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能于中.一心制意.端身正念.言行相副.所作至誠.所語如語.心口不轉.獨作諸善.不為眾惡者.身獨度脫.獲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為五大善也.
第二明五大善中︰初辨,後結也。
初辨中,望西雲︰「『言行』此明三業相應真實。」若準理者,上四段亦可有此文,以今顯上。副者,憬興雲︰「助也,稱也。」(文)前四段雲「一心制意,端身正行」,而不言「言行」等,今具顯三業相應,「一心制意」是意業也,「端身正念」者身業與心念相應也,「言行相副」者,口言與身行相稱,所言如所行,所行如所言也。「所作至誠」者,三業所作皆真實也。「所語如語」等者,顯口業如實與心念相應,非心口各異也。在于此言三業真實者示前四段亦可如是。
「獨作諸善」是善三業,通世出世善。若約為得大利人,則善三業須阿彌陀國中真實心中作。
「不為眾惡」是止善,所謂不善三業須真實心中舍,此乃非雜毒虛假之善,如來止作諸善大利無上功德是也,故結雲「五大善」也。
上善惡對明勸止惡修善中略辨廣說竟,此下後結說。今為結說者,上來具明五惡,略示五善,自下之文承前五惡,敕令修善者尤祥,深哀及佛言者廣前略辨,是以為結說,思之。今謂可言追說也。
佛告彌勒.吾語汝等.是世五惡.勤苦若此.五痛五燒.展轉相生.但作眾惡.不修善本.皆悉自然.入諸惡趣.或其今世.先被殃病.求死不得.求生不得.罪惡所招.示眾見之.身死隨行.入三惡道.苦毒無量.自相魅
第三結說分為三︰一總明,二別顯,三結勸。初中有二︰一先明造惡過失,二正明佛降化德。初中亦三︰一造惡入惡道,二得出復造惡(「至其久後」下),三偏嘆其長苦(「身坐勞苦」下),此其初也︰
《漢本》四(八左)、《吳本》下(廿三左)意大同之。
淨影雲︰「上來別論,下重復總辨,于中還初明其五惡(興雲︰初明所離),『佛語彌勒,世間如是,佛皆哀』下翻惡明善。惡下初先總明五惡五痛五燒展轉相生。『但作』已下別以顯之。相生別中兩番,初明從惡生痛生燒,『身死隨』下明其從燒生惡生痛。前中,初言『但作眾惡,不修善本』明其惡也,『皆悉自然,入諸惡趣』明起燒也,『或其今世』等明起痛也。後中,『身死隨行』等是明其燒,『至其久』下從燒起惡雲雲。」憬興同之。望西、《略箋》依用之。
《會疏》︰「四囑彌勒令教誡,初『佛語彌勒(止)相生』者牒前起後,『但作眾惡』下次正教誡二︰初制五惡,二勸修五善(「佛語彌勒」已下)。初中三︰一明其惡痛燒相,(「但作眾」下)二明造業所由,(「至其久後」)三結嘆受報自然雲雲。(「天道施張」已下)」此不用淨影,別立一科,此亦一義也。
今按︰第三追說中有三︰初總明,二別顯;三結勸。初總明亦二︰初先舉造惡受報,後明佛化得益,初中,初「佛告」(至)「展轉相」牒前起後,是世五惡為因而得勤苦果,即前五惡是,故結前雲「若此」。「展轉相生」者,從五惡生痛燒,亦展轉生後後報,由其報復受痛苦,故雲「展轉相」也。淨影、憬興等意從惡生痛燒、從燒生惡痛為展轉相生,今不取也。
