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記(1)
    夢參老和尚主講︰《大集大乘地藏十輪經》講記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序品〉之漫談

    在還沒有開講《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之前,我先跟大家漫談一下。

    我們學一部經,要如何學好、學會?學了經就要去做,要跟我們自己的身心結合。也要懂得因緣法,因緣具足了,一切事物就成了;因緣不具足,這件事就成不了。我跟諸位道友分別了半年,在這半年當中,我去了很多的地方,例如台北、大陸、美國,這就是“因緣”。“因緣”的涵義,就是我們做任何的事情,一定是有前因的,就看緣是否具足?緣不具足,這件事就成不了!不論任何事物,都不會成就。但是,所有的一切因緣又都是假的,所以說因緣法沒有實體。我們也會講“緣起性空”,這部經對這個問題,講得很多。

    我們在學習《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前,需要大家發心,發什麼心呢?發一個懺悔心!我听到很多人說︰“我雖然對于別的事不了解,可是對自己,我還不了解嗎?”我說︰“我雖然出家六十多年了,也還是不了解自己!”大家听了可能覺得很奇怪。不但我不了解我自己,恐怕你們諸位,除了聖人和菩薩之外,不了解自己的人太多了!大部份的人都不了解自己,你知道自己過去做的是什麼嗎?不了解過去的因,現在所受的果,也就不認識。為什麼我會受到這樣子的痛苦?為什麼這個災難會降到我的身上?每一位道友,可能都有這種經驗︰遭到冤枉!受了委屈!“這件事根本不干我的事,別人說來說去,最後就落在我的頭上。”你認為很冤枉,這是因為你不知道過去的因,不了解自己。

    也有人跟我互相漫談說︰“這個世界上不公平的事太多了!”我說︰“那是你的看法!”他問︰“師父!你怎麼看?”我說︰“沒有半點不公平的!非常的公平,特別的公平!”我說這句話,大家可能心里不太能接受!你所受的一切,都是自己作的。你自己作的,自己受!怎麼不公平?因為我們沒有智能,對很多的事物看不清楚,才認為這件事很不公平。你過去冤枉別人的時候,自己曉得不曉得?我說︰“現在你被人害了,你曉不曉得你過去也害過人?”

    我們就說大一點的問題好了!日本人侵略中國,殺了很多的中國人,現在的日本人生活還是很好,經濟很發達,中國人卻受這麼多的苦。他問我怎麼看?我說︰“這件事很公平。”他問︰“這怎麼會公平呢?”我說︰“被殺死的那些人,都已經四、五十年了,這些人現在已經投生到日本,到那兒去享福了!而那些殺人的日本人,他卻生到中國來了。大家換位置看一看,受一受。”

    如果是從無量劫的因果觀點來看,非常公平。我說這些話,就是希望諸位道友,學《十輪經》的時候,要用這樣的懺悔心來學。

    這部經有一品,叫〈懺悔品〉,就是要我們懺悔過去的罪業,把罪業懺悔清淨,有了智能,你就會知道了。大家事先要有思想上的準備,你不知道過去做過什麼事,《十輪經》就告訴我們,你過去做些什麼事,現在要受什麼苦難,為什麼你會生在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你不生,極樂世界你不生,兜率天你不生,東方藥師琉璃光如來世界你也不生,卻生到這個時候的娑婆世界。為什麼?因為你作了這個業!既然有這個業,自己受,這是很公平的,沒什麼不公平。因此《十輪經》就像是跟我們畫像,讓我們知道自己的一些罪惡、一些錯誤,內心就不會不平了!

    這一次我們學習《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的時候,我自己都沒有什麼信心,因為找不到古人的講述,找不到參考資料。那就可能會說很多錯話!我們以前所講的經,古人都講過好多遍了,有參考資料可以參考,說錯了,還可以推諉一點;那些大德都是這樣講的,跟我沒有太大的關系!但是這部經別人沒有講過,就推諉不了。

    我先從千佛開始講,讓大家認識我們現在,是一個怎樣的時代。在這個千佛的當中,現在是釋迦牟尼佛的末法時代。我們處的這個時代很苦,而我們受苦的因,是過去的業很重,造的業很多。釋迦牟尼佛的時代,人類壽命特別短,只有一百歲。我們看一看七佛的時代當中,以我們這個時代最好。只有釋迦牟尼佛才有這麼大的願力,他在這個時候來。如果釋迦牟尼佛不在這個時候出世,我們就連這個道理也不知道。因此,一旦我們認清這個時候所受的痛苦,那麼,心里就會平靜了!等到你學的時候,也就會知道要怎麼去學。

    另外,這部經的份量很重,我們學習的時間會長一點。不像《金剛經》或者《彌陀經》、《心經》,可以很快就學完。這部經不行!不過,它的品並不多,總共只有八品十卷。大家可以打開第一卷看一看,〈無依行品〉、〈有依行品〉就佔了五卷;再加上前面的〈序品〉及後面的〈獲益囑累品〉,除了〈十輪品〉,中間幾品卷並不多。〈十輪品〉是講︰用佛的十輪來對治凡夫業障的十輪。其次是〈懺悔品〉、〈善惡業道品〉及〈福田相品〉,雖然品卷不多,里面的道理還是很復雜。

    在〈序品〉中,是佛贊嘆地藏菩薩的功德、地藏菩薩禮佛及贊嘆佛的功德,所以在〈序品〉中沒有什麼大意可講的。但是〈十輪品〉的大意就不同了!用佛的十輪來對治我們現在的十輪。

    我們學習這部經,要有方法。一定要跟你的日常生活結合在一起!這部經就是告訴我們,要怎樣來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別再去造業,別再去作錯事!因為作了之後,等到要受的時候,你會受不了,會很痛苦的。若是能結合日常生活來學習,我們經常講“佛的十智”或是“佛的十力”,你要對照、學習佛的業,用佛的那個“業”,把我們的業轉化成佛的業。這就是說︰你的一言一行,口里說話的時候,身體有所作為、有所動作、心里所想的時候,就加以對照。你要在這些具體的日常生活當中,在事上來學習。學完之後,對照自己,漸漸的改正,就愈學愈深入,不會生厭煩的,也能夠很快的進入!

    如果不是這樣學,你是進不了的。就以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的語言來說,這部經是由玄奘大師所翻譯的,跟《地藏經》,或《佔察善惡業報經》,在文字上的翻譯有些不同。因為有些大德,是用“意譯”翻譯的,是根據我們的生活、人情、語言及一切習慣來表達。玄奘大師有感于這種表達有失真實性,恐怕與印度佛陀所說的原義有所出入,所以他是依文,也依義來翻譯。多數的文字是印度原來的文字,看起來比較生疏。平常經文中見到的名相,例如︰“佛、世尊”,在這部經中,它稱為“薄伽梵”。

    就像我最初到西藏去學法的時候,不只是經典上的文句,很難學習,就連說話也很別扭,很長的時間都改不過來。好像我們說要請你吃飯,或請你喝茶,他不是說︰“請吃飯”或“請喝茶”,而是說︰“茶吃請”,或是“飯吃請”。你听了很別扭,說起來也很別扭。在這部經文中,有很多地方是這樣子的。懂得它的用詞,當我們說的時候,就會把它顛倒過來,把它的涵義轉換過來。看這部經的時候,也應當這樣看。

    經文中有些“比方”。所謂的“比方”就是在法義上,怕你不懂,所以拿別個意思來比喻,那樣你就懂了!但是一經過“比方”,雖然懂了,義理卻相距八萬四千里!例如說“空”,佛教經常拿“空”來比喻我們的“法性”,比喻“自體”、比喻“實相”。我們把它完全理解錯了,就說︰“空了,什麼也沒有了”!因此落了“斷見”。

    佛教的“空”,不是這樣的空!它不離開“物質”,它就是“顯”物質才說空!這個“空”就是在“具體的物質上頭去空”。就像說你這個“人”是具體的,還在啊!“是空的”。佛法是這樣的涵義!不是說“空了”,就沒有了。這里僅僅是舉個例子而已,在經文里面,像這一類的例子很多。

    又例如說,《十輪經》的〈序品〉講到地藏菩薩,因為這部經主要是以地藏菩薩為說法主的。但是經中的地藏菩薩是隨喜而來,有菩薩僧、羅漢僧及凡夫僧,大家聚會來說《月藏經》;當這部經快說完的時候,地藏菩薩才隨喜而來,並不是為了要請經說法而來。而佛就藉此因緣,說地藏菩薩的功德,而地藏菩薩也贊嘆佛的功德,這部經的因緣就是這樣引起的。在講這部經之前,是講《大乘大集月藏經》。《月藏經》剛一圓滿,地藏菩薩就來了,他來的境界相,大家在經文中一看就知道了。

    洪居士所收集的資料當中,收集了地藏菩薩有關的經典,像︰《地藏菩薩本願經》、《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佔察善惡業報經》、《地藏十王經》、《地藏菩薩陀羅尼經》、《地藏菩薩儀軌》,地藏菩薩的《三國靈異記》、地藏菩薩的懺本、佔察的懺法,這些都是屬于地藏菩薩的法門。你只要通達了一個,其它都會有所聯系。《地藏經》跟《十輪經》是相通的,但是不同之處,就在“轉眾生的業”的方法上,有所不同。《十輪經》是修止觀的,《地藏經》是只要造像、拜懺,能夠念地藏聖號,就算修行了。《佔察善惡業報經》,有關修行的部份我們還沒有講,也就是在《佔察經》的下半部。

    《十輪經》最初是教你怎樣修行證入“禪定”,不入禪定,是成不了道。它一開始就教你一個從淺入深的方法,你听起來好像很簡單,但是用起來就不是那麼容易!也就是“數、隨、止、觀、轉、淨”這六個字,你若是會起修了,就很不容易。

