾难、吉祥与我无关,其实这是息息相关、血脉相连的,所谓“国之安危始于匹夫”,国家兴亡实在系于每个老百姓的身上,所以我们每一个人应该负起国家安危的大任。要负起重责大任,则必先修好本身的正心、正法、正念。所以这里说:“念正道法”──时时刻刻念正道、正法,接受正确的道理与教育。

    “若念根增长,则能破诸邪想”。念根是正念的根本,若能增长起来,则可破除一切邪念妄想。人的心念若不正确,则行为不正直。人之所以不能进步,就在于懈怠、无正念。我常说“人身难得”,能生为人并非易事,佛法说六道──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这就是众生轮回之道。天道在人道之上,若不行十善业,就不容易上生天道享受天乐。人道则是善恶掺杂;善人在过去生中行善,所以今生来世能在世人间享福报,丰衣足食,名利与地位都超越一般人,这是在过去生中造福行善的人。有的人在世间生活得非常痛苦,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许多业力缠绕在他身边,这就是因为他在过去生中造了恶业;所以人间是善恶掺半的境界。除了人道之外,尚有阿修罗道;阿修罗道就比人道更苦了,阿修罗的众生不肯做好事,心存恶念作奸犯科,不肯安于正当的生活中,偏偏要成群结党,吃喝嫖赌,每天在不得安宁的日子中度过,常常逞凶斗狠,惹是生非,这就是阿修罗道。我们若一点事都不做,则将来必然下地狱,甚至轮回于畜生道及饿鬼道。

    人身难得,生而为人使我们有更多的机会修行,我们能看到世间许多恶人而产生自我警惕之心,看到世间无数苦难的人也会使我们引发善念,生起助人的善心,这就是修行的机会。所以说“人身难得”,我们生而为人有机会接受教育,接受教育才不会思想偏差;不起邪念,就能成就一切出世正念的功德。所以说:若念根(正念)增长,则能破诸邪想,成就一切正念,圆满出世之功德。

    我们要谨记:

    “念诚乃得道,自致法灭度,善念得智慧,一切缚得解。”

    “念诚乃得道”──我们的正念若能确实地建立,就能得道。我常说:“修行如初,成佛有余。”修行时若能守住最初求道时的那一念心,则成佛就不难了,所谓“念诚乃得道”,只要心诚意诚,虔敬修持,自然能够成就道业。

    “自致法灭度”──修行不是别人替我们修的,路也不是别人替我们走的,如果作恶犯罪,纵然父母或子女及时修行,也不能代为弥补这些罪过。所谓“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你修你得,我修我得”,总而言之,还是要我们自己去追求正法,自己去实行正道。所以说“自致法灭度”,灭度就是得道的意思,不会使我们身不由己的轮回在六道之中。

    “善念得智慧”──若有一份善念,就能得到智慧;若缺少善念,就会时时陷于无明乱心之中。智慧如何求得呢?佛陀在世时,举了一例来说明,他说:

    “有位求道者,以非常诚恳的心去求师,而这位师父并不太重视这位弟子;弟子跟随他已有一段很长的时间,但是师父都没有传授这位弟子一点道法。不过,这位弟子非常诚恳恭敬,死心塌地的跟随师父,几年来,心念始终如一。

    ‘有一天,师父出门办事遇到朋友,于是相邀对酌,结果喝得酩酊大醉;醉醺醺地回到家,就往床上用力一坐,然后倒头呼呼大睡。没想到这一用力竟然把床脚震断了一只,弟子一看到师父的床铺只剩下三只脚,就赶快蹲到床下,用肩膀支撑那折断的床脚,让师父能四平八稳地躺在床上。至第二天天明时,师父醒来看到弟子蹲在床下,并用肩膀撑着床铺,就问弟子为何整夜蹲在那儿?弟子回答说:“因为师父醉酒,怕师父睡不稳,滑落床下受伤,所以不敢惊扰您,而以自己的肩膀支撑床铺。”

