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教主釋迦牟尼的事跡 第二章 教主釋迦牟尼的事跡14
    自佛弟子結集佛教經典,經、律、論等三藏,成為佛教學說的法庫總匯以來,在三藏經典中,其實也已大部分包羅收藏了印度教哲學,和一般學術上的思想體系。我們如果認定《大藏經》為純佛法或佛學的,那就未免太過拘囿或小見了。不管佛經三藏的結集,在佛教史上有如何的爭議,我們至少可以確信自佛滅度一百年後開始,直到四百年之間,佛的遺教弟子,因所執持的學說,及量承或見解的異同,漸已分化而有派別,初由大眾、上座兩部,經過三、四百年來的演變,就形成了當時印度佛教的部派,歸納起來約有十八至三十余部之多,其學派名稱有如下列︰大眾部

    一一說部

    說出世部

    雞胤部

    二——多聞部

    三——說假部四制多山部

    西山部

    北山部上座部

    一雪山部說一切有部

    二—犢子部——三

    法上部

    賢冑部

    正量部

    密林山部

    四—化地部——五—法藏部六—飲光部

    七—經量部

    大眾部一一說部說出世部雞胤部二——多聞部三——說假部四制多山部西山部北山部上座部一雪山部說一切有部二—犢子部——三法上部賢冑部正量部密林山部四—化地部——五—法藏部六—飲光部七—經量部

    《大藏經》中有《異部宗輪論》,較有詳說。但此二十部派的佛學,相傳皆指為小乘佛教的範圍。玄奘大師嘗予歸納,判為六宗。以後或多或少,代有損益,我們無可否認中國佛教的分宗,無論直接間接,難免也要受到印度各部派學說的影響,那是必然的事。此外,佛教學說,又有大乘、小乘、顯教、密教之別。主小乘者,認大乘為非佛說。主大乘者,認小乘亦同外道。南傳佛法,力護小乘。北傳佛教,大、小並重,但以大乘為主。尚顯教者,認密教為魔說。重密教者,謂顯教非究竟。余如性宗主般若,相宗主法相,學派不同,傳承各異,以致糾纏不清,爭端時起。譬如太陽黑子,雖有周期的活動,無損本來的光明,但是終歸有美中不足的遺憾。

    佛教興于印度,但是到了公元八世紀的中葉,中印度的佛教,業已式微。唯南、北印度,尚有傳承。此時東土佛教所盛行于中國者,則又根基穩固,其全部佛經的譯,十之八九已成漢文了。印度佛教既衰,固亦予其原有的婆羅門教以復興的新機;其他異說,又似復萌。公元十二世紀,因回教的入侵,佛教寺院多被摧殘,教徒又多退避,去到南印及西藏等地。于是印度本土,佛教完全絕跡,僅有史跡的殘留,聊供後人的憑吊。至現有的印度佛教,則又為十八、九世紀以後,由輸出于他國的佛教文化,倒流極少部分還于本土,自然已非昔日的真面目,而且神佛不分,夾雜許多邪說。二十世紀中葉,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已有中國僧人前住印度,專為建立佛教寺院的,這就可見一斑了。唯現代史中獨立前的印度,其國運的遭遇,為帝國的侵略,殊與佛教無關,特為附帶提出,以資辨證。有人推到佛身上,那是歷史知識的錯誤,非常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