    我們大約知道地藏菩薩給我們的教授方法,都有些什麼方法,這些資料都包括了。不過,當中有一項︰“衣奚絞塹夭仄腥木煌痢!蔽葉哉庵炙搗 煌耆 魅縭竅搿R蛭 筆狽鶩釉衣奚剿搗   低曄保 夭仄腥幽戲嚼戳耍 餼退得髁衣奚講皇撬木煌粒 綣撬木煌粒 趾偽卮幽戲嚼茨兀慷搖墩疾煬 芳啊兜夭鼐 範賈賦齙夭仄腥譴幽戲嚼矗 幽囊桓瞿戲僥兀空飧鍪焙蚴竊衣奚降哪戲劍︿歉鍪焙潁 氫嶗斕哪戲劍 胺轎薅 健保br />
    我的想法是︰哪里有地獄,哪里是無佛時代,哪個地方最苦,哪里就一定有地藏菩薩在度眾生!這是他的願!不論他到那個地方,那兒就是他的淨土。我們看淨土,以為必須像極樂世界、不動世界、琉璃世界、香積世界,才是淨土。但地藏菩薩的淨土,是哪兒有地獄,哪兒就是淨土,哪兒就是他化度眾生的淨土。

    我們是不是應當這樣理解呢?這里是漫談!各人有各人的修行方法,有時候修行是依著〈佔察懺法〉拜的佔察懺,這只是修行的初步,並不是我們拜了懺,就是修行。當然也算修行,因為你得要先消業障;業障消了,才會有智能,有了智能才會修行。

    現在我們還不會修行,觀察我們的出入息,觀一觀就散亂了,怎麼能入“定”?但是經過拜懺,業障消失了,業障一消,智能生起,修行就容易進入。所以任何修行的最初法門,都以懺悔為第一,要先消業障。學密宗也如是!你得先磕十萬個大頭,那種磕頭不像我們這樣的頂禮,而是大禮拜,你得先消業障,這是修行的前方便。如果一生就這樣拜下去,是不是能成就?一定能成就。因為你的智能在增長!在拜的時候,你就起了觀想︰“能拜、所拜、能禮、所禮,性空寂!”經常這樣觀想,久了,就可以證入,那時候去修“定”,很快就進入了!

    但是,每部經、每部論、每位菩薩,修行的方式都不同!也有道友這樣問我說︰“地藏菩薩來到這個會上,為什麼有很多人不認識他,還需要找人介紹?”我說︰“不但地藏菩薩是這樣,就連釋迦牟尼佛,還有好多佛國土的人,都不知道他。”宏覺法師開玩笑說︰“不用說其它的佛國土,就連我們這個國土,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他就只會念阿彌陀佛,卻不知道他的老師是釋迦牟尼佛。”這個沒有什麼不同點,只能說︰“沒有緣”。也有些法師不知道地藏菩薩,我也听說過。“我沒有听過地藏菩薩,沒學過什麼地藏菩薩法門,也不知道地藏菩薩。”同樣的,現在也有很多人不知道文殊師利菩薩。這是為什麼呢?這就是我剛才跟大家所說的“緣”,過去多生累劫沒有跟菩薩結緣,自然就不了解他的方法。

    很多人有判教的習慣,凡是地藏菩薩的經,不論是《地藏經》也好,《十輪經》也好,說的都是地獄、人間的事,好像不是大乘。一說到大乘,就得好大好大,認為要像“唯心法門”,那才是大乘。或像密宗的“大手印”,一下子就成佛,以為那才是大乘。他們以為《地藏經》、《十輪經》,乃至《佔察善惡業報經》,是小乘。至于《大乘大集十輪經》特別標指是大乘,有些只寫《大集十輪經》,沒有大乘。而玄奘法師所譯的版本就標示著“大乘”。

    這部經有兩次的翻譯,一次在隋朝,誰翻譯的也不知道,因為這部經翻的有欠缺,第二次的翻譯,是玄奘大師所翻譯的。大家看他的注釋,時間、地點、條件都有。玄奘法師翻譯這部經是在唐朝永徽年間,是玄奘法師從印度返回中國十六年之後,才翻譯這部經。

    經里除了贊嘆地藏菩薩的功德之外,地藏菩薩也向佛贊嘆了一番。佛跟地藏菩薩互相酬唱的目的,主要是破我們的“十惡”。《佔察善惡業報經》的〈佔察輪〉上,也是注重這“十惡”。《地藏經》所講的,你之所以要下地獄,也是這“十惡”。

    甚麼是“十惡”呢?就是在我們“身”上所發生的“殺、盜、淫”,“口”里所說的“妄言、綺語、兩舌、惡口”,“心”里所想的“貪、嗔、痴”這十個業。身上所作的業,口里所發出的業,心里所起的業,就是十業,這十惡業不做,盡做好事,那就是十善。說好話,不惡口,盡量促使人和好,不破壞別人,就不犯兩舌。口里說話從來不帶污穢的語言,這叫“不惡口”。總是贊嘆,除了贊嘆別人的功德之外,盡量說些好听的,說些使人歡喜的語言,這就是對治“惡口”了。沒有道理的話不說,不要一天到晚都說一些打發時間的“閑談”,再不就是“人我是非”,這類的話不說,就是“不綺語”。那些沒有意義的話不說,騙人、欺詐、妄語就更不說了,這樣口業就清淨了。加個“不”字就是善業,沒有“不”字就是惡業,也叫“惡輪”。心里起貪念,起嗔念,起了邪見,愚痴就是邪見,邪見就是不明白,胡涂,無明業因,就是“貪、嗔、痴”所引起。如果我們心里“不貪、不嗔、不痴”,就是善業。身上“不殺、不盜、不淫”,就是善業。“不淫”是指除了夫婦關系之外,但從究竟來說,是一切不淫,這就是善業。

    形容這十善業,就是“善輪”。若是造罪了,就成為“惡輪”。“輪”有什麼作用呢?大家都知道,輪是不停的發動運轉。輪是轉變的意思,輪轉不停的。為什麼我們在六道輪回,會永遠不停息?永遠流轉?就是因為“業”,“業”使你不能停止;若你做“善業”,善也使你不能停止。但是“十輪”有究竟,也有初步。將善業達到佛的“十輪”,就是“十智”。將眾生的惡,轉到“五逆十惡”,就是最惡的“十惡輪”,“無依行品”、“有依行品”,講的也是這個“十惡輪”。

    先講以佛的“十輪”來對治眾生的“十惡輪”。因為這部經的名字叫做“十輪”,為什麼要加一個“地藏十輪”呢?這部經最後被囑記來流轉、護持這部經的菩薩是虛空藏菩藏。《地藏經》的〈囑累人天品〉,也是虛空藏菩薩。大家知道“虛空藏菩薩”是什麼涵義?“虛空藏菩薩”在《華嚴經》上,是指容納一切、含攝一切;虛空藏的“藏”是寶藏的意思。“虛空”不是這個虛空,而是形容他證得了“性空”,證得了“真心”,證得了《佔察經》的十相。“空”,不空,“虛空”含藏一切法而不空。這部經囑記他去宣傳,囑記他去弘揚。

    這十輪沒有停止的時候,不論是善輪或者是惡輪,甚麼時候才會停息呢?等自己的心都靜下來了,佛佛都證到十輪停息的境界,證得這個“性體”了,是要讓我們達到這個目的,因此稱為“大乘”。

    “大”者,是指我們的心。《大方廣佛華嚴經》也是這個“大”字,《大乘妙法蓮華經》也是這個“大”字。“大”字是標明我們的心體、總體。一切的法門,大總相法門體,就是大。“乘”是運載,若依這十善業,就能把你運載到達究竟的“寂滅”,能“寂滅”就是佛果。“空”的涵義,在梵文里,或者叫“寂滅”,或者叫“寂靜”,都是形容“空”的。然而它不說“空”,中文沒有這個字,我們翻譯不出來,就用“空”這個字來代替;但是一用“空”,我們又誤以為跟空一樣,一說到“空”,好多人就落了“斷滅見”,以為“空”就是沒有了!“空”不是沒有了,“空”是說“緣起的諸法”,它的本體是“性空”的,這一個“空”是包括一切“緣起法”的,怎麼樣來顯這一個“空”呢?用“緣起”來顯這一個“空”,如何來證得這一個“空”呢?“緣起還滅”就證得這一個“空”。

    “大集”有兩種解釋︰一是在這個法會當中,集合了很多的眾生,多到什麼程度呢?無數!你一看經文就知道了,有多少的聲聞僧?過數量的。用數量來計算而不可能計算的,叫過數量。有多少菩薩僧呢?過數量!凡是說地藏法門的,除了《佔察善惡業報經》之外,處所有兩個︰一個是在忉利天,一個是在七金山之內,這個衣奚絞竊謨綰蛻 韁屑洌 皇且話閎絲梢緣降昧說摹D敲創λ褪饈グ耍 諛搶錛 幔 湃菽傻孟隆br />
    凡是佛經所說的數字,不要用我們人間的數字去計算,用一、二、三、四、五、六來計算。好多億、好多萬、好多兆?我們是無法計算的,因此佛一比喻,就用恆河沙來比喻。恆河的沙,七、八千里的恆河,那沙的數字有好多?那不是人的智力所能數出來的。因此在數字上,你應當這樣子來理解。

    另一種解釋是說,你能听聞到“十業”,就能把你運載,發明你的心地,成就你的“性體”,成就你的“毗盧遮那”,就能夠到達“大”。所以,在此次法會所集的這些會眾,都是有緣眾。我們現在能夠共同來學習這部經,說不定我們就是在那個時候沒有成就的眾生,輪轉到這兒來的,我們才會有緣,沒有這個緣,是遇不到的。

    對于這個問題,我也想過很多次。隨時都在想︰“說無緣,又似有緣,說有緣,好像多年來,從來沒有發心要說《十輪經》。”我沒有發過這個心,我老老實實說︰“這部經,除了這一回,說是要跟大家學習,我才看一看。”以前,我從來沒看過。我們雖然聊了《地藏三經》,可是《十輪經》,我並沒有從頭到尾地看,宏覺法師倒比我先看,他先研究了,看了一遍,他拿著一個紅皮的經本,不只是看一遍,還加批注。

    以前我沒有這個願心要講這部經,現在因為幾位道友提議說︰“大家共同來學習這部經。”“我一點信心都沒有,要學這部經,有人听嗎?”他們說︰“怎麼沒有人听呢?因為很少人知道有這部經。”也許是因緣成熟了!現在來的人還不少;還是有人听,並不是沒有人听!那麼,我們學的時候,大家有問題,可以提出來,我們要用長時間去學。既然發心學,就要學好。怎麼樣才算是學好呢?我們要“用”!無論做什麼學問,都要“用”。學寫字,因為你要“用”,學英語你也要“用”,用英語說話,就是我們要“用”。那麼學這個地藏菩薩教我們的方法做什麼“用”呢?成佛!

