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品-二十四品】
    【須菩提。于意雲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須菩提,于意雲何。這個道理你懂了、明白了,開悟了,就是得大智慧了。假使有人(假設的)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假使有這麼一個人把三千大千世界一切金銀、瑪瑙、珍珠、珍寶七寶來拿它供養給大家、給別人,這個人的供養功德大不大,得福多否?他得的福報大不大、多不多。須菩提答覆如是,世尊,這個人以供養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得福甚多,這個人得的福德很大,供養多,得的福德大。

    福德什麼樣子?有現相嗎?沒有,不是實的,是虛的。若福德有實,真正的福德有實實在在有福德可得,如來就不說得福德多了。福德也無,你享受福德也無福德,福德也無,是因為這樣的如來說福德多。這段經文的意思,佛總顯一個問題,不要執著,福德也不要執著,福德是虛妄的,不是真實的。你得用三句,福德,即非福德,是名福德,沒有實實在在的福德,假名而已。因為金剛經是顯的無相無得,所以佛說的一切法皆無相皆無得。

    須菩提在前頭問佛,一切眾生發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佛告訴他無住。福德即非福德是不住福德,這是不住的意思,福德實際上沒有,假名。這是說的福德,身外的。身內的呢?說到身。

    【須菩提。于意雲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須菩提,于意雲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否。你怎麼樣認識佛的?怎麼看佛?是不是以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或者見印度現相那個老比丘以為是佛,你是不是這樣看法,是在色身上見佛,見佛現在這個化身。須菩提這時候已經開悟了,深入證得了。否也,世尊;須菩提說我不是這樣看的,世尊,不是以色身見如來。如果見如來的話,不應以具足色身見,色身是幻化的。須菩提自己又解說,何以故,為什麼我不以色身見如來呢?如來教授我們的,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這個色身不是的,不是具足的色身。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就這個意思。這樣的才真正具足色身,為啥呢?法身隨緣。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否。否也,世尊,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不應用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來見佛。為什麼我這樣說?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沒有個諸相具足,也沒有諸相,還說什麼具足不具足,這才是真實的諸相具足。

    假使很簡單的說,就是不執著,教我們什麼都不要執著,連佛身都不執著,那還執著一切眾生什麼?這個含義是不要用色相看人。咱們經常听世間說看人的本質,不要看人的現象,本質是什麼?我曾經問過一個人,要觀察一個人要看他本質,我問他,我說你對你的部屬、對你的眷屬,你怎麼樣認識他們?那個世間相的都是隨緣義,就是虛妄的、不實的。就讓我們一切無著,連佛的相好都不執著,三千大千供養的福德都不執著,那還有什麼可執著的?沒有可執著的;換句話說,全是虛妄的。虛妄的你還留戀什麼呢?還放不下什麼呢?

    這不是一句話,這含義非常深,現實的情況。現實什麼情況?每個人都要達到死亡的階段,每個人都要死,不管你七十、八十、九十、一百,你最後還是得死。在沒死之前的變化,任何人都是這樣子,從你生下來小孩子變成老了,最後消失了。消失了嗎?那個消失是現相,你沒消失。什麼沒消失呢?業還沒消失。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有所度眾生,你可不能這樣看。明明的佛說法有說四十九年,或者說五十年,這是事實。佛問須菩提,你對我有所說法嗎?你怎麼樣看?你千萬不要認為我在說法利益眾生。佛成道之後說法四十九年,一般說五十年,實際上說法四十九年。佛告訴須菩提,你不要認為我在這說法說了四十九年,如果你認為我有所說法,那是謗佛的,不是贊嘆。那佛說法沒有?說了,無說,說即無說。說法是現相,不是本質;是隨緣,不是佛性。這樣說就沒明了我說法的含義,不能解我所說,對我說的話沒有明白、沒有理解。怎麼樣才算理解呢?說法者無法可說。說什麼?沒有可說的,是名說法。

    前頭說一切相一切好,佛的色身具不可得、也不可見。有人疑惑了,色身是不可見,那佛你如何能說法?沒有色身,說法是色身說的法。因此佛才對須菩提說你不要認為如來有所說法,為什麼?若有言說,說佛有言說是謗毀佛的,不是贊嘆。在這個說法問題上佛反覆的說,讓你不要執著。要執著了佛有法可說,說法度人的,那就像什麼似的?一個人坐船過河了,把那船還背著。這個大家都懂,也不可能;但是拿它比喻說法,也不可能。佛說了就沒有說,度完了眾生,沒有眾生可度。佛的色相沒有,何來的說法?說法是佛的化身說。身體都沒有,又怎麼能說法?前頭把身體遣除了,顯什麼義?佛已經達到法性空。有佛的色相,又有佛的說法,那怎麼達到法空?那就不空了。在圓融教義里頭空三障、不空三障,那屬于隨緣里頭的不空三障的。什麼意思?一切無著,不要執著,佛也沒有色身,也沒有法可說,佛也沒來過人間,沒有能說法的佛,也沒有所說的法。