    “师父听了深受感动,因为这么多年来都没有传授弟子一点道法,从此开始认真地将自己的法门传给他。过了一段时间,几乎已传授这位弟子八成的道法,这时,师父想试试弟子的诚意。有一天,他将盐拌在水里充当酒,对弟子说:‘我想喝酒!’然后将整桶盐水喝下。结果,喝完盐水就开始呕吐,吐完后,他又假装酒醉昏睡,弟子便寸步不离地在师父身边照顾,师父像说醉话一样告诉弟子‘你若尊重我,就把地上的东西吃下。’说完就假装睡着了。他一面偷偷观察弟子的反应,一面装睡,没想到弟子真的蹲下要把师父吐出来的东西吃下去。师父见状,赶紧伸手将弟子拉起来,非常感动的说:‘你这一念诚心令我无比感动,我全部的道法你已学了八分,其余的二分,我会专心一意地传授给你。’”

    修习佛法就是要抱持这念诚心,所以说“善念得智慧”,有诚恳的心意,修行的诚念,才能够得到师长所传授的真理与教法,开启自己的智慧。

    “一切缚得解”──一切的无明烦恼及种种束缚,也能用智慧去解除。

    善念能成就一切出世正念的功德,所以称为念力。每个人应该多向正道念力去实行,谨记“天下安危始于匹夫”,人人要好好修养正念。

    法由心起,心向恶则念恶,若趋于善则必定念善。学道也是一样,专心一念精进力行,则日日殷勤不懈,心若一时疏忽懈怠,则修行的功夫就会懒散,所以,“念”是非常重要的,“念诚乃得道”,若有诚恳的心念,不怕修道不得,要谨记心念的力量。

    第四、定力

    “摄心正道法,若定根增长,则能破诸乱想,发诸事理,是名定力。”

    “定力”──“定”就是坚定的意思,一件事若要做成功,就必须坚定信念、坚定志愿、坚定信念,所以,“定”也就是一切事情成就的力量。例如在校求学者,读书、考试、成就学业,需要定力;经营事业者,若想要成功,也需要这份坚定的力量;而我们学道、修行,更不能欠缺“定”──坚定的志念。所以,定力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是人生成功之母。

    “定”,就是把心统一起来,“摄”的意思就是统一。例如摄影,用照相机摄取影像,把外界的景物形像牢牢地收摄在一起。而摄心就是控制、统一心念的意思,心念必须收摄统一于正道之中,这就是“摄心正道法”。“正道法”也可称为“助道法”──帮助我们如何修行才能成功的方法,我们的心要行兹在兹,学兹在兹。

    已经听过的道法,必须专心一意反覆温习,孔子曾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我们读了书、听了道理之后,要不断地反覆温习,才能够有所得。与此同理,有些人今天要听这位法师说的法,明天要听那位法师说的法,师师有道,这位法师说念佛很好,可以带业往生;那位法师说坐禅很好,可以立地成佛。究竟你要带业往生、或是要立地成佛?心念会混乱不清,所以最好选择正确的教法后,专心摄意在此道法上。

    我每天早上向大家讲话,都没有离开人生的佛教,也非镜花水月,谈些玄秘的理论。我所鼓励的,就是佛陀教育众生回归人性、为人生服务的道理,我平时将佛法的道理藉各种事相阐述出来,与大家互相切磋勉励,若能全神贯注、专一心思于佛教及慈济的精神上,那么,这就是我们为人的成功之道,也就是修学人生佛教的道法。所以,我们要摄心正道,行兹在兹,既然走在这条慈济的道上,就要全心全意,心无二志;人在这儿,心也要在这儿,脚也要走在这条康庄的菩萨道上,不可心神散乱,这就是所谓的“摄心正道法”。

    一暴十寒非定之道

    “若定根增长,则能破诸乱想,发诸事理。”──心若能专一,透彻我们所听的道理,便能体会到实践道理是如此简单容易,这就是“体悟”,也可说是“定根增长”;所学、所行皆一致,就是真正的体悟。有句话说:“助人为快乐之本”,若是光说不练,则永远无法知道快了是什么,如果能身体力行去帮助别人,便能体会到助人的快乐。在基督教或天主教中称此为“见证”,佛法中称为“体悟”;能体悟则定根增长,若定根增长,则能破除诸乱想。