    心若發大一點,當然不會墮地獄!凡是學《十輪經》的,再也不會墮三涂了,不墮地獄,不墮惡鬼,不墮畜生!我們算是成就了嗎?沒有!一定要成佛。可能生天也好了,享受一些幸福也好,但是到了那個時候,我們不會滿足的。

    好比以前在中國大陸,那種生活習慣跟美國沒辦法比較,也跟加拿大溫哥華沒辦法比較,我們經常說,我們所生活的地方是天堂。但是到了這里,到了天堂,感覺幸福嗎?不會吧!因為要求又提高了!結果這也不是,那也不是,怎麼都不對勁。我們生天了,該滿足了?生天你也不會滿足,雖然盡是快樂境界,有了快樂境界時,你又有了其它的要求,要求不死!怎麼辦得到!要是說樂暈了,頭腦也發漲;受苦,頭腦也會發漲啊!在天上享福,享快樂了,頭腦也會發漲!什麼事也不做,把那點福享完了,又怎麼辦呢?因此我們一定要依照《十輪經》去學。

    我們是發願成佛的,這個方法告訴我們如何一步一步地成佛,我們照這個去運用就成了。大家最初學習《十輪經》的時候,你感覺到有哪些問題?可以提出來討論,我們作為半研究半學習的性質,不要光听,只用耳根是不夠的,要用你的意根,要用你的智能,六根互用,才能學得進去。

    學習的時候,會有些障礙的。什麼障礙呢?你的家庭有事或者這個因緣,那個因緣,很難說的。你先發一個願,希望地藏菩薩加持,讓我能把它學完;能從頭到尾不缺一課,就這麼一個善根,也很不容易。所以你一定要發第一個願。其次發第二個願︰結束我現前的痛苦。要減少障礙不是那麼容易,生病就來不了,或者你現在正準備要去听課,剛一出門,你家里來了客人,你拒絕他,說是要出門去听課,又不近人情,要是跟他去,今天晚上就缺了這個課,這個問題看起來是小事,總的來說,這個事情並不小。

    障礙要是發生到我的身上,我也是講不了,也會斷了。所以現在每逢要講經,跟大家學哪一部經的時候,我自己會發願念些經,還要念地藏聖號,得求加持,不求加持,中間斷了,一斷一切斷。

    自從講經以來,我到現在最遺憾的、沒有講圓滿的,就是在南普陀寺的《華嚴經》,我講到〈離世間品〉,就離開了。再想回去圓滿這部經是永遠圓滿不了,你就是回去講,那時候听經的人,與現在听的人,不一樣了,早走了,我再怎麼講,也補不上這課。怎麼辦?就只有懺悔,其它的經都是從頭講到完的。

    《十輪經》,我就希望圓滿講完,不然將來到臨終的時候被拉住,那就很苦惱。所以說,我們大家共同發願要把它學得很好。

    大家一定要學到懂的層次,莫學半瓶的醋,怎麼樣才算是懂?能用!用的時候,沒有障礙,你修觀想的時候,沒有什麼障礙。這部經不像《地藏經》是用來讀誦的。《地藏經》贊成你讀誦,好像我們讀《心經》、《金剛經》這些經就告訴你讀誦,《十輪經》是叫你做的,你能做好多,那是不一定的。現在我們就開始講經文。

    《大成大集地藏十輪經》〈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衣薜  劍 金材嵯傷雷〈Γ 氪篤芻眾俱,謂過數量大聲聞僧。復有菩薩摩訶薩眾,謂過數量大菩薩僧。說月藏已。”

    這是一段經文。在因緣和合、契理契機的時候,佛說法,說什麼法?《月藏經》。我們沒有學《大藏經》里的《月藏經》,所以我們不提它。就在這麼一個契理契機的時候,世尊在衣薜  秸飧齟λ 飧齙胤絞且恍┬藜啪恍械牡胤健!澳材帷本頭 凹啪弧薄P藜啪壞南扇嗽謖飫錚 撬樂剮銆鵙鵅q 褪塹氐恪U飧鍪焙蠐瀉芏嗍芰吮惹鸞淶謀惹鶘  卸嗌 抗浚 檬坎荒芩慵疲 遣皇喬 蛞謖祝 日飧鍪只苟啵 恢 摹br />
    還有些菩薩摩訶薩,菩薩是覺有情,那些發大心的眾生,都是大菩薩,得到成就的,這些也是過數量的。

    這部經的當機眾是月藏菩薩。講這部經的時候,是我親自听聞到的,“如是”是指這一法門,佛所說的這些法,是我親自听到的。這叫“六成證信序”,有六種證明來成就這個法門,並不是虛假的。“如是”,就是指這個法。“我”,是指阿難自己。在大乘來說就是阿難陀結集的,他說︰“我親自听到的,不是假的。”什麼時候听到?

    “一時”,凡是佛說法的時間,就是契理契機的時候,因為佛有時在天上說,有時候在人間說,有時候在這個地點說,有時候在那個地點說,地點、時間條件都不一樣,我們可以舉例說明。現在我們這里是八點半,台灣的時間就不同,大陸也不同,紐約就早了三個鐘頭,也是不同的時間。“時無定體”無法定,何況是佛所說的法,遍及各個世界,人間天上到處都有,以什麼時間為準?所以就訂了“一時”,就是因緣和合契理契機的時候,這就是“時成就”。

    “聞成就”,誰說的呢?薄伽梵,就是世尊,也就是佛說的,這叫“主成就”。在什麼地方說的?在衣薜  劍衣薜  秸飧齙氐悖 褪竊諂囈鶘嚼鑀返囊蛔劍 朊稚膠芙  菩朊稚降氖且恢亟鶘健 恢叵闥 !7鵓 縴檔慕鶘劍 褪翹 鶚舳眩 灰歡ㄊ腔平穡 運到鶘健︰J竅闥 # 俏 譜判朊稚降摹R 怯夢頤侵泄撓鋂苑 矗 新蘗諫健R蛭 飧齙胤矯揮腥搜蹋 猩褳 摹 蘧恍械南扇耍 拍艿僥歉齙胤餃д銈捸@褪悄切├材嵯扇慫撬樂溝淖〈Γ 撬〉牡胤健br />
    佛是在那個地方說《月藏經》。與會的大眾有哪些呢?就是聲聞、菩薩,這里並沒有舉凡夫僧,凡夫僧可能到不了。沒有神通,那個地方是去不了的。那麼,僅舉聲聞、菩薩二眾說的法,我們可以從“大集”二字上有所理解。既然是大集,來的聲聞眾、菩薩眾就非常的多,聲聞向菩薩學習,這是我們觀念想到的,也就是使這些聲聞投入大乘,都成為大菩薩,因此經名是“大乘大集”。

    就在這部經圓滿,法會還沒有散去的時候,地藏菩薩隨喜來了,地藏菩薩知道他跟釋迦牟尼佛要弘揚《十輪經》法門的因緣成熟了,所以這個時候他來了。前面這一段經文就是敘說是佛在地藏菩薩將來之前的聚會情況。

    “爾時南方大香雲來,雨大香雨,大花雲來,雨大花雨,大妙殊麗寶飾雲來,雨大殊麗妙寶飾雨,大妙鮮潔衣服雲來,雨大鮮潔妙衣服雨。是諸雲雨充遍其山諸牟尼仙所依住處,從諸香花寶飾衣服,演出種種百千微妙大法音聲,謂歸敬三寶聲,受持學處聲,忍辱柔和聲。”

    以下是地藏菩薩來了。地藏菩薩來了,先是有一種氣勢,每逢我們看《地藏經》、《佔察善惡業報經》都如是。

    就在這個時候,從南方來了,起的是香雲,彩雲,在空中的雲彩,含著有香氣。坐飛機的時候,我起過幻想,往那兒看在兩萬公尺的高空上,飛過底下的那片起伏的雲層。至于上面的雲層,我想那是沒有辦法開窗戶,如果可以開窗戶的話,那個空氣或者雲層一定會有不同的感受。

    那個時候來了香雲彩。還有雨,“雨”,大家別認為都是下雨,因為一提到雨,一定以為是下雨,這里頭你看看,一下子下珠寶,下的珠寶就像下雨那麼多,一下子又下衣服,那不是雨。你問我︰“這是不是事實?”我就跟你說︰“這是意境”。而且到了最後,每一個人的雙手都出現如意寶珠。如意寶珠出了無量的七寶,而地藏菩薩現在加持我們,也要我們的雙手也都出七寶,如此一來大家就高興了,這個世界不會打仗。打仗不就是為了錢?拿去吧!有的是珠寶。

    來的雲是香雲,所下的雨都是香雨。“雨”就當“下”字講,下的就是香。來了大花雲,花雲降的就是花,不都是下水。如果是下水,漫天都是水,那就是水災。這個雨,得作這個意思講。還有一種妙殊麗寶飾雲。大家或者到過很莊嚴的寺廟,幢寶蓋很具足的,台灣也有,下的就是這些寶幢飾物。寶幢飾品,在空中就下這些東西,大妙鮮潔的衣服。

