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二十世紀的中國佛教 第四章 二十世紀的中國佛教2
    中國的佛教,自隋唐以來,便已成為中國文化中鼎足而三的儒、釋、道三大主流之一。因隨歷史演變,由于朝代的遞嬗,而有盛衰的起伏,直到上世紀末和本世紀的現在,這個遞延原前,還是一仍舊貫,好像並未更變。在近代史上,自中英鴉片戰爭開始至中日甲午戰爭以後,中國因為受到一連串喪師辱國、失地賠款的慘痛教訓,使安貧樂道、襲故蹈常的國人,深受外來刺激,這才一夢驚醒,從此便注視西洋文化,漸漸對于西洋文化思想,也轉變觀念而加以探究。跟著,西洋文化,就相繼進入中國。而初期來華的各國教士,他們一面宣揚天國的福音,一面傳播西洋的學術,究其行動背景,不無侵略色彩,所謂文化侵略,原系挾其帝國勢力而來,這在當時情況,也足勢所難免。清廷國勢衰落,既已暴露無遺;同時西洋人根本也不明白中國幾千年來的文化遺產究竟有些什麼,所以把中國人也一律看作落後地區的野蠻民族一樣,這種歧視扦格之處,到目前為止,中外兩方,還沒有充分了解和完全消釋。這是東西方人類文化交流史上一大障礙,因此障礙而造成西洋人在中國人的歷史地位上,有了許多難以估計的損失。現在雖然于發掘研究之余,漸有較佳的體認和好轉的跡象,但其前途的成就,還待歷史的考驗。

    我們對于文化歷史,有了整個認識,然後簡單述說二十世紀的佛教,才能順理成章,可以鑒往知來。茲就“二十世紀的佛教”,試論撰為︰(一)中國佛學的復興。(二)中國佛教的演變。(三)世界佛教的動向。分述如下︰

    一、中國佛學的復興

    關于中國佛學的復興,就事論事,首先應該歸功于佛學大德的學者居士們。因為在上世紀末和本世紀初,肩負佛教傳統家業的僧眾們,也如清朝政府一樣,都是不明世界大勢,閉關自守,故步自封的一般人物。只有知識分子的學者居士們,隨著時代潮流轉變,因溫故知新,才能開啟這個復興的機運,而開啟此一復興機運的耆德元勛,如所周知,毫無異議的,首先應推石埭楊仁山先生。仁山先生,名文會,安徽石埭人,近代學者尊之為楊仁山大師。他的祖父與清廷中興名臣曾國藩為同年,他在十幾歲時,便隨祖父見過曾國藩前輩。曾文正公當時一見便加賞識,勸他努力功名,他對文正公說︰我不要求異族的功名。文正公只好一笑罷了,從此便很留意他,後來還吩咐他的公子曾紀澤,好好培植這個人才。到了曾紀澤出使歐洲,便請他幫忙,擔任參贊的名義,實際上由他大權獨攬。他在游歷歐洲的階段,極力留心科學。後來又到了日本,他得到日本佛學家南條文雄的幫助,使他發現了許多唐宋遺留在日本的佛學寶典。回國以後,便絕意仕進,立志畢生弘揚佛學。後來舍宅刻經,與他的弟子歐陽竟無先生,在南京成立著名的金陵刻經處,弘揚佛學的事業。所刻佛經與佛學要籍的版本,必力求精審,廣事搜羅,詳加厘訂。一時風聲所播,舉如︰戊戌政變中名列六君之一的譚嗣同,現代文化啟蒙導師梁啟超等前輩,乃至國學大師章太炎先生等,也都深受影響致力佛學。總之,仁山先生在清末民初之間,名重公卿,震聲朝野,但始終為弘揚佛學而努力,畢生以居士身應化眾生,可謂稀有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