    多付出、多帮助别人,心灵就能得到安稳与快乐,无有乱想,发现道理,称为“发诸事理”。想彻底了解佛法,不只是空口论道,而必须身体力行、实践。行道是“事”,论道是“理”;我们要能说能行,悟而实证;若是明白道理,这只是“悟”而已,要真正身体力行去证实,才能有所得。若光会谈论道理仍然不够,因为这只是停留在理论阶段而已,必须真正去实行。所以说:能说能行,才是真正的道;悟而能证,才是真正的理。

    我们必定要摄心于正道法,如此“定根”自然会增长;若一切的疑想能拨开,事与理自然能合一。总而言之,“定根”必须在日常生活中殷勤地体会证悟。

    远公曰:

    “天地之间诚有易生之物,使一日暴之,十日寒之,亦未见有能生者。无上妙道昭昭然在于心目之间,故不难见,要在志之坚、行之力、坐立可待。其或一日信而十日疑之,朝则勤而夕则惮之;岂独目前难见,予恐终其身而背之矣!”

    慧远大师说:“天地之间诚有易生之物,使一日暴之,十日寒之,亦未见有能生者。”──他的意思是说,天地宇宙之间纵然有许多生长力极强、很容易繁衍的植物,见土即能活命,但是这些东西也需要因缘具备──有阳光、水份、空气、土壤,才能够生长;如果这些因缘没有具足,则种子无法继续生存成长。所以他说,若将种子种在土里,只照射一日的阳光,其余十日都笼罩在阴影中,那么,这颗种子将无法生长起来。

    过去我们常常种田,这个道理应该很容易了解,也能够体会。以前我们种花生等五谷杂粮时,只要一将种子埋进土里,就希望隔天有阳光日照;但是若每天出大太阳,也令人烦恼,所以过几天后,就希望下阵雨,补充水分;一但多雨不晴,又会开始担忧,因为根部一直泡在水中会烂掉。所以种子种下后,也必须有适当的因缘来助成,水分、土壤、阳光、空气,都要非常均匀,种子才能成长。

    学佛与此同理,最初发心时,大家都很认真,恨不得一日当两日,用功拜佛念佛。但是众生都有一个毛病,有句话说:“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好像佛每时每刻都在面前,因此非常认真修行。“学佛二年,佛在半天”──这时候便认为佛已经离我远些,偷懒几天没有关系,就这样拖延懒散,一年之中,拖了好几个月。“学佛三年,佛在天边”──日子久了,心中的佛已经无影无踪,既然看不见佛,于是长年懈怠不肯用功,这种情形就称为“一暴十寒”。

    刚开始时非常认真用功,日子一久,就慢慢松懈,到最后,心中一点念也没有了。好比一粒生长力很强的种子,照射一日的阳光之后,紧接着十天把它放在阴暗中,那么,即使它很容易成长,也无法继续坚固地生长下去。学佛也是一样,必须有恒心──恒久的长远心,不可只有一念热心,马上又退转了道心,若是如此,就无法在佛道上有所成就。所以我常常警惕大众:“学佛如初,成佛有余”,发心学佛后,要始终抱持着当初发心的那一念心;做事也是一样,要守持如初的心志。

    一个人初发道心时,即时遇到不如意的痛苦事,也心甘情愿,无有怨尤;人事再岐岖、再坎坷,也能宽容大量地包容,这就是初发的道心。一旦日子久了,心量愈来愈狭小,道心越来越退转,这就是所谓的“一暴十寒”。

    我常常说“成者自成”、“悟者自悟”,一位老师尽心尽力地教导学生、爱护学生,但是却不能代替学生成就学业,还必须看学生本身是否用功,才能有所成就。佛陀以平等的爱心来教育我们、引导我们,但是真正的修行必须自己去修,修养也要靠自己去力行,若只闻而不修,或思之却不修,也不能有所成就。

    佛陀常为这类众生而担心,所以我们要好好守持定力,既已发心,就要坚固这一念初心,不可因周围的环境而影响了定力。所以说:“使一日暴之,十日寒之,亦未见有能生者”,日晒一天,荫盖十天,不曾见过如此仍能够继续生长的种子。