    須菩提問佛雲何降伏其心?佛就告訴須菩提這樣來降伏其心。二乘人不發大心,知見不正,都是邪道邪見;又執著佛有色身、有佛身、有法可說,佛稱為邪見。佛是遣滅一切生滅法,有相、有說法屬于生滅心,告訴我們一切皆是假安立的,假設安立的,不是真實的。為什麼?自性空,空中沒有一相、沒有一法,這是建立真空絕相義。在我們華嚴經里三義的真空絕相,一切言說都是無相無為,專講性空義,不講隨緣義,從這個理論上大家認識到的。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于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于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否?須菩提在這個問題上說︰照佛你這樣說,未來世的眾生听說金剛經了,還能起信心嗎?佛就答覆他,佛言,須菩提,哪有眾生?當來眾生,頗有眾生,哪來當來的頗有眾生?佛言沒有眾生,彼非眾生,那不是沒眾生界了嗎?隨緣吧!非不眾生,別把眾生當成真實的,真實的沒有眾生,隨緣又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前生,前一個眾生,眾生眾生者,你所說的假名的眾生不是眾生,眾生即非眾生,所以如來說非眾生。因為怕眾生落到斷滅空,那不什麼都沒有?非不眾生,隨緣而安立的。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又產生問號了,眾生是這樣子,那佛你證得的佛果不是也沒有?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那佛得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沒這麼回事?眾生可以這樣說,那佛你證得的無上正等正覺什麼也沒有,沒得到,無所得。須菩提還有執著眾生法界、佛法界都是真實的,十法界都是真實的,那就錯了。所以佛對須菩提說,佛言如是如是,你說的對,眾生即無所有,佛得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無所得,什麼都沒有證,無說無證。所以佛說如是如是,你說的對,佛沒有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無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佛所證,沒有能證的人,也沒有所證的法,就是這樣子,如是如是。

    以下重覆一下,須菩提,我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一點得的都沒有,什麼也沒有得,空的,真空絕相,這才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真正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沒有什麼法叫菩提,也沒有何法叫眾生,遣除,一切無著。

    【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非善法。是名善法。】

    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這總答覆須菩提了。是法是什麼法?無得無證,無得的法佛與眾生平等平等,沒有高下,沒有什麼聖人、凡夫,這才叫真正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是這個樣子的,沒有我、人、眾生,也沒有無壽者相,一切法不是相續的,可以把這壽者相解釋為相續義,壽者是相續不斷,沒有,一切法都如是,這樣來修一切善法,修一切善法不執著一切善法。所以社會上一般的做點好事到處宣揚是善人了,做的善事多了是大善人,全是假名。修一切善法,做好事還是存在的,則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雖然一切無著,作惡的得不到,得修善法。佛法落于斷滅,而這樣說修什麼?你還得修善法才能達到這個真空絕相。

    佛利益眾生時候說法非常難,難到什麼地方呢?你說有,眾生執著有;說無,眾生執著斷滅空,所以反反覆覆就是讓眾生無執著。發菩提心,說菩提法,上至諸佛,下至一切有情,哪管一個螞蟻、一個蚊蟲,就是從佛到一切昆蟲,他們都具足佛種性,他們都具足一切智智。佛是修成了,眾生是沒有修,眾生的法身叫素法身,沒有功德相,沒有作用,具足而已。所以說平等,上至諸佛,下至有情,平等,沒有高下。什麼呢?佛性,菩提性,菩提性沒有分佛和眾生,平等平等。但是你得把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四相離開,沒有四相執著就是佛,執著四相的就是眾生,不執著四相了就是佛。修一切善法則得菩提,這個得得即無得,善法即非善法,總目的是不要執著。假使說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沒有離,修一切善法,得不到佛的究竟解脫。但是你修一切善法使它無染還得無著,不要執著,就是你對一切所有境界相、所有一切相不為它動搖,不動搖就是不執著的意思,不為它動搖,不執著。所以世間法、出世間法不貪,不執著,沒有愛,也沒有舍。但是常行大悲,這就方便,大慈大悲大喜大舍,這是利生的方便善法;但是隨順眾生,不舍眾生,都得讓他歡喜、領受、幸福。

