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講
若將佛法的要點歸納起來,我們就了解,大乘與小乘是分不開的。而修行是以見地、修證、行願三方面並進,以求自己證果;決不是學學靜坐功夫就算了,那只是玩玩而已。所以要先提出南傳小乘經典,增壹阿含經“十念”,作為修行基礎。十念的方法是一個大原則,由這里再發展成八萬四千種修持的方法。
增壹阿含經的十念法門中,第一是念佛。它包括了淨土宗、密宗所有諸佛菩薩的觀想方法等等。第二念法,第三念僧,都有很多道理。我們只能簡化扼要說明,希望大家自已去作深入研究學習,不要只當故事听,辜負了我的講解,也辜負了你自己。
十念的“念”字,與愣嚴經五陰解脫中妄念的“念”,是有分別的,不可混為一談。
這十個方法中,除念身外,其余均屬精神方法之修煉。念身,包括修白骨觀,以解脫這個肉身給我們的麻煩。其中的念安般,是呼吸與精神互相配合。
讀書不能只用眼楮,應該別具慧眼,須頂門上另有一只智慧的眼楮,用智慧去看。增壹阿含經特別強調念氣,因此,由佛的公子羅 羅,特別報告自己證阿羅漢果的經過。其他方法則沒有特別報告,由此可見念氣的重要。
我們的精神、身體都很差,做功夫幾乎很少有人上路。就連靜坐,也少有人能將妄念清靜下來。換句話說,如果能用煉氣法門。像羅 羅一樣,較易得成效,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在佛法傳入中國前,有一位聖人,也早就提出煉氣的道理,那就是孟子。他在公孫丑篇上的養氣中說︰“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學佛者不要輕視他家,天下真理是共通的。學佛的更要清楚,大乘菩薩是以各種不同的化身,各種不同的教化示現,孟子所提的養氣,是大有道理的。修安般法門者,應注意孟子的話︰“志壹則動氣,氣壹則動志”,如果精神與氣不能配合,想不生起妄念,絕對做不到。孟子在盡心下篇中,提到養氣做功夫的秩序,說到由一個凡夫,做到聖人,有一個程序︰“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
說到大乘與小乘,二者的差別在哪里?學大乘菩薩道,如果不以小乘作基礎,免談。像現代人的學佛有個大毛病,動輒談大乘,其實連基本——人乘都沒做好。五乘道是︰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大乘不是那麼容易的。先不談小乘的聲聞、緣覺有沒有修好,一般連人乘的修養都有問題。人乘的基礎應先打好,把四書五經研究了再說。大乘與小乘的差別,就在見地、修證、行願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