「但作眾惡」下正明中有三︰初明惡業感現後二報,二「至其久後」下明今世惡感後後報,三偏嘆其長苦(「身坐」下)。
「但作眾惡,不修善本」者,前五惡中,三業常作惡,曾無一善,生涯之中不及一聲稱名也,由今世造惡而自然生後受痛燒報,故雲「皆悉」等。然有現惡直受生後報,或有現惡受現報、後報者,雖有不同,俱是今世造惡之所招是一也,為顯此義雲「或」也。「其今世先被殃病」等者,明由前但作眾惡而現世招殃惡,而後身死受三途痛燒,前五惡中此義未分明,至于此而追說也。舊解今世殃病為五痛,今不取也,對前五燒名痛為「或」。(望西)又前以王法牢獄而為痛,今非特王法,現被殃病亦是痛也,故曰「或」矣。(《略箋》)並未詳也。
于當前故雲「先被」,現生報雲「今世」,「殃」謂殃罰,王法痛苦等,「病」謂疾病,諸業病也。死生業所系而不自在,故雲「求不得」。皆現報業所招,故雲「罪惡所招」也。造惡人之所不知也,現報眾人之所知,故示之眾人,現使見之。
「身死隨行」等者明後生報。「身死」對前現報言之,「隨行」者,「但作眾惡文」流此可然,謂隨眾惡行業自然入三惡道,前「皆悉自然入諸惡趣」之文應焉。
「苦毒無量」等者明痛燒。魅徽擼 讀找簟啡 ㄊ 澹┬疲骸附谷唬 暇 7礎!犢忌 吩疲杭 玻 嘶鷚病!噸W 竇恰吩疲航刮交 也。《說文》︰焦謂火所燒也,從火,焦省聲。經文從火作鰨ㄒ艟簦 豕躍 逡病!褂治澹ㄊ ┬疲骸赴矗 髡擼 乒曛 疽玻 薔 逡病!梗ㄎ模 br />
至其久後.共作怨結.從小微起.遂成大惡.皆由貪著財色.不能施惠.痴欲所迫.隨心思想.煩惱結縛.無有解已.厚己爭利.無所省錄.富貴榮華.當時快意.不能忍辱.不務修善.威勢無幾.隨以磨滅.
二明感後後報。
淨影等雲明從燒起五惡,今謂︰受三惡苦毒魅唬 煤蟾吹貿觶 啾ㄓ淘冢 叢於瘢 四飼暗 髦詼裰 蠛蟊ㄒ玻 臥拼由掌鴝窈 ∩暇碓啤桿藍槎袢ゅ 艽順ギ啵 銼系貿觶 錄 溝任囊獯笸 br />
望西雲︰「『至其』等者,後報無盡,故雲『久後』。殺由 究竟,故雲『怨結』也。從微至著,故雲『大惡』,是則生殺生惡也。『皆由』等者是起盜惡,盜由貪究竟,故雲『由貪』也。『痴欲』等者起邪淫惡,淫由貪究竟,故雲「欲所迫」。無明通與諸惑相應,故亦雲『痴』。又《律藏》中淫通七毒雲雲。已者休也。『厚己』等者,起妄語惡,語惡通由三毒究竟,今且舉貪,故雲『諍利』。」
又解︰言「厚己」者舉貪究竟,言「諍利」者舉 究竟,痴相應二,故有三毒。
「省錄」者,《玉篇》雲︰「省,視也,錄,具也。」義寂雲︰「『無所省錄』者,謂于惡事無所省察,于善法中無所攝錄。」(已上)
「富貴」等者,起飲酒惡,飲酒醉酩富貴所致,若縱之時數,增 恚,懈怠善行。準理,此亦由貪究竟,若從加行,五惡皆悉由三起也。
「威勢」等者,造作五惡,威勢未幾,四相遷變,遂歸磨滅。(文)全依淨影。
《會疏》亦依據為前五惡由所起,如次配殺、盜、淫、妄、飲酒。今謂︰局矣,此乃明後後報未盡,復由三毒作惡業。
身坐勞苦.久後大劇.天道施張.自然 舉.綱紀羅網.上下相應.煢煢忪忪.當入其中.古今有是.痛哉可傷.