    以上來的,所下的,這些香殊妙寶飾淨潔香花,鮮妙美麗的衣服,把羅鄰山都下滿了。滿地都是香花,寶衣妙花。最奇怪的,還有些音聲。香衣有香衣的音聲,香有香的音聲,裝飾品有些裝飾品的音聲,那些花有花的音聲,這跟《彌陀經》所說的一樣,一切的音聲都是法音。所以,他最後總說一句,從這些香花寶飾衣服演出來百千微妙的法音在說法。我們可以想象,要你布施,要你忍辱,要你做善業,不殺、不盜、不貪、不嗔、不痴。法音就是說這些法。

    還有你要“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還有歸依三寶的音聲,還有受持戒律學處。這個學處專指戒律說的。戒是我們應當學的,凡是佛弟子,一開始一定要學戒。“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也是戒。你就先學“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下了這些衣服寶物乃至寶飾品的時候,里面有音聲,音聲就是歸依三寶、歸依佛法僧;乃至六度萬行、斷惡行善。所有的音聲是這些音聲。

    底下就專舉從上頭所降落的聲音。所下來的這些事物當中,衣里頭含著音聲,花里頭含音聲,香雲里頭含著所降的香氣的音聲。

    “精進勇猛聲,降伏四魔聲,趣入智能聲,廣大名稱遍滿三界聲,勤修殊勝念定總持聲,空無相無願聲。”

    這是空無相無願聲三解脫門。

    “厭離貪欲聲,色如聚沫聲,受如浮泡聲,想如陽焰聲,行如芭蕉聲,識如幻事聲,無常聲,苦聲,無我聲,空聲,慚愧聲,遠離聲,護念聲,慈悲喜舍聲,證得諸法聲,生天涅聲,趣向三乘聲,轉大*輪聲,雨大法雨聲,成熟有情聲,度三惡趣聲,修治圓滿六到彼岸聲,善巧方便聲,趣入十地聲,游戲神通聲,游戲清淨無上大乘聲,不退轉地聲,無生法忍聲,灌頂受位聲,趣入一切諸佛大海聲。”

    這部經的涵義就是這些說諸法的聲音,如果是有大智能者,像菩薩摩訶薩,他一聞到這些聲音,就成道了,後面不說都可以了,就像中國禪師的一句話,一點就通了,什麼都不需要多說了。

    但是這個聲音,這個說諸法聲,你說是釋迦牟尼佛說的,可以,這是假佛的威神力,要是說地藏菩薩人未到他已經先說法了,也可以。要是再往前,說是佛在前會月藏菩薩的法會說的,過數量的大聲聞僧,過數量的菩薩僧所听聞的諸法,就是這些法。

    現在我們听到什麼呢?就是這些聲音,我們有沒有听到?這也要一個一個去解釋,這部經會解釋很長的。〈序品〉是“序分”,並不是正文。從〈序品〉第一品第一卷,到最後的〈獲益囑累品〉,中間才是“正宗分”。

    “正宗分”就是說明這部經的目的。你想得到什麼,就在那里修行。如果開始這麼一演唱,就開悟了,你可以走了,再講下去,你都可以不用听了,因為已經知道這部經要說什麼了;後面所要說的,就是前面這些大意,為什麼呢?古來大德他一听,明白你的玄義,就不听了;你所要說的法,他已經明白了,已經證入了。所以,他才能離開這個法會,只听你的玄義。

    現在我們沒有那種智能,沒有這種力量,可以運用玄義使人開悟、成道。佛在世的時候,他也對三根說法,上上根的人已經得到,領悟了,人家走了,去修道成就了。中下根的人還在這里等著,佛還得再說,等到最後,陸陸續續走了。最後對他還是沒有辦法度的眾生,就說等到彌勒菩薩降世,再替佛度他們。或者,最後佛就付托虛空藏菩薩,你流傳這部經來度眾生,就是這個涵義。

    在〈序品〉當中,就可以體會到地藏菩薩的威力了,從這里可以有個入處。我們對地藏菩薩產生了一種特殊極大的信心,極大的信仰,同時我們要發願,願像地藏菩薩擁有這樣神通,不論到那兒去,就先聲奪人,你的財富、車子、侍役早就到那兒,給你安排好。一看來了,就造成聲勢。菩薩也如是,不過,這個聲勢跟我們的聲勢不同,他能夠使很多人得到利益。

    “爾時一切諸來大眾,咸見如是種種雲雨,亦聞如是諸法音聲,隨意所樂,各見其身種種香花寶飾衣服之所莊嚴,又各自見兩手掌中持如意珠,從是一一如意珠中雨種種寶,復從一一如意中放諸光明,因光明故,一一有情皆見十方伽沙等諸佛世界。又因光明,見諸佛土一一世尊,無量眾會恭敬圍繞,復因光明,見諸佛土一切有情,若有病者,因此光明之所照觸,眾病除愈,諸應被殺及囚系者,光明照故,皆得解脫。諸身語意粗重穢濁,因光皆得輕軟清淨,諸饑渴者亦皆飽滿,諸被種種刑罰逼切,光明照故,皆離憂苦,諸少衣服寶飾珍財,光明照故,隨念皆足。若諸有情樂欲殺生,乃至或有樂欲邪見,由此光明之所照觸,皆悉樂欲遠離殺生,乃至樂欲遠離邪見。若諸有情,為于種種求不得苦之所逼切,光明照故,隨願皆得。又因光明,見諸佛土一切有情所受眾苦,無不休息,皆悉歡娛受諸妙樂。又見如是諸佛土中,由此光明之所照觸,遠離一切昏雲塵霧、烈風暴雨不善音聲,及諸臭穢苦辛惡味惡觸恐怖,遠離一切邪業邪語邪意邪歸,不寒不熱,安靜坦然,地平如掌,諸妙樂具充滿其中。”

    “諸來大眾”,就是指法會上那些聲聞僧、菩薩僧,還有新來的大眾。地藏菩薩來的時候,還有從他方世界隨著地藏菩薩新來的,在法會當中沒有散去的大眾,都看見了,這降下的雲雨和寶物。同時,也听見這些降下的衣飾寶物當中,所宣揚的法音,不論你喜好什麼顏色或寶物,你就會看見從虛空降下來的友飾寶物自動穿戴在你身上。

    所以他說,“亦聞如是諸法音聲,隨意所樂”,隨自己喜歡什麼,就見到自己身上所有的香花,寶飾衣服莊嚴。而供養你的衣服,尺寸大小長短都很合適,比裁縫師的還要準確。隨意,一個是菩薩的願力,一個是你的心力。還不只如此,同時各各見兩手托如意寶珠,因為地藏菩薩手托的是如意寶珠。如意寶珠的作用是,你心頭一作意,想得什麼,寶珠就出什麼,滿足你一切的需求。這些與〈會大眾,不但是滿足了自己身上所需要的,一切心里所欲求的,也都滿足了。衣服、百花、裝飾品,有的喜好紅顏色的,有的喜好緣顏色的,不見得都一樣,自然就著在你身上,莊嚴圓滿。

    但是有一樣是平等的,就是每個人的手掌中都是持著如意寶珠,我們看地藏像,一手拿著錫杖,一手拿著如意珠,他就布施如意珠。每一個與會的大眾手里都有如意珠;不但有,而且從如意珠里產生了無量的寶物。這個珠子是放光明的,不但能降珠寶,還會放光,這珠子放的光明有好大?比我們的燈光、太陽光還要大得多。因為我們的燈光、太陽光照不到別的佛國土,他的光明可不同。

    “一一有情”,這是指參加的法會大眾,他能看見十方東西南北上下。“伽沙”就是恆河沙,有恆河沙那麼多的佛世界,一沙一佛世界。就是因為如意寶珠所放出的光明,照射出去的有這麼多世界,每一世界都有佛在說法,那麼,在這個光明當中,照見一切佛土;那麼多恆河沙,一沙一佛世界,一個佛世界一尊佛,都在光明中顯現。

    同時,在這個會上沒有分別心,也不分別這尊佛是什麼,那尊佛叫什麼名字,這個時候他沒有分別心。“因光明故”,所以現照一切佛國土,亦見到每一尊佛,都有無量的菩薩、無量的大眾在這里圍繞,無量的佛在這里說法。

    就這麼一見,什麼業障都消除了,如果不消業,就見不到了。又因為這個光明,見諸佛土一切有情,不只見著佛說法,還能見著他國土的一切眾生,因為地藏菩薩的光明一照到那兒,有病的,病就好了,眾病除愈,或者要被殺害的,正要到刑場的,也獲得解脫,不會被殺了。或者系在監獄里的,能得到釋放。

    為什麼呢?“光明照故”,因為地藏王菩薩的如意珠在有情當中,放出光明照,所有大眾的光明都共同的照著,所以都能得到解脫,不過,我們只能得到這個光明境界的體。

    說到性體的光明,因為我們每個人的業,雖然還沒有清淨,但是假地藏菩薩的加持力,以及佛在會上的加持力,馬上有這種境界相。有沒有不自由?有。地藏菩薩來了,地大遍照,想抬胳臂?抬不起來,就是因為地大遍照。那只是一剎間的暫時現象,這是地藏菩薩的威力。

    所謂〈序品〉就是序說,序說不能深入的講解。如果想把〈序品〉講完,那以後的經文就不用講了,如此一來〈序品〉就會講得非常長,也就是把後面的經文拉到〈序品〉來講。因為這是我們大家共同來學習的,所以很難按次序講,但是我有幾個錯誤,是有意犯的。

    我自己是學四教的,就得用四教分科判教。藏、通、別、圓,認為這部經應該屬于哪一教,要先釋名,釋名完了,還要解義;解義完了,講宗趣;宗趣完了,還要顯目的。必需依循這個規律,這是中國佛教大德所定的規律,叫五重義。這五重,若要一重一重講,也得用上十天的時間,才足夠講五重玄義。

    但我最初學的是五教,要講五教,除了小、始、終、頓、圓之外,還要講十玄門。在沒有講經之前一定要先講十玄門,講十玄門的時間恐怕要玄談半個月、一個月。現在我們一天只講一個半鐘頭,為什麼要這樣做?因為古來大德講經的時候,比方說,我要講《法華經》,來的全都是學《法華經》、研究《法華經》的,來听也就是為了听你的玄義、听你的判教而來,他把這個學完了就走了,經文部份就不听了。