    以下就講善法,所言善法者,什麼是善法?如來說即非善法,含義是不立,一立了眾生就執著,去眾生執著的,說善惡不讓你執著善惡,就是這個含義。說人不要執著人,說畜生不要執著畜生,人也會變畜生,畜生也會變為人。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的一切須彌山,一個小世界一個須彌山,三千大千世界里頭拿這個須彌山形容,形容什麼?七寶,有像三千大千世界須彌山那麼多的七寶,有人持用布施,有人拿這麼多七寶布施。拿這個功德來比,比什麼?比喻般若波羅蜜經,就是比喻咱們現在金剛經。很少四句,就是四句話,它的功德,受持、讀誦、給人解說的功德,比前頭用三千大千世界七寶的供養功德還要大。這一分功德比供養七寶的百千萬億分功德,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這個功德大了。為什麼?三千大千世界七寶的供養像須彌山是有相的,有相就有量,有數量。無相的,般若波羅蜜經是智慧,這是無相法門,無相法門就沒有量、沒有相。

    須彌山經上講二百二十四萬里,周圍都是鐵圍山,鐵圍山高一百二十二萬里,所以稱為妙高峰,這是形容拿這個比喻,拿有相形容無相的功德,就是你做有相的功德做好多、好高、好大,都沒有無相的功德大。般若波羅蜜是智慧,沒有相,沒有形相,因此拿這個形容詞形容的,例如我們斷貪痴,你斷貪痴有形相嗎?沒有形相的。得到戒定慧,戒定慧有形相嗎?沒有形相。這叫無相法門,拿有相的比無相的不能為比。不管你有形相大還是小,總有個形相吧?無形相的永遠超過有相的,大里頭還有大、大里頭還有大,無窮無盡。

    須彌山稱妙高峰,我那麼樣想,幻想,這是我的想法。我說現在我們上月球,上天,看過須彌山沒有?為什麼沒發覺未發明須彌山?須彌山的南邊是南瞻部洲、北面北俱盧洲、西面西牛貨洲、東面東勝身洲,月球是繞須彌山轉的,日月兩球晝夜都不斷圍須彌山轉的,那日球對著更遠了。現在我們人類的發明,有些人以這個問題來問,跟現在社會上所發現的須彌山、無量星球、銀河系,這個科學家都發明了,日球對人類距離很遠很遠的,都說探月球,沒人探日球,找那近的,這是最近的。佛經上所說的,跟現在世間相所印證的,有時候現在人類的智慧還沒達到,還不能夠把它表白,神話小說破滅了,什麼月球里頭吳剛,毛主席詩詞吳剛捧出桂花酒,哪有個吳剛?人家傳說月球里頭有一棵樹,還有一個兔子,還一個嫦娥,有嗎?神話。

    佛跟我們講這都是執著,眾生幻想,眾生業力成就的,現在我們一切無著,告訴我們什麼?空的、假的,沒有一樣是真實的。我們有時候想想我們自己,觀想時候,修行時候,我們還用我們最根本的貪痴,我們說三毒,貪痴每樣具足一千,三千大千世界各具一千,也拿須彌山形容,形容我們的貪痴,七寶可以,如須彌山叫做七寶布施供養功德。我們假使要斷我們的貪痴也像這樣這麼多,斷貪痴得戒定慧,那個功德、那個福德有量嗎?無量的。有邊際嗎?沒有邊際的。所以你一念斷貪,這七寶對你什麼用處都沒有,你能做什麼呢?

    我在美國跟一個科學家辯論,他問我,他說︰這個人類都是為財產墮落。我說︰不一定吧?他說︰老和尚,你說以什麼墮落?我說︰假使不吃飯行不行?肚子餓了他會造業的了,他想吃飽,他什麼業都可以造,糧食是第一,比七寶貴重得多。大家想想,如果沒有飲食了、沒有糧食了,七寶有什麼用?我跟你講個故事,河南發大水災,黃河發災,逃難的人一個人帶著金銀珠寶,一個人帶著一口袋的饅頭,倆人躲在一棵樹上,帶饅頭的人餓了,從口袋拿一個饅頭吃;拿七寶的人看到他口袋里的饅頭,沒辦法,說我拿我的金子,一塊黃金換你一個饅頭;那人想著發財了就跟他換了。他餓了就跟他換。換換的,水不退,他把饅頭都換成金子了,等到他肚子餓了,想跟上頭的人換回來,那人不跟他換了,吃的沒什麼了,饅頭也吃的沒什麼了。拿一口袋饅頭的餓死了,拿一口袋金子的人換了饅頭吃了,那個沒餓死,底下那個人餓死了。那他下來了,他又把他那口袋珠寶又背起走了,拿饅頭的人餓死了。

    我听這故事我想到愚痴,人的愚痴,七寶有用?饅頭有用?在那個時候七寶沒用處了。世界上沒有七寶可以,要沒有糧食了人還能生存嗎?這是智慧的判斷。所以佛告訴我們,凡是有相的、有形色的一定要消失,虛空不會消失的,隨便你怎麼變,虛空不會變的。虛空就形容比喻我們的佛性,不管你起貪痴,你修戒定慧,還是這個佛性。今天就講到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