三偏嘆其長苦也。
《漢本》雲︰「身坐勞苦,久後大劇,自然隨逐,無有解已。王法施張,自然 舉,上下相應,羅網綱紀,zz忪忪,當入其中,古今有是,痛哉可傷。」(文)《吳本》亦同,但「z」字作「煢」耳。
「身坐勞苦,久後大劇」者,由前造惡,後受三途痛燒,苦畢出人間,猶在後後報,復造惡,由作惡,身坐三惡勞苦,出三途,久而後造惡,大受劇苦,展轉五道,無有出期。今乃明展轉相生,無有出期之相也。
淨影、望西等意明從前五惡受現在痛苦,今不取也。
嘉祥雲︰「『久後大劇』明其三報之苦」,此釋太得旨矣。
「天道施張」等者,明因果報應之道無毫差。嘉祥雲︰「『天地施張』明諸天記閻羅又識也。老子曰︰天之道其猶張弓乎,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文)「施張」者,上賞是切,《周禮》︰施,舍,《注》︰施讀為弛也。下中良切,《說文》︰施,弓弦也,從弓,長聲。
「 舉」者,《琳音》十六(八左)︰「糾舉,經酉反,《孔注尚書》︰糾,正也。《鄭注周禮》︰糾,察也。《杜注左傳》︰糾亦舉也。」《應音》九(十六)曰︰「糾,正也,糾察異貌也。(文)」言諸業道施設,張大糾察舉示無一宥恕也。
「綱紀」者,白虎通雲︰「綱者張也,紀者理也,大者為綱,小者為紀,所以強理上下,整齊人道也。《說文》︰綱維, 繩也。紀,《說文》︰絲別也,從臐A已聲。《禮記》眾之紀,《注》︰絲縷之數。又理也,《詩大雅》︰綱紀四方傳理之為紀。《疏》︰紀者別理絲數。」(文)寂曰︰「引業招其報主如綱紀也,滿業辨其苦樂猶羅綱也,隨因強弱,報有優劣,故雲『上下相應』。」(文)今謂︰「綱紀」者,罪業條理別大小也。
「羅網」者,謂無漏脫者也。
「上下相應」者,淨影雲︰「貴賤上下莫不從此名為『上下相應』。」義寂︰因強弱果優劣為「上下」,《箋》從之。《會疏》︰「上天下地各應其業,無縴毫差,故雲『上下相應』。」(文)今謂︰張設業網于八方上下無所免也。
「煢煢」者,煢,一作「z」亦同。《應音》一(四左)曰︰「古文 二形同,渠營切,無父曰『孤』,無子曰『獨』,無兄弟曰『煢』,煢,單也,煢煢,無所依也。字從從營,省聲。《史記•孔子世家》︰哀公誄曰︰煢煢余在疚。」「忪忪」者,心動也,驚惶貌。淨影雲︰「罪者歸之,無人伴送,故雲『煢忪』。」(憬興同之)望西、《略箋》約王法通苦者未詳也。
「當入其中」者,自作業身入天網中,煢獨驚怖,譬如蠶繭自縛。
「古今有是,痛哉可傷」者,佛見深傷之。
佛語彌勒.世間如是.佛皆哀之.以威神力.催滅眾惡.悉令就善.棄捐所思.奉持經戒.受行道法.無所違失.終得度世.洹泥之道.
二正明佛降化德為二︰初三句牒前悲哀,次「以威神」下滅惡就善。
于中「以威神力」等者,滅惡就善全是佛力,譬如其父威嚴,能使兒惡改易也。
「棄捐所思」,改前惡也。
「奉持經戒」者,此經五善之教也。
「受行道法」者,前所言「復聞無量壽佛聲」是也。
「終得度世」等者,謂得往生大益也。
《漢本》雲︰「佛語阿逸菩薩等,若世有是,佛皆慈愍哀之,威神摧動,眾惡諸事皆消化之,令得去惡就善,棄捐所思,奉持經戒,莫不受奉施行經法,不敢違失度世無為泥洹之道,快善極樂甚明無極。」(文)《吳本》亦同之。
佛言.汝今諸天人民及後世人.得佛經語.當熟思之.能于其中.端心正行.
第二別顯有三︰一教令修善,二示威神力,三兼哀滅後。初中亦三︰初總勸,次別勸,後比校。此總勸在滅諸天人民也。
「當熟思之」等正明佛教勸,謂當熟思其所聞教語,如教端正其心,離邪正行也。《漢本》雲︰「佛言︰若曹諸天帝王人民及後世人,得佛經語,熟思惟之,能自于其中端心正行。」《吳本》亦同,準解,「于其中」者,于佛經語也。
主上為善.率化其下.轉相 力.各自端守.尊聖敬善.仁慈博愛.佛語教誨.無敢虧負.當求度世.拔斷生死.眾惡之本.當離三途.無量憂畏.苦痛之道.