    大家都是初學的,我要是玄談起來,恐怕會把大家玄到空中,就像坐雲霄飛車似的,會把大家嚇壞了,不知道“飛”到那里去了。

    我們現在是依文顯義,但這是錯誤的方式。如果講經,依文顯義,依照文字來解釋意思,要是不照文字說,卻說另外的義理,“三世佛冤!”這是跟三世佛作對頭,冤家,不可以。“離經一字!”如果講經法師離開經,自己瞎說,離開一個字,非下地獄不可,“即同魔說!”那不是佛說,而是魔說的。大家想一想,如此一來,法師要怎麼當?離開經,離一個字,都犯錯,不離開字,照著文字說,那是佛的冤家對頭,這是一個。

    對機說法,因人施教,今天大家有緣,我也只有這樣的智能,這麼一點知識貢獻給大家,再多了,我也沒有那個智力。說錯了,只有下地獄,下地獄也是該下,沒有辦法。

    長久以來無論講經處事,我總是這麼一個思想,隨時準備下地獄!能不能躲脫?那就看地藏菩薩加持不加持!如果地藏菩薩加持,或者我暫時不墮地獄,或者是墮地獄,那我就先懺悔後再去做。等做完了,我再去懺悔。只有這樣,不然就斷了,如果都不說,《十輪經》就斷種了,真正已經差不多要斷了,在《大藏經》里頭有好多經非常的微妙,對我們非常好。沒人說,斷了,沒人說等于斷了。只是藏經里有,有也等于擺在那兒,還有好多的寺廟,藏經不準看不準動,說那是犯罪的,認為藏經應該是用來供著的,各說各的理。對我來說,佛所說的經,就是叫我們學的,不準看,擱著那兒做什麼呢?擱久了,爛了。爛了,大家也不知道。

    我們學的時候要踏踏實實的學,等到正文的時候,真正的入理,不違背理;此外,還得入世,一定要跟日常生活結合,那就是把我們學的,能用得上,學了就用,今天有煩惱,一學《十輪經》,煩惱消失了,就是用上了。很苦,心里想不通,拿《十輪經》看一看,听一听,學一學,也就通了。能有這麼的用處,就很好了。

    前面跟大家漫談,現在我們正式講經,不是重復,而是從頭再說一說。這部經的名稱,就叫《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大乘”,佛教分為大、中、小三乘,因為佛說法是對機的,所對的這個人就是機,對大乘菩薩或者對那個發大心的人,就給他說甚深的了義法。對著中下之機,看他所好所要的,就給他說,能漸漸引他入門的中小乘法。大小的涵義,前面我跟大家解釋了,“大”字,很簡單的解釋,就是我們現前的一念平常心,凡是所說的“大”,最究竟就是要顯你的心,明白你的心,那就具足一切了。

    “法”,沒有大也沒有小,有的人因為受苦,知道苦,他會想到希望一切眾生都能離苦,這就是“大”。佛講的是“法性”、“理體”,他卻只想到自己,沒有想到別人,大法也會變成小法。“法”沒有大,也沒有小,是依照你的心而立的;法的本身,是指“性體”說的。因眾生有種種性,所以佛也有種種性。“法”就是方法,是軌則,看你怎麼理解。所以為了大乘、小乘、顯宗、密教、四教、五教起爭執,沒有必要。一爭,就成了戲論。因此,我們要先懂得“大乘”這兩個字。

    “大集”,就是這次與會的大眾來了很多,集者多義。集合在一起,做什麼呢?來演暢大乘法。

    “地藏”,“地”是每個人的心,指心地,以及這心地怎麼用。“地”是形容我們的心,因為大地含藏一切,我們需要的一切都從地上來的。無論汽油、煤炭、熱能,通通是由地里出來的。地是含藏義,還有是生長義。我們所吃的、所用的一切都是從地而生的,就是形容由你心地而生的。“藏”是密藏,也就是含藏了很多的義理,可是我們不知道,為什麼不知道呢?因為我們迷了,也就是我們的心迷了。

    把這兩個字解釋為我們的心都可以,但是由我們的心所產生的身語意業,由這身語意業,發展出來,身三、口四、意三就是十業。這十業是永遠不停的,就像輪子似的,不會停止,永遠地轉。同時,輪子有一種功能,它有摧輾之義,可以幫助我們,輾掉惑業苦,產生清淨的戒定慧。

    以我們的佛弟子來說,若歸依了三寶,學了佛法,輪子卻轉反了,那非但不能向正轉去除他的三業,反而增加了很多的三業。怎麼說呢?因為本來已經夠苦惱的,而原本應當是信了佛,信了法,信了僧,滅除苦惱;但是他卻不如此,他在佛法中起分別,破和合僧,乃至造業、謗法,破壞佛。他以為在贊嘆佛,其實是破壞佛。

    這部經就專說這種現象,所以在這部經里,對于破戒的比丘,只要他還披著袈裟,他作他的業,你不要管,只要他現的是三寶相,就要恭敬他。恭敬他,是你的福德,你若破壞,就產生罪惡,不論他多壞,那不是你管的。所以佛不接受國王大臣以法律來制裁出家的比丘、比丘尼。我舉這個例子,就是要說明,十輪是用佛的十輪來對治我們的十輪。

    經是貫串義,像我們把花串在一起,在印度,就是用線把花串在一起的。因為經所說的義,對這個眾生說,對那個眾生說,乃至于前面說、後面說、顯說、密說,都把他們串到一處貫起來,使經義含攝到一處,這就是經題。

    〈序品〉就是序說,是這部經的發起。在這〈序品〉當中,一個是贊嘆佛的功德,另一個是佛贊嘆地藏菩薩的功德,為什麼佛要贊嘆地藏的功德?我們在《地藏經》也講過,在《佔察經》也講過,要使那些不了解地藏菩薩因地修行的,以及對他的信心、恭敬心不夠的,假佛一贊嘆,就生起欣樂︰“這個大菩薩不得了,我要親近他,乃至于听他的名號,拜他的像,我就能得到許多好處。”那樣子你再來學,就可以很快的進入。

    眾生心是這樣的,如果听別人說那個人好,你還沒有見到那個人,你就對他非常的信。假如一見著,感覺就更好了。但也有些是虛假的,名不副實,聞名不如見面,見面勝似聞名。有人見了面,不如聞名,見了面,對他簡直是看不起。再進一步了解他,更壞,那是假名。菩薩可就不同了,凡是經上所說的諸佛菩薩,你可以去研究研究。你見見面看一看,會生起無量的恭敬心。

    有的道友問我說︰“像地藏菩薩、觀世音菩薩,不是人人听到都會生起恭敬心嗎?為什麼還要介紹?”佛向大眾、向這個法會介紹,是從我們的思想境界來看這個問題。就是在這個世界上,五、六十億的人口中,不知道地藏菩薩的人太多了,因為沒有親近過三寶,所以都不知道。有人接近過三寶,甚至出家好多年了,也有不知道地藏菩薩的名字,更不用說根本不知道《地藏經》、《十輪經》、《佔察善惡業報經》。這是我親自知道的,我不會說瞎話的。有些人講了很多年的經,還不知道地藏菩薩,從來沒有學過,也沒有接近過,也沒有看過。因此,必需介紹一下。

    在這一個法會當中,很多人不見得知道地藏菩薩。所以大家在《地藏經》中看到,連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虛空藏菩薩、普廣菩薩,他們都向佛請問,讓佛說一說地藏菩薩的功德。你心里想,以觀世音菩薩那麼大的神力,那麼大的神通,還不會知道地藏菩薩?各化一方,佛跟佛,各個的緣不同,雖說是佛佛道同,不過,各個佛說的法不同,各個佛的世界不同。因此就有必要介紹一下,〈序分〉就是這個意思。

    在這個會上,地藏菩薩是以他的神通力、願力來隨喜的。他知道跟這個法會有因緣,就去隨喜贊嘆。在《地藏經》上,佛是放光召來的。光就代表音,光和音是相同的,乃至于我們前面所講的大概有三十九種聲音。每一種所下的雨,所下的衣服,所下的殊麗寶飾,都在說法,這里頭含著有聲音,一切動作都有聲音。我們听不到。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的耳根還沒有證得圓通。所以,他用這種的方式表達出來。說法音聲,人還沒有到,地藏菩薩還沒有現身,聲先到。而且他所感召的這些雨、這些寶物、衣物,都是作為資生的工具,是人人都需要的,人人都會感覺自動的穿到身上。

    為什麼會有這種景象呢?這就是地藏菩薩的願力,是無量劫來修行的因,所招感的果。他才一動,還沒有到這個地區來,這個地區只要是跟他有緣的眾生都能得到好處,這就是贊嘆地藏王菩薩的功德,希望欣樂,連系到大眾。眾生都能得到好處,這就是贊嘆地藏王菩薩的功德,希望欣樂,連系到大眾。

    這部經上所說的話都跟日常生活有關系,像上面所說的,我們都有需要。需要不需要財寶?即使現在沒有這種需求,但是我們仍是處于黑暗之中,就是無知、無明。無明就是無知。我們有很多邪見,知見不正確的,看問題就會看的不對。因為問題沒有看對,做起事情來就容易犯錯。本來做生意是想發財的,但是因為沒有看對,投進去就是賠本;本來想去娛樂,到那兒就生病了,因為氣候對你不適宜;想去旅游,飛機出了事故,乃至于種種迫害,這就是因為昏暗無智。不該做的,你去了就有危險。若是有智能,就不會去。如果你因為地藏菩薩的光明這麼一照就有智能了。有了智能,你就明了,不該做的你不做,不該去的你不去,不該說的你也不會說。

