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項立兩解名
立兩解名中分為二支┬一立兩所以
└二並解名義
第一支立兩所以
▲事鈔雲“問曰、何不立一、及以三種。”資持釋雲“言不一者欲顯相須、故約互廢以問。及以三者業疏作何不三合、謂有作俱無作二法同時、宜應更立一合、次前為三。”
△事鈔續雲“答。若單立作、作休謝往不能防非、又不可常作。故須無作長時防非。若單立無作。則起無所從、不可孤發。要賴作生。二法相藉、不得立一。”資持釋雲“初答不立一中、先明作須無作。作休不防者以作短故。不可常作者心或余用故。次若單下明無作須作。二下結示。”
△事鈔續雲“何為不三。但由體相道理相違。一作無作別、二心非心別。性不可合、但得立二。若就所防、隨境無量。”資持釋雲“次答不立三中。作無作別者動靜異故。心非心別者體相違故。若下釋疑。以不許立三、恐謂戒法唯局此二、故特釋之。顯上且據能防故唯二也。”已上皆見事鈔記卷十六
第二支並解名義
▲事鈔雲“問曰、既知二戒、請解其名。”資持釋雲“結前生後、總問三名。”
三名者、作及無作是別名、戒即通名、共為三也。
△事鈔續雲“答雲。所言作者。如陶家輪動轉之時、名之為作。故雜心雲。作者、身、動身方便。”資持釋雲“作即方便構造為義。陶家謂土作家。輪即範土為壞器之車、運之則轉、故以喻焉。四大質體名報色、從緣動作名方便。報起方便、方便依報、二法相假、不一不。但言報未必是方便、言方便其必具報。今以輪木喻報質、輪動喻方便、即名其動以為作耳。故下引證。身及動身對喻可解。”
△事鈔續雲“言無作者。一發續現、始末恆有、四心三性、不藉緣辦。故雜心雲、身動滅已、與余識識、是法隨生、故名無作。成論無作品雲、因心生罪福、睡眠悶等是時常生、故名無作。”資持釋雲“一發者一猶始也、此句明業體初成、即三法竟第一剎那與作俱圓、是體發也。作戒既謝、無作獨存相繼不絕、故雲續現。始即上句一發這時。末即是終、謂命終舍也、雖通四舍且約常途故余三不舉。此句明業體久長也。四心者通舉四陰。三性者別示行陰、三陰唯通三性故。此句顯非心也。下句正示無作義也。若翻對作解、初句反前即謝也、次句反一念也、第三句反善行心也、第四句反緣構也。故下引證有二、雜心中。初句躡前作謝、生起無作。余識即四心、後心望前作心故雲余也。俱即同時。是法即無作。隨生謂任運起也。成論中。通明業理、非局戒也。因心者示現從作發也。生罪福生即是發、罪福即善惡無作。文舉無記、等取余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