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十三(经文卷二之四) (经文卷二之四)15
    辰三想阴。唯识云。想能安立自境分齐。前五随念。第六计度。七八忆持。然各缘各境。故有分齐。忆持。谓于境领纳之后。摄其全体。印持不忘。与间断浮想不同。分三。巳一举喻合法。又分二。午一举喻

    阿难。譬如有人谈说酢梅。口中水出。思蹋悬崖。足心酸涩。

    此亦就自法为喻也。作喻。故单取意识之悬想而已。

    午二合法

    想阴当知亦复如是。

    例诸想皆同。于此可见目前身界为想所分别忆持者。皆如念中之酸味。思里之悬崖。本非实有。而坚滞不忘者。想阴覆之也。

    巳二就喻详辩。又分三。午一标非二处

    阿难。如是酢说。不从梅生。非从口入。

    酢说。语略。谓酢说所引之水也。

    午二展转推破

    如是阿难。若梅生者。梅合自谈。何待人说。若从口入。自合口闻。何须待耳。若独耳闻。此水何不耳中而出。

    生。入。皆指水言。梅不谈则非梅生。口不闻则非口入。耳不出则非耳致。但追究得此水无所从来。自显想阴不实矣。

    午三比类发明

    想蹋悬崖。与说相类。

    酸涩同上口水。应云。崖不思则非崖生。足未触则非足入。心不酸涩则非独由心。酸涩无所从来。足显想阴之虚矣。

    巳三结妄归真

    是故当知想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准前可知。想阴已竟。

    辰四行阴。唯识此阴即遍行之思。亦即业行。于百法中摄法最多。迁流为义。分三。巳一举喻合法。又分二。午一举喻

    阿难。譬如瀑流。波浪相续。前际后际。不相踰越。

    不相踰越者。前不待后。后不及前也。

    午二合法

    行阴当知亦复如是。

    此阴常解。谓心心不住。念念迁流。而实有粗有细。若究其根心潜伏之本。乃比前二为细。如后经言生机纲纽是也。然内由此念。则外之造业趣果无量粗相。似瀑流之不可遏。故约迷途。则细隐而粗彰。约修位。则粗尽而细显。今约迷途。故譬彼瀑流矣。又既属于遍行。则各识皆具。粗属前六。细乃七八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