    定是无上妙道之种芽

    又说:“无上妙道昭昭然在于心目之间,故不难见”──无上的妙道,是指佛陀的教理非常微妙,这个无上微妙的道理要劳劳地印在心版上;不要像字写在黑板上,很轻易地就可以擦掉。黑板只是短时间的作用,不能永久留下写上去的无上妙道,我们应该将文字与道理好好地收摄在心灵里,将道法深刻地印在心版上,若能如此,就叫做“昭昭然在于心目之间”。

    今天听到一个道理,内心有所体会,若将这些道理应用在日常生活的人与事上,就能够马上破除诸乱想,这就是内心领会到无上的妙理,所以说:“故不难见”,这些妙道是简单易懂的,说什么“修行会道难”,其实,只要你把道理常常铭记在心,则无论何时接触到人与事,就能体会到所听过的道理,这不是很容易吗?

    所以他又说:“要在志之坚、行之力、坐立可待”──道理就是这么简单而易懂,想要求取真理并不困难,只要立志坚定,努力实行,则很快就能体悟妙道。所以我一再鼓励大家,学佛不是光听佛法或坐禅念佛而已,必须身体力行。而慧远大师也说,只要立定志愿、身体力行、恒久持续下去,就可以很快求得无上妙法。所以,“坐立可待”这句话的意思,并非叫我们坐禅等待证道,而是说坚志力行才能轻而易举地求得正道法。

    “其或一日信而十日疑之”──假若今天告诉你的道理,你都相信,而且都认为很有道理,但是一受环境的影响,便心志动摇,开始起疑心,如此就不容易得道了。所以说“朝则勤而夕而惮之,岂独目前难见,予恐终其身而背之矣!”──早上虽然很勤奋,晚上却懈怠懒散,说实在话,这样不仅不能很快见道,恐怕终身都会背道而行。

    一个人想追求道,却偷懒懈怠,就会背道而行,无法“会道”──心领神会,与道合。所以我们要好好用心,殷勤精进,建立我们的志向、坚定我们得心念,这样,心与道就不会背道而行了。

    “定能生慧”,“慧”由“定”生,“定”是学佛者三无漏学──戒、定、慧之一,想求得智慧必须培养定力。多用心,建立志愿,坚定心念,以增长定力,坚固“定根”,“定根”不断地增长,就可破诸乱想,发诸事理,这都靠我们的坚志力行。

    玉里义诊与心灵救拔

    有一次,慈济医院义诊服务队下乡,地点是玉里及富里。看了外在境界人与事,

    我深深体会到佛陀来人间的目的。

    佛陀所说的教法,无一不是启发我们智慧的根源,佛陀说“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四大苦,在人事上则有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及五蕴炽盛苦;种种的苦难,都在人与事中。我在玉里看到的那些病苦众生,他们不只是病,还加上贫,除了物质及身体上的贫病交迫之外,心灵更有严重的缺陷,像这些人就是我常说“贫中之贫”的众生──他们除了物质上的匮乏之外,也欠缺常识智慧。

    第一天晚上,我们结束一天的义诊工作,大家聚在一块儿休息,有两位护士坐在我的身边,我问她们:“看了这些病患,你们有何感想呢?”她们就说:“我们觉得义诊的意义非常好,如果能再进一步为病者服务,那将会更好。”我问说:“你们有没有发现比较特殊的个案呢?”其中一位护士回答:“一位老人患有高血压及心脏病,而且是严重的心绞痛,随时都可能病发死亡,但是我们没带舌含片出来……。如果有了舌含片,并且随身携带,即使他半夜忽然心绞痛,这颗救命药丸立刻可以挽救一条生命;可惜我们少带了这种药。”

    我一听她这样说,马上告诉她应该早一点说,因为我随身携带这种药品。她接着又谈到这个老人的病情,根据我们医生的诊治说,她必须马上送回医院开刀,但是病患不了解自己病情的危险性,还坚持说:“我这个时候怎么可以到花莲动手术呢?我必须回家照顾我的孙媳妇,因为她坐月子,我要帮她的忙。”医生急切地劝她说:“你这种病怎么可以再去操劳?你要赶快到医院做深入的检察及治疗。”她仍轻松地回答:“如果有人能帮我照顾孙媳妇一天,我再去看看!”

