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十三(经文卷二之四) (经文卷二之四)16
    巳二就喻详辩。又分二。午一标非即离

    阿难。如是流性。不因空生。不因水有。亦非水性。非离空水。

    首三句。总是非即意。首句又是非即空。而次二句又是非即水也。然因水尚疏。谓因彼生此。如父子非一。水性即亲为自体。非水性者。谓非水一定之性也。末句非离意。总翻三句也。

    午二分文各破。又二。未一非即空水。又分二。申一非即空

    如是阿难。若因空生。则诸十方无尽虚空。成无尽流。世界自然俱受沦溺。

    申二非即水。又分二。酉一非即因水

    若因水有。则此瀑流性应非水。有所有相今应现在。

    性应非水者。言体应不与水一也。有所有相者。言若别有自体也。

    酉二非即水性

    若即水性。则澄清时。应非水体。

    性当一定。故有流既为水性。无流必失水体矣。

    未二非离空水

    若离空水。空非有外。水外无流。

    言此流于空于水皆不能离。空非有外。岂能离空。水外无流。岂能离水乎。就喻顺释已竟。若约法释。则空喻外境。水喻内心。流即行阴。若计境生。则境应有知。一切无情悉能有念。若计因心。则应别有自体。若计即心本性。则行阴尽者反失心性。行岂即心境乎。若计离于心境。则境实无边。而心外无行。行岂离心境乎。思之。

    巳三结妄归真

    是故当知行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准前。行阴已竟。

    辰五识阴。分为三。巳一举喻合法。又二。午一举喻

    阿难。譬如有人。取频伽瓶。塞其两孔。满中擎空。千里远行。用饷他国。

    虚空喻识。足知非破无体无性。但破其无去来耳。良以八识全收。八海七浪。而八非毕竟无体之法。其体即藏性也。厥旨深哉。频伽。译好声鸟也。瓶形象之。

    午二合法

    识阴当知亦复如是。

    孤山曰。瓶。喻妄业。空。喻妄识。业牵识走。如瓶擎空行。舍身受身。如饷他国。愚谓但约现身。尤益日用。身即喻瓶。空乃喻识。千里万里。但是身之往来。识常不动。以总摄藏识。识海周遍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