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要释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要释68
    烦恼即菩提。要之,那大小乘的不同,根本是基于四谛观的不同。根据上面种种理由,足以证明四谛确乎通于大乘法门,已无可疑议了。如以变易生死为苦谛,法执未忘为集谛

    ,六度、四摄为道谛,无住涅槃为灭谛;此为大乘所修之四谛法。

    【合释】没有生死‘苦’的感觉,也没有贪爱的‘集’因可断,没有寂‘灭’的涅槃可证,也没有解脱的‘道’法可修;因为自性本来解脱没有生死可舍,本来清净没有烦恼可断

    ,本来空寂没有涅槃可证,本来俱足没有菩提可修,所以叫做无苦集灭道。

    四┌苦谛─苦果─世世受生老病死,以有身则苦┐

    谛├集谛─苦因─念念起贪爱妄想,则恶业丛集┴世间因果─凡夫迷界

    表├灭谛─乐果─灭除生死烦恼,证得涅槃寂灭┐

    └道谛─乐因─勤修戒定慧,精进诸道品──┴出世间因果─圣者悟界

    己二破声闻四谛法竟(戊二破二乘法相文至此完)。

    戊三:破权教菩萨法相

    无智亦无得。

    【分释】菩萨所修的法门很多,今依本经旨趣,但就般若言之。智为能观之智;得是所证之理——法空(空观成证我空之理,假观成证法空之理,中观成证俱空之理)。能空诸法

    之智与空智所得之理,二者俱不可得,所谓能所双亡,境智俱泯,故曰无智亦无得。

    法藏心经疏云:‘知空智不可得,故云无智,所证空理亦不可得,故云无得’。何以能观智与所证理皆不可得呢?由于众生迷故,须用智慧观察,若无迷者则用不著它,故云无智

    ;因迷初悟似有所得,其实自性本具无所谓得,故云无得。又智即智慧之略称,指六度中之般若(观察法空之般若智)。般若为六度之首,举一赅六的道理已如前释。故遣除般若

    一度,即是遣除六度。‘得’指所证之佛果(菩萨修六度万行求证无上佛果)。德清大师心经直说云:‘智、即能观智,乃六度之智慧,得、即佛果,乃所求之境;若有所得心求

    之皆非真也’。

    此无智无得二句,是明菩萨之修(智)证(得),当要离相无住——不著所修之行(六度),不取所证之果(佛果),一有所住即是执著,便成法缚。金刚经云:‘如是灭度无量

    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此即说明不著所修之行——无智(智为六度之代表者)。又云:‘实无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