    像这样,既贫又病的人实在太苦了,她一点都不知道自己病情的严重性,还认为这是突发性的病痛,只要痛过就好了,完全不了解这是关系着生死存亡的危机。但是话说回来,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因为我后来问了这个老人家的家庭环境,才知道她有两个儿子,但是却因车祸及癌症先后往生,她的一个媳妇不耐贫苦而离家出走,另外一个媳妇患有“超高血压症”,半身不遂,卧病于床,每天让这个老人照顾生活起居;而且现在她的孙媳妇又刚分娩,不但无法帮忙家务,还得让她照顾。

    这个老人,今年已经七十六岁,虽然本身带着严重的病痛,不但要照顾一个长卧在床的媳妇,又要帮忙孙媳妇坐月子。像这种人生境遇是不是非常可怜呢?家境贫寒,家人又患重疾,她本身也深深埋藏着威胁生命的危机,这种“贫中之贫”的个案,确实非常可怜。当然,其他还有许多类似的例子。

    例如富里地区等偏远地带,有很多瘫在床上的患者不能出门看病,幸亏我们的救护车随着义诊队为病患服务,来来回回接送这些长年在病床上挣扎的病人前来看病,在这些患者中,有许多是必须回慈院做检查、追踪病源的人。当时我询问的结果,得知这类病患竟已逾七十人之多。

    还有一位年轻人,车祸受伤,虽然只是一点外伤,却不懂得医疗卫生常识,不知道消毒方法,以减少细菌感染,还用粗劣的方法医治。直到那天,他来我们义诊的外科部诊治,我看他膝盖上贴着一块很大的布条,行动非常不便,于是走上前去看他的病情,护士小姐小心地拆掉那块肮脏的布条,当她掀开布条的那一刹那,我当场感到全身毛骨悚然!真的难以形容他伤口的溃烂恶状──只见一堆腐烂坏死的肉下,白骨暴露,黑红、青白的颜色交杂混合……。

    才二十多岁的年轻小伙子,却被痛苦折磨到这种地步,像这样生活在偏远乡下,完全没有医疗常识的人,真是令人同情。

    如果生活在现代都市社会的人,物质与常识不知比他们好上好几倍,所以说,我们真正应该善加惜福,好好接受佛陀的教育,学习如何去除愚钝贫乏的根源。因此,今天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产生“慧力”,如果我们具足智慧、常识,自然能改善自己的家庭环境,也可以使我们的生命多一层保障,追求我们永远不息的慧命。

    所以,“慧”是一切成就的泉源,是福与慧的根基,我们应该专一心思去追究──如何产生智慧的力量。

    第五、慧力

    “四念处之慧,照了一切诸法,若慧根增长,则能除一切邪妄之执,破一切偏小之慧,故名慧力。”

    “四念处之慧,照了一切诸法”。这里所谓的“慧”,是透彻了“四念处观”而产生的“慧”,“四念处”我们以前已经说过,是对“身”、“受”、“心”、“法”的四种观察法,只要仔细观察,谨慎思考,就能了透这四种真谛道理,然后产生“智慧”。

    “照了一切诸法”──为何四念处之慧,能照彻所有万法呢?这是说我们的智慧如心灵之光,之所以不能明白人生的道理,是因为我们的心地黑暗,愚痴无明,“无明”即心内欠缺一份光明。其实,这份心灵之光是人人具有的,只是被各种色彩遮盖了。好像一盏灯一样,本来是一个会发光的物体,只要接通电源就马上发出亮光,但是如果它被外物遮盖包围,光亮就无法照射到外面;并非它不会发光,而是外壳被盖住了。

    我们也是如此,每个人都有自己原有的慧性,有一份心念的慧光,因为被“无明”遮蔽,而使得这份慧光无法自照。倘若我们能透彻四念处的道理,就像拿开电灯外围的遮盖物一样,光亮能够照设四方,所以说“四念处之慧”,照了一切诸法。’──只要将遮盖慧光的障碍物拿开,就能够放出光明,照耀外界的种种人、事、物、理。

