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國佛教的傳播 第三章 中國佛教的傳播11
    4.清代佛教的衰落

    清代入關之初,西藏密宗黃教的祖師,第五代達賴,已經在明末時期,潛與滿人有了默契,同時滿人為了牽掣蒙佔,聯合滿蒙的力量,也極力崇敬章嘉呼圖克圖。所以滿人入關之初,便冊封達賴、班禪,又尊奉章嘉十四世為國師。自順治至康熙,都與蒙藏兩地的密教,有息息相關之妙。順治雖然也從玉琳國師學過禪宗,但並不因此而改變其羈縻喇嘛,推崇密教的政策。無論為政治的需要,或宗教的信仰,初期的滿清,是偏向佛教的密教的。到了雍正年間,因他本人在藩邸的時間,曾經與逝陵性音禪師等相往還,有過一段不算短的時間,專志參究禪宗,自己以為已經大徹大悟,認為迦陵性音的禪是不夠的,倒是推崇章嘉十四世國師,說他是一位真知灼見的見道者。等到他就職登位的時候,以一代帝王之尊,在深宮內院領導和尚道士參禪,自稱為“圓明居士”,也是一代禪宗的大宗師。並且屢下詔書,大弘禪宗的臨濟宗派,廢除明末以來密雲圓悟禪師旁門的漢月法藏禪師法統。命令天下禪師,可以隨便找他談禪論遭,決不以帝王的尊貴自恃。同時又下詔書,訓誡和尚們不可學作文章詩詞,要以專心修道為務。據傳,中國佛教徒的出家僧眾,受戒時在頭頂上灼燒戒疤,便是他的杰作。因為他信仰佛教,大發慈悲,準許天下士庶,自由出家。但又恐明末的志士遺老,混跡其間,難免掀起匡復的工作,便在出家人的頭上燒疤,以資辨認,同時也是防止亂源的辦法。是有意或無意的作為,一時還難考證,但是佛教徒出家的濫觴,確從清初開啟厲禁,為始階,可謂“愛之適以害之”了。乾隆一代,承皇室傳統習慣,也篤信佛教,他是專修密宗法術的專家,到了他退位為太上皇時,更加虔誠,臨死前還口念咒語不絕。嘉慶以後,因歐風的東漸,西洋文化思想,隨教會以俱來,佛教的命運,也隨時勢的推移,而大有轉變了。

    結論

    佛教傳入中國,自漢末歷魏晉南北朝三百余年間,可以說為中國學術思想,注入了新的血液。也可以說引起中國學術思想,經過一段相當長久的紛爭。但佛教在中國史上,白始自終,沒有直接影響到政治的作用,在隋唐之間,只有為爭取學術地位的師道尊嚴,經過幾次辯論,結果被歷代帝王政權所承認,對于出家僧眾,在宗教地位上,始終以師道相待,彼等對帝王,可以長揖問訊而不跪拜,這個傳統後來一直延續到清末。初期佛教,人才輩出,尤其在隋唐五代宋之間,歷代高僧,都是學識淹貫,淵深通達之士,盛唐之間,有幾次以考試佛學經論,選拔出家僧眾,史稱“某某和尚,以試經得度”,便是這個制度,所以出家僧眾,素質也比較優良。但在唐玄宗時代,政府也曾用蠰買“度牒”(出家僧眾的憑證)來充實財政經費,等于清末科舉功名的捐官或捐監。總之,佛教在中國政治史上,因高僧大德們的注重教化,從不干預政治,所以向來都被優容尊敬,任從民間自由信仰。雖然在佛教史上,曾經在南北朝與唐代,發生過“三武一宗之難”,仔細研究歷史,平心而論,也不全屬帝王的政治見解,或為純粹的宗教斗爭,而當時佛教徒本身,實在也有許多問題。例如,唐代名儒韓愈的闢佛,詳細研究史實,和他流傳文章的思想,與其說他有嚴格排除佛教的觀念,毋寧說是因佛教徒的作風,引起他的反感。當然政治主張的措施,也是很大的因素之一。不過他曾與佛教名僧如大顛禪師等,作方外好友,這也是事實。可見論事論人,極難輕下斷語,不可遽從成見。倒是宋徽宗一度排佛,的確完全是受了道教的影響。此外,佛教在中國史上,一直與儒道兩家,互相消長,此起彼落,形成中國文化思想儒釋道三家的巨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