二別勸君子,以佛遺教囑累國王大臣,其義散在諸經。(《大集》、《光明》、《般若》、《涅》等)況此經鎮護國家寶典乎!是以別勸國王大臣以守佛教語也。
「率化其下」者,郭知玄雲︰「率,導引之也。」(望西)「其下」,普天之下也。堯舜師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此之謂乎。
「轉相敕令」者,敕謂敕詔,令,命令。自天子及諸侯太夫士庶人,展轉教令共為善,故雲「轉相」。
「各自端守」者,興雲︰「匡邪守正故。」(文)
「尊聖敬善,仁慈博愛」者,有說︰尊聖謂主上也,主上聖明,深敬善道,且仁慈而博愛眾以令就善。或雲︰聖者佛也雲雲。(《略箋》)有說︰聖通佛僧,善謂世出世法,此則可尊敬三寶也。(《會疏》)今謂︰若爾,何不言三寶耶?今不然,約世法教誨國王,「尊聖敬善」者,尊敬聖人賢善也;「仁慈博愛」者,博愛萬民,施慈仁也。《孝經》雲︰「先之以博學,而民莫遺其親。」(文)
「佛語教誨」等,于上廢惡修善無違背。「虧」,音希,缺也。「負」,音附,背也。
「當求」等者,教令出世法也。
初三句求泥洹之道斷截苦因,後三句離苦果也,上所謂「必得超絕去,往生安養國,橫截五惡趣,惡趣自然閉」是也。《漢》、《吳》兩本此次有佛端守為善之教示,可見。
汝等于是.廣植德本.布恩施惠.勿犯道禁.忍辱精進.一心智慧.轉相教化.為德立善.
三比校以明二︰一勸此土修善,二正比校顯勝。此初也︰
「于是」者,于此娑婆五濁處也。
「廣植德本」等者,師說雲︰「『廣植德本』即修習念佛也。『布恩』等者,如次施、戒、忍、進、禪、慧六行也。何以言之?《吳譯》上輩願文雲︰『一心念(即今廣植德本)奉行六波羅蜜經等,奉行六波羅蜜而布恩施惠』等是也,此乃舉六度而攝諸善,此約上輩言之,理亦兼通中下輩,可知。」(已上)今亦可,「廣植德本」者總舉諸善,「布恩」已下別舉六度也。
「轉相教化,為德立善」者,自行六度而能展轉相教,使他成德立善本也。
正心正意.齋戒清淨.一日一夜.勝在無量壽國為善百歲.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為自然.皆積眾善.無毛發之惡.
二正比校顯勝中亦三︰初對明西方,後對明他方,後結此土多惡。此初也︰
此中初五句比校,「所以者何」下顯其所由。
《漢》、《吳》兩本雲︰「如是經法,慈心專一,齋戒清淨等。」余文同今經。
今準解,次上明端六根六識,順此經法離邪端三業名「正心正意」也。興雲︰「能回向菩提為『正心』,不希願諸有為『正意』。」(文)
「齋戒清淨」者八齋戒也,言「一日一夜」故,此土八戒是少善,一日夜是少時也;彼土為善是多善,百歲亦是多時也。少時修少善勝于多時修多善,故比校以勸于是為善,如《思益經》。(望西、《會疏》引)興雲︰「此修難成故,于一日勝西方國百年之善,而稱贊雲生彼國疾得無上菩提者,彼無時不修故,此修善時少故,不相違也。」(文)
「所以者」下次顯其所由,初一句征,「彼佛國」下正顯,謂彼國土是大乘善根之所成,所至所作悉是至德,不作而善成,不求而德至,雲「無為自然」,故無毛發非善處;此土造惡多作善少處,故見聞覺知悉是惡因緣,是以在此勵端正心意,作善甚以難成,能行難修,故為勝也。
《要解》雲︰「彌陀土言『無為自然』,諸佛土言『福德自然』;此彌陀土自受用土,故雲『無為』,諸佛土福德莊嚴他受用,故雲『福德自然』。無為自然積福德者無作無功用善,故彌陀土無為兼福德,是自受用兼他受用也。諸佛土他受用兼自受用,如《觀經》土。」(文)
望西雲︰「問︰穢土修行若殊勝者在此可修,何願淨土?答︰如《要集》雲,此經但顯修行難易,非顯善根勝劣。譬如貧賤施一錢,雖可稱美而非辦眾事;富貴舍千金,雖不可稱而能辦萬事。二界修行亦復如是,如《金剛般若經》雲︰『佛世信解未足為勝,滅後為勝。』(已上)若欲速辦成佛利他眾事,專欣淨土,何留穢土不辦佛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