    聯系到我們自己是這樣做的。但是這里所說的種種功德,乃至于說法的種種音聲,有的道友就說,我怎麼一個也沒有遇到?因為沒有這個緣。現在我們講這部經,講地藏菩薩的功德,你就是有緣遇到了。今後你念地藏菩薩聖號,或是求地藏菩薩,拜地藏像,或者學習地藏《十輪經》,包括《佔察善惡業報經》、《地藏經》,凡是跟地藏菩薩有關的,多次緣念之後,你逐漸的就可以得到。當時,佛在會上時候,在那個法會上的人,他們就得到了。現在我們也得到,將來我們遇到這種因緣時,也會得到加持。

    這個加持有兩種,一種是我們明顯見得到的,或是心里感受得到,另有一種是你見不到,感受不到的。有些現象是地藏菩薩的加持,或者是念了《地藏經》,或者自己的事情感覺比以前好一點,這叫明加。明加,就不是顯現的。但也有真正的夢見了,也有夢見地藏菩薩來灌頂。喝了灌頂水,本來很愚痴的,記憶力會變得很強,恢復記憶力了。

    有的小孩子是智障兒,或生下來就听不見、看不見,心智昏暗,因為他念地藏菩薩,父母替他求,念地藏菩薩,他就好了。確實有這種事例,我知道的就有好多個案,這就是地藏菩薩的加持。但是,這些都是屬于小因。我們最大的希望是成佛。有的人從這些就會明心見性。他一見到,就心開意解,全部的業障都消失了。這是隨各人的根性而有不同。

    聞法的時候,當時在同一個法會的大眾,有證聲聞果的,有發菩提心的,但也有還沒得到利益的,也有給後來作種子。當釋迦牟尼佛在印度說法時,也許我們就在場,雖然听到了,卻沒有得到好處,還在流轉,這叫遠種子。如果佛說法把這佛所說法都度了,佛也不用囑托彌勒菩薩再去度化眾生。你看每部經講完了,佛都要囑托一位菩薩,說這部經你要好好弘揚︰眾生未度者令得度,已度者得令增長,都讓他們達到成佛,每部經都如是。我們的腦子應當這樣想,現在我得到,只要我聞到就是種下種子,永遠不會變壞,佛會隨時加持我,讓我得到利益。因為在〈序品〉中,說地藏菩薩的功德,他所作的每一件事業、每一件功德都是他修得的。

    就像現在大家發心修,修的方式、方法、依照什麼樣去修,形式不同,效果也就不同。用心很真切,用心很至誠,你所得到的效果就又快又大。如果你的心只是隨隨便便听了,就像上課一樣,你就只是得到遠因,將來跟別人不一樣,慢慢的等到哪生哪世,再成熟了,才能遇到,再增長。又隔了多生多世才成熟,再增長。乃至于一個人的一生,從你聞法了之後,就逐漸的增長變化。不過,你不要產生邪見,若是一產生邪見,前面的功德等于按電腦的刪除鍵,一下就清除了,沒了。

    產生邪見,就不成了。這里最注意的就是邪見。一定要遠離一切邪業、邪語。邪業,跟大家解釋一下,特別是殺生業。當然我們的弟子不會開妓女院,但是開卡拉ok的,恐怕還是有的。但看你怎麼做。你做屠宰業的,專門殺害眾生,這就叫做邪業。邪語就多了,說不正確的話,違背自己的良心說話,為什麼呢?為了眼前的一點小利,自己也知道不對,也知道不能這樣說,但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要捧場,必須這樣。這樣子的事多得很,恐怕像這類的話,每個人都說過。

    邪意可就困難了,邪意就在我們的心里頭,生起不正當的念頭,你要隨時觀照,不要失了念。最後要遠離一切的邪業、邪語、邪見。因為你可以選擇事業,說話你可以作主,思想你可以糾正。你自己能夠做得好,歸依三寶了,就不要再東找方便,西找方便。有的人之所以去學氣功,是為了保持身體健康。可是不管怎麼保持,也是保持不住的,因為這不是正業。我看汽車撞死的、飛機失事的人,身體不見得不好。這件事情你作不了主。你應當正信三寶,你想要運動,多磕幾個頭也可以。磕一般的頭不行,就磕大頭,磕不到二、三十個渾身都是汗,這也是運動。這是正業。

    不過我看很多人听起來不大舒服。以為保養身體不是壞事。為什麼保養身體?身體存在的意義是什麼?他不研究,反而去搞五欲。一天到晚上酒館亂喝酒,喝得醉醺醺的。想把身體保養好,完了還吸毒。想把身體保養好,又亂搞男女關系。我們這個身體怎麼保養,干什麼呀?保養它來造業!這叫邪業。邪語,是由你不正確的思想來主導。

    邪見的關系最大,它指導你的身,指導你的語。亂說話之後,往往惹了很大的禍。我們所說的念念緣念三寶。三寶就是你的歸依處。如果離開這個歸依處,你要想歸依到別處,那就是邪歸︰歸依三寶,永遠得到清淨,將來直至成佛。你受三歸依,能堅持著,就不會墮三涂,永遠在人類道上。雖然你一生修不成,慢慢的也能成道。如果本來信的是正教,也歸依過。他感覺這個來的不快,听別人說有一個方法馬上有神通,就把三寶丟了,背離了三寶。這種情形,我听了很多,這就是各人的業。

    我剛到紐約,有些居士也歸依過我。後來他們又去歸依清海,後來覺得清海也不夠快,要再找些更快的方法。最後就引發了魔癥,這個魔癥一現就沒有辦法了,你再去挽救也救不回來。破了見很不好救。破了戒,還可以懺悔,要是破了見那就不是一生兩生,而是無量劫。一日墮到邪知、邪見里頭,很不容易挽回的。

    假使說,他有大善根,遇著地藏菩薩,這個放光的光明觸著他,他舍了邪見,舍了邪業,但這種因緣,又有好多呢?很少,很少。現在大家有哪位受到地藏菩薩光明照耀的?我認為都沒有。我想大家或者會有得到利益的,但是這得看各人的因緣。

    “爾時眾會,其身H然,地界增強,堅重難舉,既親斯瑞,咸悉驚疑,何因何緣而現此相?于眾會中,有天帝釋,名無垢生,去薄伽梵不遠而坐,即從座起,頂禮世尊合掌向佛,以頌問曰︰”

    大家都懷疑,不知道發生什麼事情,在這個大集會的會場,佛說法當中忽然有這些現象,這不是一般的現象。就是上面出現的種種瑞相。參加大會的人突然間感覺他的身體、手不能動,胳臂抬不起來,地界增強,就是指他的身體。地大失去作用了,不過知道這是暫時的,沒有妨礙。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產生?懷疑、驚懼,不知道是什麼因緣現了這些相,大家都有這種想法。

    中間就有大菩薩來請問佛。在這個會眾中,有一位天帝釋。天帝釋,我們可以說是玉皇大帝,或者忉利天主,的名字叫無垢生,這都是大菩薩示現的。凡是每一個帝釋天也好,梵天也好,在每個法會當中,向佛請問的道理非常深,這都是菩薩化現的;菩薩化現,才有這個智能。也因為他的座位跟世尊不遠,他起來問的時候很方便。他就從他的座位起來,向佛頂禮。請法要先作儀式,我們都是凡夫,大家請法或者問什麼問題,並沒有那些規矩的。大家發言就好了,師父這樣要求,道友也是這樣做。

    佛在世時候,在這個大法會上,不是那麼隨便就這樣問的,你要請法,必須先離開座位,到那兒先給佛磕頭,頂禮世尊,完了,經中常說“胡跪合掌”,就是一條腿跪下,現在我們是雙腿跪下。胡跪合掌,要向佛請法前,先贊嘆佛。以下就是他贊嘆佛的偈子。

    “具諦語諦見,諦善住牟尼,普為眾弘宣,諦究竟堅法。

    令諸有情類,滅苦及苦因,何緣于此中,現諸雲雨等。

    令舉眾歡悅,咸生淨信心,皆發趣大乘,度疑生實見。

    天人大眾身,地界增堅重,不能自勝舉,此相有何緣。

    兩手皆珠現,雨眾寶放光,照十方除罪,息苦獲安樂。

    導師復何因,令舉眾皆見,種種香等,各各自嚴身。

    天人普猶豫,不測何因緣,有誰將欲來,現此神通力。

    為是佛菩薩,為梵魔釋天,唯願大導師,速為眾宣說。”

    佛所說的話,佛看的問題是真實的。諦者就是真實義,諦者如實語。佛說法的時候,常說,“諦听!諦听!”就是如實地听,也就是觀照你的心,用你的心听,不要用耳朵听。說話的時候要稱心而說,要諦實之語,這就是實相。佛說的都是諦實相而說。佛說法,佛也在生活,也在托缽乞食,但是沒有離開定,如來常在定,一切動作都沒有離開定。地藏菩薩也如此,一切時沒離開定,都是在定中的動作。定能生慧,慧中的方便,所作的一切都是方便善巧的。這個方便善巧是根據實在的根本慧而生的,根本慧是依照實相理體而生的。一日具足證得實相的見,你所說的話都是實在的話語。知見也都是真正不虛的知見,你就是稱真而住,常在定中的。

    “牟尼”又翻“寂默”,釋迦牟尼的“牟尼”就翻“寂默”,“寂默”就是在靜中,“寂靜”也可以說是“涅”,也就是“涅寂靜”,是三法印之中的一種。寂靜當中善住,住在什麼地方呢?住在實際理地,住在實相理體,住在中道義,住在第一義。“寂靜”義,就是這樣一個意思。

    無垢生天帝釋就贊嘆佛︰“佛!您是具足一切真實語,您真實的諦見,常在定中。”“普為眾弘宣”,希望你善巧方便,從那根本慧生起方便慧,善巧示現來教化我們這些無知者。

    請法也不容易,凡是請法的,除了贊嘆之外,要想顯這個義理,在請問這個道理的時候,他也用種種的方便善巧去提問題。提問題不容易,要請開示也得學習;像現在的道友們互相之間就是閑話家常,孩子怎麼樣,身體怎麼樣,社會現象怎麼樣。那個時候的法會很少問這些問題,但是也不離開這些問題。不過語言的善巧不同,佛會跟我們講究竟的、堅固不壞的、金剛性的這種善巧法。佛是“具諦語諦見,諦善住牟尼,普為眾生宏宣,諦究竟堅法。”專門給眾生說金剛法,說不動法,讓眾生得入真實的,這是請求。

