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教主釋迦牟尼的事跡 第二章 教主釋迦牟尼的事跡13
    總之,釋迦牟牟已一生說法,但以身教言教為止,雖然他也是擅長語文而最會演說的高手,但他從來沒有動手寫作,留下片楮只字。他不想以藏之名山的事業而留得後世的盛名,這是一個事實。這個事實給予後人的啟示很大,而且富于哲學教育的真精神。另一方而,我們也可以看到,凡是世人所崇奉的教主和聖哲,大多不親著述。在中國,古代的老子雖曾著作《道德經》五千言,但是究竟有多少出自他的手筆,那就很難定論,可是他何嘗不會感到璞散為文,是引以為憾的呢!扎子至聖,刪詩書、定禮樂,但他也曾自我表白,說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這不是很好的例證嗎?釋迦牟尼的說法,後求成為經典,那當歸功一般具有高深修養,長于道德文學的佛弟子,他們全心集結,凡所親聞,胥歸載筆,加以文字富麗,義理精湛,對佛教的弘揚,乃因此而開展。這可以說︰“他本無心為教主,誰知教主迫人來!”而帥門誼重,尤足欽羨,我們只有低首膜拜了。

    以上佛藏,“王舍城結集”以後,約有百年,又因東方僧伽(佛教僧團)所行十條規則,有人認為非法非律,乃由西方僧伽長老耶舍比丘領導,在吠舍離,重新結集一次,會眾有七百人,會期八月之久,會中將正統派的達磨(經藏)和毗尼(戒律)部重新誦讀。因正統派的比丘眾,多數為長老耆宿,後世就稱之謂“上座部”,內含有德者的意思。而東方僧伽以其人眾,後世就叫他們“大眾部”,稱他們的學說為“軌範師說”(含有師資學者的意思)。兩派互不相下,這是當時印度佛法分派的先河。

    此後又百余年,阿誦王大護法當政,篤信佛教,即位十八年後,遴選學德兼備的聖僧一千人,以帝須為上座,在華氏城,又有一次佛經的集結。這是南傳佛教記載,但其經本無存。

    後來迦膩色迦王朝,又選拔聖眾五百人,假座迦濕彌羅的環林寺,再行結集一次,以世友為上首,所集佛典,先造優婆提舍十萬頌,注釋經藏。次造毗奈耶毗婆沙十萬頌,注釋律藏。後造阿毗達磨毗婆沙十萬頌,注釋論藏。前後經過十二年的時間,這才功德圓滿,結集完畢。中國《大藏經》中,尚保留有前述經典的譯本《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

    又據西藏佛教的傳述,在迦膩色迦王時代,于爛達羅寺。召集五百羅漢、五百菩薩、五百學匠,重令結集三藏。因百年以來,佛學分派的十八部之間,各有所持的主見,其中六十三年來,爭議尤烈,由于此次的結集把十八部異執都承認為真正佛教,並且輯錄了從來沒有記述的三藏經典,已經記錄的,又重加校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