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即不與我授記,汝于來世當得作佛’。此即說明不著所證之果——無得。菩薩一存有修證之
念,即是著相修行,所以金剛經又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以上所引經語,可為著相修行者當
頭一棒!
雖能照見諸法皆空之理,一再存有能觀之‘智想’,與所得之‘空想’,則能所歷然,仍是一種法執,未契般若真空妙義,所以亦要空之。至于菩薩廣修六度萬行,上求佛道,下
化眾生,也當分為兩層來說︰
一、權教菩薩是修事六度的,隨相修行,處處存有所修之行——六度,與所證之果——佛果。
二、實教菩薩則不然,它是修理六度的,于六度中,隨舉一度,皆是三輪體空,如行布施時,不執我為施者,彼為受者,不著施物和果報。余五度亦然。至于證果方面也是一樣;
可說度無度相,證無證相,這是大乘菩薩修證的境界——無智,無得。良以實相門中是︰‘菩提煩惱等空華’,本無煩惱可斷——無智,本無菩提可證——無得。雖然如是,但無
智之智即是真智,無得之得方為真得。
‘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我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金剛經)。‘無得無證
,即是證佛法身’(大般若經)。‘無所得是般若波羅密相,無所得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般若經)。這就是無智即是真智,無得即是真得的一種明證。
本經單雲︰‘無智無得’,是屬法空,其實當更進一層謂無無智,亦無無得(如無無明亦無無明盡意同),以顯中道實相妙理。此則連無智和無得之‘無’亦無之,所謂即智即得
;這是俱空的道理,于是方合般若第一義空。然觀上來遣執文中卻是三相(我相法相非法相)俱破,也許是今文簡略的吧。現在來引楞嚴經破相一文以作參考,文雲︰
‘滅塵合覺,故發真如妙覺明性,而如來藏本妙圓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風、非火(此空五蘊)。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聲香味觸法,非眼識界,乃至非意識界(此空十二
入,及十八界,以上總空世間法也)。非明,非無明,明,無明盡,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盡(此空十二因緣)。非智非得(此空權教菩薩法,以上總空出世法)’。又雲︰‘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