    ‘若慧根增长,则能除一切邪妄之执,破一切偏小之慧。’如果能曾强慧根的力量,并且将其应用于生活上,就能减除一切邪妄的执着;‘邪’是邪思──不正确的想法。

    慧光切破生之茧壳

    我们应该了解,并不是我们没有头脑,只是我们的思想、观念有所偏差。学佛就是要破除一切邪妄的执着。知识与真理是我们应该了解与认识的,懂得道理之后,还必须去实行,急道而不行道,就是‘偏邪’;知而不行也是偏差,偏在那里呢?就是偏于狭小的智慧──我思、我见、我执。

    学佛若想付出自己最大的力量,去为众生服务,一定要先破除这种小我的心理。好像一只小鸡一样,必须啄破蛋壳,才能脱壳而出,然后从小鸡长成大鸡,大鸡才能再生蛋,孵小鸡。

    我们学佛就是如此,众生的无明,如同被一层硬壳包围遮盖,想追求佛道、开启智慧,就必须像小鸡一样,破壳而出,才能够见到宇宙天地的光明,否则,永远被包在壳里面,暗无天日;这就是偏小的智慧。论语说:‘学而时习之。’‘学’者‘觉’也,学是觉的开始,觉是学的终点,觉与学两字,只有下半部的字形不同;学的下半部是‘子’字,觉的下面是‘见’字。

    ‘学’的字形像鸡子破壳而出的样子,因为‘学’的上半部如破裂成两半的蛋壳,如果蛋壳不破,则鸡子永远被包在椭圆形的硬壳内,见不到天地之光明。我们凡夫心就是这样,像被一层壳包围住,若想要学佛,就必须先突破这层壳,所以‘学’就是‘觉’,去除蒙蔽而觉悟,而且必须‘学而实习之’,时时刻刻去温习。‘习’字是由‘羽’字和‘日’字所构成,如鸟学飞,有日日不间断、屡次振羽学飞的意思。鸟类刚展翅学飞之时,不能飞远,尽管如此,仍然要不断练习,飞到高处时若掉下来,还是一样要继续挥动翅膀往上飞。

    一只鸟脱壳而出,只见到天地仍是不够的,必须再学习飞翔、训练翅膀的力量,才能非得高、飞得远,逍遥自在,翱翔于天地宇宙之间。我们学佛若能增长慧根,就不会执着于邪妄;能破除邪妄的执着,自然能去除一切偏狭的小慧。‘偏’就是不正、不普遍,偏于某一种法、某一种角落,因此我们一定要时时自我训练,所谓‘物以类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必须善加选择,慎择有智慧的人,时常亲近他,多向他学习。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常避无义,不亲愚人’,人生在世,首重此‘义’字,‘义’即行所当行的意思;我们既然要学佛、学做人,最忌不义,不义就是无义,无义就是贪利。所以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小人完全贪图利益,而君子却重义轻利,君子和小人的差别就在于义与利之间而已。所以,我们学佛必须要远离不义,要做个有义的人,不可做无义的人。

    想要避开无义的事,就得‘不亲愚人’,愚者就是没有智慧的人,没有智慧的人完全只为自己着想、以自己为中心,自私自利。我们必须时时‘斯从贤善’,常常追随贤人善士,若能时常追随贤人,就可以增长智慧;若时时附从善人,就会常常增加福德。贤人能增长我们的智慧,善人能培养我们的福德,所以我们要多多亲近附从贤善之人,接受他们的影响与引导。

    我们若附从愚痴者,也会受其影响与感染,所以大家要谨慎注意,善加选择,能附从贤善之人,自然能受他们的感化,这就是‘思从贤善,亲附上士’。

    这几句偈文,就是有关于‘慧力’的培养,我们要如何才能产生智慧的力量呢?智慧,就是从世间万法中产生的,我们要多多历练,若能常常历练,自然可以增长智慧。常言道:‘不经一事,不长一智’,若能多接触人事、多一份经验,就可以多增长一份智慧,所以日常生活上的人与事,深具历练我们智慧的功能。