    因此我要求佛︰“令諸有情類,滅苦及苦因,何緣于此中,現諸雲雨等。”現在我們的法會,出現了最奇特的現象,現了這麼多的雲雨,雨這麼多的妙寶,每一個人手上都有一顆如意寶珠。讓這一切的眾生不但是苦果滅,連苦因都沒有了。有因才有果,只滅苦果不滅因,或者我們修道只求我們轉變苦果,不求轉變苦因,我們現在不舒服,病好了,就算病好了還會害的。所以要移去那個因,你為什麼害病,那就是苦因。我們為什麼會受苦?為什麼別人不受苦?我受苦,這世界太不平等。他有錢,我沒錢,為什麼?他不找因,只在果上找平等,這是平等不了,沒有辦法平等。平等,是在因上平等。要懂這個道理。

    在這個問話當中,是什麼因緣在我們這個法會當中現了這麼多的奇特相?示現這個雲之後,又下了妙寶嚴飾,下著資生的器具,乃至現如意寶珠,為什麼?因為這種境界令大眾非常的歡悅,令舉眾歡悅,大家都歡喜,歡喜得不得了,生起一種清淨的信心。一說到淨字,那是指貪嗔痴慢疑身邊戒見邪,貪嗔痴、妄言綺語兩舌惡口、殺盜淫都沒有了。而生起一種清淨心,由這個信心生起清淨信,感覺很殊勝。

    大家都知道大乘,所謂大乘者,說通俗一點就是成佛。一旦發心了,向往成佛,這是大乘。知道這種境界是不可思議的,不是一般的。我們最大的障礙就是沒有信心,為什麼沒有信心呢?疑惑太重。真的嗎?能成嗎?問號太多,不知打了多少個問號?都是疑,疑者不是完全不信,而是半信半疑。完全不信就連疑也沒有了。完全不信也不疑了,他根本就不信。疑就是含著有一個成份,疑就是“好吧!”這樣一個涵義。

    這個懷疑的心,還是不了解的心。沒有能夠成就,得到實在的見解。讓他生,令生實見。度疑生實見,這個實見,就是真實的見地。這樣明心見性的人,他所生的見地,都是實見,從心而起的見解都是實見。

    還有一種情況︰突然之間,不論天人,所有與會的大眾,為什麼“地界增堅重”?地界就身體,地大堅重。“不能自勝舉”自己想舉個手,想動一動都動不得了。我記得我看小說的時候,有一種定身法,一指你就定著了,一動都不能動,這里是指地藏菩薩的威德力。身體感覺不能動,這又是什麼緣呢?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呢?

    還有一種奇特的現象,“兩手皆珠現”。這個偈頌是重復前面的,他要再說一遍,前面沒有詳細講,在這個偈頌中再說一遍。“兩手皆珠現”,大家看到地藏菩薩手里拿的是如意寶珠,如意寶珠是求什麼就現什麼。觀世音菩薩的淨水瓶,那個瓶子不只是裝水的,什麼都有,只要你求什麼就現什麼。不但現珠,這個珠子還要放寶,雨種種寶,還要出來現種種寶,寶上還放光,照到十方的佛國土,不過並不是全都照到。所以,手里有珠子,珠子現了種種寶,能夠雨種種寶,之後又現種種的光。這種種的光,照到哪個地方,哪個地方就得到吉祥、快樂。前面說種種的疾病遇到光就好了,那麼要是修道者遇到光也就成道了。一切的苦輪也都息滅了,息就是止息,一切苦都止息,都得到安樂。

    世尊,導師就稱世尊。世尊,這是什麼原因?為什麼令大眾都能見到?“令舉眾皆見”。我們都看見了,每個人的臉面都看見了,光一熄什麼也見不到,因為有這個光。這是什麼原因呢?是什麼使大眾都能見到,是何因呀?乃至于所現的種種香花,莊嚴飾具,每個人的身體也變得很莊嚴、很飽滿,過去沒有呀?對于這種現象,大家都很懷疑。“天人普猶豫”,猶豫就是懷疑,不知道是什麼回事,所以莫不測因緣,有如此的現象,是有什麼菩薩來或者有什麼佛來嗎?是他們現的神通力?或者是特大的梵天,或者是魔王,或者是帝釋天,這是一個問號。

    誰有這麼大福德的,能夠現這種神通力,使大眾有這些感受?“唯願大導師,速為眾宣說。”佛是大導師來接引我們的,快為大眾說,我們大眾心里都放不下。有所猶疑,因此啟問。他一問,佛就答他。

    “爾時世尊告無垢生天帝釋曰︰汝等當知,有菩薩摩訶薩名曰地藏,已于無量無數大劫,五濁惡時,無佛世界成熟有情,今與八十百千那庾多頻跋羅菩薩俱,為欲來此禮敬親近供養我故,觀大集會生隨喜故,並諸眷屬作聲聞像,將來至此,以神通力現是變化。”

    因為無垢生天帝釋這樣請問,佛就跟他解說。佛是一切智者,一切事物沒有不曉得。佛知道地藏菩薩要來,就跟無垢生天帝釋說︰“你應當知道現在有一位大菩薩,他的名字就叫地藏。”“于無量無數大劫”,就是他所修行的道路、所化導的眾生是經過很長的時間,所以用無量無數來形容。“劫”是印度話,“劫簸”,就是時分,時分是最長的。凡是一說劫就形容時間很長,說短就叫“剎那”。印度話的“剎那”是最短的時間,劫是最長的時間,但這是大劫,劫有大、中、小劫。這位大菩薩的願力非常的大,他專門在五濁惡世,化度眾生。

    五濁就是這個時候。我們經常說末法,就是當下這個時代很不好,混濁不清。在混濁不清的時代中,想要保護環境,是不可能的,我們實在是無法保護。我們的生命,隨時可以死,是混濁的,不像北羅洲八萬四千歲,他不混濁,很清楚的。因為我們老的會死,小的也會死,只是不知道什麼時候。生死沒有一定,混濁不清。大家看問題的觀點,不一樣。人見太多,對于自己就有好多的知見,這就是見濁。看問題不一致,還有煩惱濁。煩惱濁,我想每個人的煩惱,自己都可以知道,不用說了。這個世界五、六十億人,各人的煩惱,各人的知見,都很混濁,眾生濁。總的說,這個時候是不好的。

    在這個時候,“無佛世界”,地藏菩薩的願,就是在五濁惡世度眾生。哪個地方沒有佛,哪個地獄的三涂苦難特別重,他就到那里去度那些眾生。“成熟有情”,這是他的願。“那庾多頻跋羅”是個大數字,是十兆。十兆有好多呢?有八十百千個十兆。這是指地藏菩薩跟他一齊來的眷屬。在這個八十百千多頻跋羅那麼多的人,我們這個世界也容不下這麼多人,這是意境,不要在數字上去求。我們只是意會。

    釋迦牟尼佛跟無垢生天帝釋說,地藏菩薩現在他要到這里來,親近供養我,同時,他看見我們這個大集會,很高興,他就來隨喜贊嘆,參加這個法會。但是他現的是聲聞像。聲聞像就是剃發染衣。凡是地藏菩薩都是剃發的,現的是聲聞像。但是我們有時候看到的是坐在那兒的五佛冠,那是五方佛,是做焰口用的。除了放焰口,還要做法事,給眾生祈禱的時候,要戴上五佛冠。不過,那種時候很少,一般都是光頭,我們供養的地藏菩薩像都是聲聞像。他要到我們這個法會來,這是他所現的變化。

    “是地藏菩薩摩訶薩,有無量無數不可思議殊勝功德之所莊嚴,一切世間聲聞獨覺所不能測,此大菩薩是諸微妙功德伏藏,是諸解脫珍寶出處,是諸菩薩明淨眼目。”

    但是地藏菩薩這位大菩薩,他的功德有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的殊勝功德,雖然示現聲聞像,但是他的殊勝莊嚴,是超過一切的大菩薩;地藏菩薩,超過文殊、普賢、觀音。在《地藏經》第十一品,堅牢地神稱贊地藏菩薩說︰“我在這個世界上,見了很多的大菩薩,如文殊、普賢、觀音、彌勒,那種功德願力已經不可思議了,但是地藏菩薩更超過他們。”本來菩薩跟菩薩,佛跟佛,不在這上面比較的,但是為了要顯示地藏菩薩的功德,所以《十輪經》後面也顯,《地藏經》也顯。像一個發願專要到這個五濁惡世、無佛出世的地獄度眾生,是不好度的。所以,一切諸佛皆贊嘆。

    有一個故事︰迦葉尊者他想听一听佛的音聲,究竟佛的音聲有好遠,就用他的神通力,結果不知到什麼地方去了,可是佛的音聲還在耳邊。他到了什麼國土呢?他到了人家的法會,正在用齋,他在一個僧人的缽上!吃飯的那個缽碗上跑,那位吃飯的僧人,就想弄走這只小蟲子,佛跟他說︰“你不要動,那是東方一位佛的大弟子。”完了,那位僧人就不敢動了。佛就向迦葉尊者說︰“你可以念本師釋迦牟尼佛,念本師佛,你的身量就與這個弟子同等。”一念本師釋迦牟尼佛,他的身量就無量無邊。

    我舉這個例子是要想證明什麼呢?佛佛道同的。他為了度這一類的眾生,他只能夠示現跟他相似。所以,地藏菩薩到地獄去現的是一個很苦惱的出家人,一位和尚,你有時候看到地藏像,不論是在夢中也好,或者是所見的境界也好,就像一個普通的和尚,假如看見很多的殊勝光明,你的業力就變化了,看見地藏菩薩也在變化,諸佛菩薩是隨你的心而變現的。

