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國佛教的傳播 第三章 中國佛教的傳播8
    2.禪宗的改制

    由于初唐時期文化思想的博厚雄渾,佛教學者的名僧輩出,他們都以才堪大用的資質,從事于弘揚宗教的事業。使中國佛教真正開展的,應該歸功于唐代。到了唐高宗與武則天時期,正好當佛教學僧們鑽進佛經學術的注疏、述論的牛角尖,多數佛教名匠的博雅學者,大闡其佛學義理,和相率走近了迷宮似的唯識、法相之學的時候;禪宗忽然崛起,以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相標榜,極其適合中國人的簡樸,和唐代思想學風樸實渾厚的要求。而且在遍地都是佛學學者的情景里,禪宗又出了一位目不識丁的大匠——六祖慧能。他在廣東曹溪,對平民社會大肆弘揚不立文字、見性成佛的宗旨。同時還有他的同學師兄神秀,在武則天的王朝里,被尊為國師的地位,也大弘其禪宗的佛法。神秀大師的學識很好,他的禪學,是以漸修為主,因為唐朝宮廷及士大夫的崇奉,禪學在從政的知識分子中極為普遍。慧能大師的一支,是以頓悟為主,因為他出身平民,不依文字,說法都用通常的口頭語,使高深難懂的佛學,完全脫離酸腐的頭巾氣味,一變而為純粹通俗的平民哲學,所以禪宗的宗風,便如風行草偃,大為暢興。他們師兄弟在初唐時期,對于朝野的影響,形成南北上下兩股交匯的巨流,自然要沖擊到今後學術思想的轉變,形成別開生面的光華了。

    慧能大師一支的禪宗,以後便風行全國,我們盡可強調地說︰“請看唐室之域中,盡是禪宗之天下”了。自他再傳以後,便有馬祖道一禪師,和他的弟子百丈禪師二人,毅然改制,把佛教傳入中國以後的規模,一變而為中國式的叢林制度。當時百丈師徒,被佛教徒們罵為破戒比丘,極盡詆毀譏評。殊不知以後佛教之所以能夠長久傳布,卻全靠這個制度而存在,其規制的流傳,時至今日,並為國內外的佛教寺院所仿行。而且這種制度,影響後來中國社會,政治體制,都有很大的作用。禪宗叢林制度的特色,約有四點︰

    (一)改革佛教徒僧眾們以乞化為生的依賴性,以集體從事農業生產,達到自給自足的經濟制度。

    (二)集中修持,以導師制來領導學者,從事知行合一的實證佛學。

    (三)消除刻板的宗教迷信儀式,以身心實踐求證,完成人性佛性的心佛平等,集體教學的目的。

    (四)以適合中國文化和國情的清規,取代一部分印度化的戒律,建立群眾和個人行為道德的標準。所以宋代大儒程伊川,嘆為“三代禮樂,盡在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