    有人说,人性是不固定的,每一个人都有‘不定性’。也有人说善恶无定性──善恶的标准,很难做一个固定的评价,但我们可以由人的行为来判断善行或恶行。一个人是智慧或愚痴,可以观察此人平时所喜好亲近的人、事、物,以便作为评断的依据。

    所以慧远大师教导后学者,首先就是劝人远离不义,舍弃私利,亲近有义。

    ‘不亲愚人’,愚是愚痴的意思,人生在世,不知从何而来?更不知往何处去?在这茫茫的人生旅途上,我们应该寻找自己将来的去处,而学佛就是要找寻一个正确的方向。假如我们常常亲近愚痴的人,则前途将茫茫然,方向也容易有偏差,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所以论语里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矣。’希望大家能得一善而拳拳服膺,不要忘记。

    君子是‘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而小人却只求饮食的甘美与居处的安适。君子既不求山珍海味的饮食,也不求高楼大厦的居处,看轻物质上的享受,也看淡了私利、远离利欲,不去追逐。而且必须做的事唯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平时待人接物须敏捷勤快(敏是智慧),谨慎深思,选择有意义的事情、亲近正义之道,并跟从贤德之人。

    古人说‘舍生取义’,我们学佛行菩萨道,就是要学这些,要看开小我,完成大我;也可以说学佛的目标──只要能使众生得到安乐,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这叫做‘敏于事’,运用智慧深思,观察世间的人与事,从事有意义的行动。除了选择有意义的行为之外,对于言语也必须非常谨慎,这就是‘慎于言’。我们不可说些无益的道理,而要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一步一步地引导众生走入菩萨的道路中。

    这就是学佛者所应该追求的事,孔子教育世俗人立身处世的道理,都已到达这种境界了,更何况是我们学佛者,以超然的精神来处世与教育众生,更应该要以身作则。所以‘就有道而正焉’,是指亲近有道德仁义的人,以导引我们走上正途;若是不慎而亲近愚人,就会使我们误入迷津。因为愚痴的人重利轻义,我们自己已经迷惑不清了,若再亲近愚者,很容易随波逐流,舍义求利、迷失自我。所以,我们一定要非常谨慎,选则自己应该亲近的人,若能做到这样,才是真正好学之人。

    这就是孔子教导学生应该如何取舍的方法。我们要取义舍利,亲近有仁义道德的人,远离愚痴贪利的人,才能真正奉行孔子的教法;也就是说,‘不亲愚人’,‘就有道而正焉’,才是真正求学行道的人。

    所以远公又接着说:‘思从贤善,亲附上士。’我们必须时时刻刻选择贤人善士去亲近跟随,并处处学习,因为贤德的人可以引导我们增长慧根与慧力,使我们的智慧增长,而善心人士可以引导我们增加福德。学佛就是要修福与修慧──福慧双修,慧能成贤,福则能成善,所以我们要好好选择随从贤善之人。

    ‘亲附上士’就是说,我们要加入菩萨的行列,并且亲自身体力行,走上菩萨的道路,并不是亲近附从贤人就好了,还要进一步加入身体力行的行列中。就像我们慈济善业一样,若增加了一位委员,就多了一股生力军;或是说会员从幕后走到幕前──成为正式的慈济委员,这‘从幕后走到幕前’就可以称为‘亲附’──亲自在这个爱心的行列中身体力行,也就是添列为菩萨,亲附上士,成为真正的发心菩萨。

    千人学佛,一人得道

    佛陀将发心的菩萨分为两种:一种称为恋意菩萨,一种称为深心发意的菩萨。所谓‘恋意菩萨’是恋着于世间、无法脱离世欲者,其发心只是昙花一现,类似菩萨的形态。虽然他已发了菩萨心,可是平时仍对世间福报依恋不舍,不能深心坚固菩萨心,所以称为恋意菩萨。