    例如你朝五台山,每個人看的文殊菩薩都不一樣,就是隨你心中現,一切諸大菩薩都如是。因為在《地藏經》,或者是《十輪經》,顯地藏菩薩功德,把地藏菩薩的功德說得特別殊勝。如果是另外一部經,說文殊菩薩的經,那又不同,文殊菩薩就特別殊勝,文殊菩薩早已成佛,是七佛之師,諸佛之母,般若是諸佛之母。這是顯給眾生看的。

    還有,佛經上所贊嘆的那些菩薩,佛在某一個會上凸顯哪一個菩薩,就贊嘆他的功德,要懂得這個道理,不要生起分別心。要是說地藏菩薩功德大,觀音菩薩功德小,就犯了錯誤。但是在經上佛之所以要這樣說,是為了能夠使大眾認為供養地藏菩薩,在心中生起殊勝感,是這樣一個涵義。

    佛贊嘆地藏菩薩,有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的殊勝功德莊嚴!這是一切的世間聲聞獨覺所不能測,要想測量他的功德,是測量不到的。大家還記得《地藏經》第一品,在法會當中所來的諸佛菩薩乃至于天人,佛就問文殊師利菩薩說︰“今天到法會當中你算一算有好多數字?”文殊菩薩對佛說︰“以我的智能力量,一千劫測量不能盡其數。”佛答復他︰“吾以佛眼觀故猶不盡數。”用佛眼看,還不能盡數,佛眼照一切還有不盡數的!那是推崇地藏菩薩的功德,讓眾生產生殊勝心。

    學法,學佛,你也得運用你的智能,要是曉得佛的義理就成了。在本經中也是這樣。佛贊嘆地藏菩薩說,他的功德是一切聲聞緣覺所不能測的,不能測著他的邊際。這位大菩薩是一切微妙功德的伏藏,所藏的是無量功德;又是一切的解脫珍寶出處,所以各人的如意寶珠,都能放出無量的珍寶。因為地藏菩薩所含藏的就是一切的珠寶,他能使眾人得到正法眼藏,所以說︰“是諸菩薩明淨眼目”,要想得到你得修無量億劫,但恐怕都還修不成。這種贊嘆言語,是表示很尊貴、很殊勝的意思。

    “是趣涅商人導首,如如意珠,雨眾財寶,隨所希求,皆令滿足。譬諸商人所采寶渚,是能生長善根良田,是能盛貯解脫樂器,是出妙寶功德賢瓶。照行善者猶如朗日,照失道者猶如明炬,除煩惱熱如月清涼,如無足者所得車乘,如遠涉者所備資糧,如迷方者所逢示導,如狂亂者所服妙藥,如疾病者所遇良醫,如羸老者所憑幾杖,如疲倦者所止床座。”

    “是趣涅商人導首”,要想成佛,就像商人到海采寶一樣,你得請一個入海采寶的導師;要想趣向涅,你也得有位導師。誰是導師呢?地藏菩薩就是導師,引導你趣向涅。就像如意寶珠,雨諸財寶一樣的,隨所希求皆令滿足,他是不會厭煩的。有些道友拜完地藏菩薩,或者念完經,先求自己家人平安,或者求身心健康,完了又求發財又求很多。有的人問我說︰“師父我求的太多,地藏菩薩不會煩嗎?”我說︰“你求好多?你求一億十億百億千億萬萬億,地藏菩薩也不會煩的。你求越多,說明你修行的功夫越好,才會求那麼多,不然你求不出來。”

    大家念完《地藏經》發願,我想你求不到好多,因為你的心量沒有那麼大,求不到也想不到;你有沒有求過讓一切眾生都成佛?求地藏菩薩加持,讓一切眾生皆成佛,要永遠的在法界之內,有沒有這樣的求過?沒有求過,你的心量不算大,只想到自己。必須想到你所看見的,想到中國人,進一步想到這地球上六十來億人。想到其它星球嗎?想到法界?有沒有想過讓蓮池海會的眾生都成阿彌陀佛?這些願大家很少發過,我去了就好了,能到蓮池海會加入一員就不錯,你有沒有想過要蓮池海會的那些大眾都變成阿陀佛?若沒有想過,今後你得要想,要發願;不但自己生到蓮池海會,聲聞、緣覺,只要生到蓮池海會,個個都是阿彌陀佛,乃至于想到娑婆世界,不論他受多大的苦難,這個世界上的人,現在跟我共處的,一定都能成佛,跟我一起成佛。

    發願大一點,他們都成佛之後,我才成佛。千百萬億事,都可以向地藏王菩薩說,就跪在前面,念十聲地藏聖號,念完了就發願,別以為這是願,這就是修道。你有多大的願力,就有多大的神通力,借助諸佛菩薩的願力,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都是他的願。普賢菩薩的願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的眾生都讓他成佛,那就是普賢大願。一定要懂得這個道理,菩薩不會厭煩的,煩的是你自己。胡思亂想打妄想,想的盡是五欲境界,那就不行。要想聖境,不可思議的境界相,是能生長善根的良田,所以說這塊地生長一切善根,“是能盛貯解脫樂器”,什麼叫解脫樂器?就是解脫。這個樂器別當音樂器名講。

    地藏菩薩這塊土地是一切解脫的種子,一切都能解脫,是出妙寶的功德賢瓶。就像我剛才說的,觀世音菩薩的寶瓶,那是出一切妙寶的;消災免難,需要什麼,寶瓶里面就會出什麼。地藏菩薩的光明照行善者,只照行善的人,行惡的人不成;行惡者要改為行善者,這就是朗日。朗日就是光明的太陽。

    失道者找不到路,前面就有明燈、有明炬,有大火炬指引。惱熱時,月亮是最清涼的,如月清涼。如果是沒有腳的人,有輛輪椅來給你坐,猶如車子,“所得車乘”,一樣的。就像你走遠路又渴又餓,沒得水,沒得吃,那就給你做資糧。如迷方者來給你作示導。“如無足者所得車乘,如遠涉者所備資糧,如迷方者所逢示導,如狂亂者所服妙藥。”

    這個人已經瘋狂了,有沒有辦法治呢?那就要遇到好藥,遇到好醫生,如果遇到妙藥,瘋狂馬上就可以止住了。我們以為害病才是瘋狂,其實,我們現在都是瘋狂的。

    為什麼不修菩提道?有的道友認為自己修行的很多,我算一算。我說︰“你一天二十四小時,你做了好多?”你還不及我修的多,還說你修得多呢?你自己算一算,二十四小時,一小時,六十分鐘,二十四小時當中,有幾分鐘念佛、念法、念僧?有幾分鐘念貪嗔痴,念殺盜淫,念妄言綺語惡口?你有沒有算過?你修行太少了!大家要多修行,不要自己修行的很少,還自以

    為了不起。距離太遠了,怎麼能夠明心,怎麼能夠消災免難?好好想一想,怎樣消災免難?

    “譬諸商人所采寶渚,是能生長善根良田,是能盛貯解脫樂器”。器是一個器皿,這個器皿盛的是什麼呢?盛的是最快樂的,什麼是最快樂呢?“解脫”,解脫就沒有煩惱,沒有欲望,這叫解脫樂器。這並不是琵琶、琴的那種樂器,這個樂是快樂的意思,能夠出生妙寶的功德賢瓶,這個瓶子是能夠出生一切的功德。我們上面講的是說像觀音菩薩的寶瓶一樣,這都是形容地藏菩薩的功德;誰能做好事、行善,那麼地藏菩薩的光明就像朗日照著你的身。對于失道者,失道就是迷路,在道路走著迷路了,地藏菩薩就像光明的火炬照耀你。如果是有煩惱的眾生,地藏菩薩的光明,就除掉你的熱惱了,像月亮清涼似的,使你沒有熱惱。

    “如無足者所得車乘”,走路走的很累的時候,你有車乘,就可以減少這個困惱。“如遠涉者所備資糧”,走遠路,中間沒有資糧,你是走不到的。“如迷方者所逢示導”,方向迷了,有人給你指引方向,像我們走路的時候問路。另一種涵義是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找尋出離生死的方便善巧法門,就是念地藏菩薩聖號。

    這段經文所說的,就是地藏菩薩能給我們什麼呢?“方便善巧”。他修道的時候,由于願力的關系,求者能得到這些好處,但這是指有緣者,如果沒緣者,還是得不到的。

    “如狂亂者所服妙藥”,我們勸很多的道友供養地藏水,供的時候你自己心里很真誠,到了服用的時候,就照著《地藏經》上釋迦牟尼佛跟觀世音菩薩說的方式去做;就能得到好處。得到什麼好處呢?有病苦的就減少病苦,沒有智能的、沒有記憶力的,就得到記憶力。狂亂者就是心智喪失,或者想問題,或者因為驚嚇,弄得神經錯亂。要是持地藏菩薩聖號,地藏菩薩就像良藥似的。或者有疾病的人,能遇著良醫,這是佛跟無垢生天帝釋說的話;乃至于所有與會的大眾,和這個大集會所有的諸菩薩諸聲聞眾,佛就向大眾說,地藏菩薩就有這麼多功德,讓羸老的人,有手杖一樣可以依憑,就像疲倦的人有床座一樣的,可以使你休息。

    “度四流者為作橋梁,趣彼岸者為作船筏,是三善根殊勝果報,是三善本所引等流,常行惠施,如輪恆轉,持戒堅固,如妙高山,精進難壞,如金剛寶,安忍不動,猶如大地。”

    “度四流者為作橋梁”,橋梁是比喻,四流是說在生、老、病、死這個瀑流之中,他給你作橋梁,讓你得度的意思,當你在此岸要到彼岸的時候,他可以作你的船筏,是三善根殊勝的果報。三善根是指不貪、不嗔、不痴,因為不貪、不嗔、不痴能生一切善法。如三善本所引的等流,“三善本”就是布施、慈悲、智能,布施慈悲可以讓你渡過一切的厄難,也把貪嗔痴的煩惱流入于布施慈悲里,因此就常行惠施,如輪恆轉,無有休息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