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大義今釋卷第三——
楞枷大義今釋
一切佛語心品之三
爾時,世尊告大慧菩薩摩訶薩言︰意生身分別通相,我今當說。諦听諦听,善思念之。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有三種意生身。雲何為三?所謂三昧樂正受意生身,覺法自性性意生身,種類俱生無行作意生身。修行者了知,初地上上增進相,得三種身。大慧,雲何三昧樂正受意生身?謂第三第四第五地,三昧樂正受故,種種自心寂靜,安住心海,起浪識相不生,知自心現境界,性非性,是名三昧樂正受意生身。大慧,雲何覺法自性性意生身?謂第八地觀察覺了,如幻等法悉無所有,身心轉變,得如幻三昧,及余三昧門,無量相力自在明,如妙華莊嚴,迅疾如意。猶如幻夢水月鏡像,非造非所造,如造所造,一切色種種支分,具足莊嚴,隨入一切佛剎大眾,通達自性法故,是名覺法自性性意生身。大慧,雲何種類俱生無行作意生身?所謂覺一切佛法,緣自得樂相,是名種類俱生無行作意生身。大慧,于彼三種身相,觀察覺了,應當修學。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非我乘大乘非說亦非字非諦非解脫非無有境界
然乘摩訶衍三摩提自在種種意生身自在華莊嚴
意生身的分類和原理
這時,佛告大慧大士說︰“關于意生身的分類和共同的原理,我現在為你解說吧!大慧啊!有三種意生身。ヾ三昧樂正受意生身。ゝ覺法自性性意生身。ゞ種類俱生無行作意生身。凡是修行者已經證得初地菩薩之位,了知初地境界,再加上上增進,便可得到三種意生身。什麼是三昧樂正受意生身呢?就是說︰“達到菩薩道的第三發光地、第四焰慧地、第五難勝地的境界中而得到三昧樂正受。這時,自心寂靜,安住在心性之海中,各種妄想的識浪不生。了知一切內外的境界,都不過是自心的現識作用,沒有個別存在的自性,這就名為三昧樂正受意生身。什麼是覺法自性性意生身呢?就是說︰到了第八不動地的境界,觀察覺知一切內外諸法,都是如夢似幻地存在,畢竟一無所有。由此身心轉變,徹底變化了氣質,得到如幻似的三昧境界,和其余各種三昧;那時,就可以有自發無量的色相能力,和自在神通的運用之明了,猶如絕妙蓮花一樣的莊嚴美妙。可是這種境界的情形,也是如幻似夢,如水月鏡花,說它是真有的嗎?它卻是沒有實質;說它是沒有的嗎?它卻是真能出現。並發還具有一切的色相和美妙的肢體,能夠進入一切世界,任何佛土,和各處佛國的人一樣。這都是由于通達了自性法爾的原因,從自性本來具足的功能所產生,這就名為覺法自性性意生身。什麼是種類俱生無行作意生身呢?就是說︰已經證覺一切佛法,得到自性實際的法樂了,這就名為種類俱生無行作意生身。大慧啊!所以對于這三種意生身的情形,必須觀察覺知,應當加以修學。”這時,佛就歸納這些道理,作了一首偈語說︰
非我乘大乘。非說亦非字。非諦非解脫。非無有境界。
(這是說︰佛所說的大乘道,並非是真有一個什麼乘可以度人,它不是言語文字所能表達的。說它是真諦,卻無體可得,說似一物便不中。說它是解脫,卻本來無縛,又解脫個什麼?那麼,就說它是個無相,沒有境界的吧!事實上,它又不是絕對沒有體相的,也不是沒有境界的。)
然乘摩訶衍。三摩提自在。種種意生身。自在華莊嚴。
(這就是說︰必須由修大乘道的法門,得到三昧自在的境界,自然而然會發生種種意生身的作用,猶如蓮花出于污泥而自在,不染塵垢,而且具有無比的聖潔和莊嚴。)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若男子女人,行五無間業,不入無擇地獄。世尊,雲何男子女人行五無間業,不入無擇地獄。佛告大慧︰諦听諦听,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雲何五無間業?所謂殺父母,及害羅漢,破壞眾僧,惡心出佛身血。大慧,雲何眾生母?謂愛更受生,貪喜俱。如緣母立。無明為父。生入處聚落。斷二根本,名害父母。彼諸使不現。如鼠毒發。諸法究竟斷彼名害羅漢。雲何破僧?謂異相諸陰和合積聚,究竟斷彼,名為破僧。大慧,不覺外自共相,自心現量,七識身。以三解脫無漏惡想,究竟斷彼七種識佛,名為惡心出佛身血。若男子女人行此無間者,名五無間,亦名無間等。復次大慧。有外無間,今當演說。汝及余菩薩摩訶薩,聞是義已,于未來世,不墮愚痴。雲何五無間?謂先所說無間。若行此者,于三解脫,一一不得無間等法。除此法已,余化神力,現無間等。謂聲聞化神力,菩薩化神力,如來化神力。為余作無間罪者,除疑悔過。為勸發故,神力變化現無間等。無有一向作無間事,不得無間等。除覺自心現量。離身財妄想,離我我所攝受。或時遇善知識,解脫余趣相續妄想。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貪愛名為母無明則為父覺境識為佛諸使為羅漢