    佛陀所提倡的是深心发意的菩萨,不恋着于世间的利益,也不会被世利所引诱,这种发菩萨心的人,就称为深心坚固的发意菩萨;这种人的发心非常恒久,他的信根、信力与慧根、慧力都非常坚固,不会立即消失,更不容易停息退转。

    现在想学佛的人实在很多,但是真正能成就的人没有几个,不只是现在的人如此,过去的人也如此。佛经中可以看到佛陀常常说:‘发心学般若菩萨者,其数如恒河沙,然成就佛道者,难得一人。’深深去体会这段文句,我们就可以知道,想求佛道的人确实很多,多得像恒河中的沙一样,难以数计,但是真正能够成就无上佛道的人,难得有一、二人。可见,昙花一现、恋意的发心菩萨占了多数,而能够深心坚固的发心菩萨就非常少了。

    希望大家都能学深心坚固的发意菩萨,若能如此,就是‘亲附上士’了。

    接着慧远大师又说:‘法喜卧安,心悦意清。’我们必须避开无意义、无价值的事情,因为人生无常,时间短暂,无意义的事要尽快舍离,对于有意义的事,要赶快积极去进行。莫亲近愚痴的人,或从事无意义的事,要善加思考,追随贤善之人,加入菩萨的行列中,若能如此,就会常常法喜充满;因为我们事事有意义,事事遵循理,所以能时时刻刻心安理得;而且,我们所做的事都能利益人群,造福大众,因此能时时法喜充满;心中常常充满法喜,则能随遇而安,连睡觉也会睡得很安然自在。

    常言道:白天做了亏心事,晚上睡觉都会做恶梦。如果心中常常抱持著「爱”与“和”,自然会时时喜悦、快乐的心情,所以大师说:“法喜卧安,心悦意清”,就是心中时时刻刻充满欢喜的境界。每一次我们开联谊会的时候,我就会跟委员们说:“你们大家看看那些贫困急难的众生,当你们做了一件好事,而使他们得救时,你们心中有什么感想呢?”

    每次委员们都会回答同样的一句话:“第一是满足;第二是快乐。”所谓“满足”,就是说人难免会互相比较,认为自己样样不如人,不满足的心态常常浮现。等到进入慈济之后,亲眼目睹那些贫病众生所遭遇到的坎坷人生,并将自己目前的生活与他们困苦的生活相比较,才忽然觉得自己应该满足。而且在访查贫民之后,认为自己尚有余力去解决他们的困难,所以凡是加入这个爱心行列从事济贫工作的人,都会觉得很有成就感,有成就感自然会欢喜快乐。

    这就是委员们共同的心声,也就是“心悦意清”,我们的心能满足,自然就会快乐,我们能够帮助别人,使人得到妥善的救治与安排,心中自然会清朗宁静。

    圣者演法,慧常乐行

    “圣人演法,慧常乐行”,圣人出现于世间,就是为了教导众生。教育人就必须说法,法是由口说出声音来传授他人的。例如诸位坐在这里,我讲法给你们听,你们是听我的声音来接受其中的内容,所以这里所谓的“演法”,是法由声出的意思。贤哲圣人将他们心中所得的道理教导给后学,我们若想知仁知义懂礼节,就要跟随圣贤的教法去实行。

    现在的年轻人距离圣贤实在是太遥远了,因为他们已经失去了尊师重道的心理,逐渐远离了圣贤的境域,这实在是相当令人惋惜的事。今天,我们学佛一定要尊师重道,尊重过去的贤人与圣教,并且善加保存延续,如此心中才会受用。

    我们学佛就要求慧,“慧”被我们的精神心思所统摄,发自欢喜心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就称为“乐行”。智慧收摄于深心,表现出来的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学问定要应用于生活上,如果不能学以致用,化为踏实的行动,那么,“智慧”就不能成为力量了。所以“乐行”的意思是说,要欢喜地去推动、实行,学以致用,所以说“慧常乐行”,若能做到这样,就能成就“慧力”了。

    以上就是“五力”的内容,“五根”与“五力”的道理自“四念处”而生,若能从“五根”、“五力”继续推衍到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将其全盘透彻了解,并且去推动实行,才是真正学佛的弟子,也就是“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矣!”才是真正好学求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