頌絕言贊佛二智
如是大果報,種種性相義,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
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諸余眾生類,無有能得解。
除諸菩薩眾,信力堅固者。
初偈是重頌長文十如是。初句頌如是果,如是報;次句頌如是相,如是性;‘種種’,是頌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等;‘義’指實相理,是頌如是本末究竟等。
‘是法不可示’以下,是頌‘止!不須復說’之意。是法指諸佛二智所究盡百界千如等法,此等諸法,即相即性,即事即理,微妙難思,故言︰‘言辭相寂滅。’
‘諸余眾生類’,是指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藏教菩薩,開通教菩薩,別教菩薩等七人,是佛權智所化之機,無法理解佛實智,故言︰‘無有能得解’。最後二句指圓教十信位菩薩。佛的意思是,此諸實難信解之法,不可說示,雖然佛能權巧方便宣說,一般眾生,甚至七方便的學人,亦不能信解,除非是圓教十信位菩薩,得信不退,信力堅固,始可信受無疑。故言︰‘除諸菩薩眾,信力堅固者。’
諸佛弟子眾,曾供養諸佛;一切漏已盡,住是最後身,
如是諸人等,其力所不堪。
初句指二乘聖人,亦曾經親近供養諸佛,故今生得見佛、聞法、修行、證果,已經斷盡見思煩惱,盡此一報身,即得超越三界,遠離生死的人,其信解智力,亦不堪承受此一乘妙法。此揀二乘人不能知佛智。
假使滿世間,皆如舍利弗,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
正使滿十方,皆如舍利弗,及余諸弟子,亦滿十方剎。
盡思共度量,亦復不能知。
初偈是揀舍利弗亦不能知佛智。舍利弗是聲聞弟子中,智慧第一者。今佛言︰‘假使滿世間’,所有的人,‘皆如舍利弗’一樣,智慧第一,共同思惟度量,亦不能測知佛的智慧。次頌半文,是揀所有諸大弟子及聲聞人。如迦葉,目建連等,再加上滿十方佛剎之多的聲聞弟子,盡其所能測量的智力,共同測量佛智,亦不能知。
闢支佛利智,無漏最後身;亦滿十方界,其數如竹林,
斯等共一心,于億無量劫,欲思佛實智,莫能知少分。
闢支佛根性勝于聲聞人,不但能斷正使煩惱,兼侵習氣,三乘聖人中,屬于中乘。前言四果聖人滿十方剎,其數尚少。今言以闢支佛這麼利智的聖人,不僅滿十方世界,而且其數多如竹林,如是眾多利根的緣覺,共同一心,經無量劫如是長的時間,亦不能知佛智的少分。
新發意菩薩,供養無數佛。了達諸義趣,又能善說法,
如稻麻竹葦,充滿十方剎。一心以妙智,于恆河沙劫,
咸皆共思量,不能知佛智。
‘新發意’即是初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人,雖然未證法性,仍受業報色身,但能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自利兼他,‘供養無數佛’,是修福,‘了達諸義趣’是修慧,‘又能善說法’是利他,‘如稻麻竹葦,充滿十方剎’,明其數之多,‘一心以妙智’明其所修中道妙智殊勝。‘于恆河沙劫’明其時間之久遠。以如是眾多福慧雙修自利利他的菩薩,經如是長遠的時間,共同用其中道妙智,思量測度佛智,亦不能知。
不退諸菩薩,其數如恆沙,一心共思求,亦復不能知。
此揀不退菩薩亦不能知佛智。不退有三︰一位不退,二行不退,三念不退。天台宗以別教初住至七住,斷見思惑,永超三界生死,是位不退;自第八住至十回向,破塵沙惑,不失菩薩行,是行不退;初地以上,分斷無明,不失中道,是念不退。
圓教則自初信,至第七信,得位不退;自第八信至第十信,得行不退;初住以上,為念不退。今言三賢位菩薩,‘其數如恆沙’之多,共同一心思量,求知佛智,‘亦復不能知’。諸佛證理究竟,智慧微妙,非一般凡小識心分別計度可知,故人由少至多,時由短至長,智由淺至深,位由低至高,但皆未登聖位,未證入法性,故皆不能測知佛智。
又告舍利弗,無漏不思議,甚深微妙法,我今已具得。
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
此是追頌佛絕言之境。‘無漏’謂佛五煩惱住淨盡,二死永亡,所得智慧,永不漏失。‘不思議’,謂佛智即權即實,即實即權,權實不二,微妙難思。又無漏,是明佛能證之智,不思議,是明佛所證之境,是追頌長文中‘無量無邊未曾有法,佛悉成就。‘我今已具得’等三句,是追頌長文‘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