陰集名為僧無間次第斷謂是五無間不入無擇獄
五種無間重罪的反辭巧譬
這時,大慧大士又問︰“您說有人犯了某種的五無間業(無可逃避的罪行),但卻不致入于無擇地獄,(不受時空的限制,而永遠沉淪的痛苦。)這究竟是什麼道理呢?”佛回答說︰“怎樣叫作五無間業呢?ヾ殺父。ゝ殺母。ゞ殺害得道的阿羅漢。々破壞和合修持的清淨僧眾。ぁ惡心蓄意出佛身血。這就叫五無間業,是無可逃避的罪行,沒有時空的限度,會永墮泥犁(地獄)的。何以又說犯了五無間業,卻不受地獄的苦報呢?大慧啊!你要知道,ヾ什麼才是眾生們最親的母性呢?那就是說︰由內在的愛心引發情欲和貪著喜愛的感覺,這才是與生命同時俱來,為養育眾生最親的母性源泉。ゝ那內在的一念無明,便是眾生父性的根本。所以斷了這兩種根本的,就名為害父和母。ゞ那些一切心理狀態所支使的沉迷妄想等等,猶如傳染病一樣的可怕;如果能夠把它完全斷除,就名為殺害羅漢。(因為羅漢的境界,他的心中,雖然不再生起妄想的作用,但是潛在能受外界感染的習氣種子,還是沒有絕對的轉變和斷除得了。)々畢竟斷了身心五陰——色、受、想、行、識的互為因果所累積的業力活動,就名為破壞和合僧眾。ぁ在凡夫心境中所不覺的內外各種境界和現象,它所發生的七種識的作用,其實都是自心的現量境界所變現的。如果能夠用三解脫門(性淨解脫、圓淨解脫、方便淨解脫)而畢竟得到解脫,以此斷除七種識的作用,轉第八如來藏識(阿賴耶)而變為大圓鏡智,就名為惡心蓄意出佛身血。倘使有人能夠做到這樣的五無間業,雖然名之為犯五無間罪,其實卻是證得真如自性平等的無間善業。大慧啊!此外還有一種外在無間罪業,現在再為你解說,使你們學大乘道的人們,知道了其中的妙用,將來再不會被外境所迷惑,被愚痴所蒙蔽,因此而發生懷疑。那是什麼呢?就是說,如前面所講的五種無間罪行,有人真實犯了殺父、母,害阿羅漢,破壞清淨僧眾,和害佛身出血等罪,他們又不能覺知修三解脫門以得解脫。因此,為了要救度罪惡中的眾生們,如來和菩薩,或已得聲聞、緣覺的阿羅漢們,就以自在神力化身來做他們的同伴或同事,而示現做出五種罪行,然後示現果報,教他們必須徹底地懺悔,使他們知道解脫這種由罪行所得痛苦的方法;除了由衷的懺悔,是無法得究竟解脫的。他們以身作則,證明這些情形,都是自心現識境界所發生的。除了覺悟自心現量,舍離絕對自私的我身和妄想執著,以及滅除那些基于我身所發出的物欲要求等等的妄想;從此真能做到無我和無我執的一切外緣等等,才能得到畢竟的解脫。不然,要想解脫這些五無間的罪行,除非有了機會,遇見真正的善知識,才可能脫離妄想相續的無間苦報。”這時,佛就歸納這些道理,作了一首偈語說︰
貪愛名為母。無明則為父。覺境識為佛。諸使為羅漢。
陰集名為僧。無間次第斷。謂是五無間。不入無擇獄。
(這就是說︰貪愛的欲念和無明的活動,比做長養眾生的父母。能夠分別內外一切的境界,都是心識之所生,倘能證得純覺無識,便比做佛的境界。破貪欲等心念所生的八十八結使(注三十五),比做羅漢的境界。斷身心五陰等苦惱的積集,比做清淨的僧眾。如果有人能夠依次地斷除了這五種無間之業,當然就不會墮入無間地獄了。)
(注三十五)八十八結使︰八十八者,于一切煩惱中貪、 、痴、慢、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禁戒取見之十惑,名為本惑,余悉名隨惑,此十惑就所迷之諦理而差別為八十八結使也。結與使皆煩惱之異名,系縛心身,結成苦果,故雲結。隨逐眾生又驅使眾生,故雲使。苦集滅道之四諦為所迷之真理,迷其真理而起,于欲界為三十二,于色界為二十八,于無色界為二十八,通三界而為八十八也。欲界之三十二者,失迷于苦諦之理而起十惑,次迷于集諦之理而起七惑,前十惑中除身邊戒之三見。集諦者業因也,無以業因而迷執我體者,故無身見,無身見故無邊見,戒禁取見。次迷于滅諦之理而起七惑,如集諦下。次迷于道諦之理而起,有八惑,于前之七惑加戒禁取之一,已上總為欲界之三十二惑。然色界與無色界各有二十八者,于四諦下之惑各除 之一故也。上二界為定地,故不起 恚之粗動煩惱。
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唯願為說佛之知覺。世尊,何等是佛之知覺。佛告大慧︰覺人法無我,了知二障,離二種死,斷二煩惱,是名佛之知覺。聲聞緣覺得此法者,亦名為佛。以是因緣故,我說一乘。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善知二無我二障煩惱斷永離二種死是名佛知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