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國佛教的傳播 第三章 中國佛教的傳播10
    二、宋元明清的佛教

    1.宋代佛教儒化的理學

    由中唐到五代的一段時期,中國文化的哲學思想,文學風格、藝術和生活,都陶冶在禪宗的韻味中。禪宗本身,也在中唐、晚唐、五代之間,另建立了五家宗派,各有教授的方法,如臨濟、曹洞、雲門、溈仰、法眼等。這時禪宗的學風,也如南北朝的玄談,可以先後媲美,第一流的人才,多半逃禪入佛,當然這有許多政治與社會因素的背景,才形成那個時代的風氣。歐陽修撰《五代史》,認為五代無人物。王安石卻認為他的觀點不對,說是五代的人才,都入禪宗的網羅之中,這倒是有相當的理由。因此到了宋初開國的時期,上有宋太祖趙匡胤,下有宰相趙普和後來範仲淹等的提倡,有宋一代的儒學,一變而有理學五大儒等的興起,這便是說明一個文化思想傳統,積久成弊的反正。宋代的理學家,接著唐代韓愈、李翱等的啟發,經歐陽修等的領導,突然崛起于千余年之後,號稱直承孔孟心法,在漢唐的儒學以外,別樹一幟,不須諱言,那是受到禪宗的影響,並也滲入老莊思想的成份,這才構成一番宋儒的面目。換言之,宋代的佛教,已由佛而入儒,因禪宗而產生理學,這是中國文化史上必然的演變,也是佛教文化與中國文化融會的成果。當漢末、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以來,佛教雖然已成為中國的佛教,但儒、釋、道三家的互爭學術地位,與三家同源的思想,在歷史上,一直沒有停止它的運動。到了南宋末期,禪宗大師們大談其儒家學理,而且佛學儒化、儒學佛化的跡象,已經非常明顯,所以宋代理學的產生,可謂由來已久,只是到了五大儒等手里,才算正式開始而已。

    2.元代的密教

    因西藏密宗勢力隨元朝軍事統治力量的推展,普遍滲入全國各地,據有宗教的特權,喇嘛們幻想政教合一的局面,全國各宗派的佛法,都受到極大的斫喪,從此各宗佛教,元氣大喪,幾至一蹶不振,只有禪宗在叢林制度的卵翼下,尚能存其微弱的傳統命脈。淨土宗因其平易近人,始終還能存在,而為民間普遍的信仰。

    3.明代的佛教

    明代承元朝的余緒,到永樂年間,雖然放逐密宗,但因兩宋以後,理學家的思想,已深入知識分子的階層,又因朱明政權提倡儒學與朱注經疏,將它們定為士大夫進身的範本,在明代三百年間,作為佛教唯一權威的禪宗,也難與理學相抗衡,只好故步自封,它的傳統也是不絕如縷。晚明垂末,理學家的王學大行,佛教人才衰落,僧眾良莠不齊,難以重振唐、宋時代的聲威。到萬歷時期,先後產生佛教四位名僧,如憨山(德清)、紫柏(真可)、蓮池(宏)、益(智旭),佛教界稱之謂“明末四大老”。他們都是深習儒家學說,後來宣揚佛教的思想,也都是儒佛同參,互為依傍。憨山大師因名位過高,牽涉宮廷爭立太子的案中,被貶到過潮州,他一生著作等身,門弟子編集其全部著作,自題為《夢游集》,其中有佛化言儒的《大學》、《中庸》直指,佛化言道的《老子》、《莊子》注等。蓮池、益兩位大師專弘淨土。而益的著述,也有佛化言儒的《論語點楮》和《周易禪解》等書。紫柏因爭立太子案牽連,在獄中坐化。明末佛教的命運,也隨帝室的興衰而日趨沒落。在明清交接之間,還有一位有名的詩僧蒼雪大師,為明末志士遺老們的方外密友,以陰助他們匡復明室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