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首先要向大家懺悔表明,末學實在沒有資格向大家介紹戒律,因為末學只是初學,學佛的資歷是很淺,對戒律雖然很有信心,但是研究並不深入,還有很多不懂的地方。而且實行的程度也不很好,只能說是藉這一個介紹的因緣,提醒自己、勉勵自己,要盡心遵守佛戒,順便讓大家作一個參考,和大家共同勉勵而已。目前有許多位精通戒律、而且很用心為大眾講解的法師,大家如果對戒律想要深入了解,可以去親近,恭听他們的講解,末學在這里只是作一個很粗淺的介紹。

    末學一直很感謝佛門許多位師長、善知識,因為他們的提倡與指導,才讓末學有機會了解戒律的重要性,學習去受持。如果能有一點一滴的受持,都是他們的功勞和功德,如果有作不到的地方,都是末學自己沒有觀照、沒有定力、沒有智慧的差錯。所有一切對不起佛菩薩,以及師長、父母教導之恩的過失,在這里也要向大家哀求懺悔,懇請大家原諒,慈悲教導。

    當我們提起戒律這個名詞,對現代講究自由,很不喜歡受約束的人,最初听起來,很可能會覺得是老古板的一種束縛,或者以為戒律是很呆板的法律條文。教我們什麼不能做,不能做的如果做了,就是犯戒;又教我們應當如何做,該做而沒有做,也是犯戒。不了解戒律的人會想說︰限制那麼多,根本就像拿繩索綁自己的手腳,讓自己活動不方便,自找麻煩嘛。有人甚至問說︰在這個社會上,像法律、交通規則、校規,已經夠多了,為什麼還有人去寺廟求受戒呢?這實在是活受罪。還有一些自認為很先進、要改革的人,他們主張把佛所制定的戒律廢止,說不用持戒,或者認為戒律已經過時,要改進,好像他們比佛還要有眼光,更了解現代人的需要。其實,這都是對戒律有誤會,不了解戒律真正的意義。

    印度的梵文中,‘戒’這個字是‘波羅提木叉’這是音譯。要注意它的意思並不是︰波羅提著木頭做的叉子。甚至有人望文生義,以為波羅就是鳳梨,所以意思是拿木頭牙簽來吃鳳梨。‘波羅提木叉’只是梵文發音,大家千萬別誤會。

    波羅提木叉,它原來的意思可以翻譯成‘別別解脫’,也可以翻成‘保解脫’。‘別別’是各別各別的意思,所以‘別別解脫’就是一樣一樣的解脫。意思是說,如果你能守一條戒,就能解脫某一類的心病、痛苦,得到相當的自由自在。如果我們每一條戒都能遵守保持,就能完全解脫心病痛苦,過著快樂清淨的生活,和我們原本的佛性完全相應,就可以將佛性中本具的福報、本具的智慧,完全發揮出來,使我們安樂自在。所以,‘戒’它原本的意思,應該是保護眾生,讓眾生能得解脫自在的原則。所以它另一個翻譯叫做‘保解脫’。是說如果我們按照戒律去做,就保證能解脫,未來不會受痛苦的束縛。所以戒律是保護眾生,讓眾生得解脫自在的原則,並不是要將人綁住的條文。像戒律這種解脫自在的原則,應該是最適合想要自由的現代人,提倡自由的人,都應該遵守戒律的原則,若不遵守,心就會被心病纏繞,一定不會自由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