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學佛者修證對話(下集) 第四章
    “尋”與“伺”的差別很微妙,比如說打獵、獵狗到處尋找目標就叫“尋”,如果獵狗蹲在那里,等待獵物出現,就叫“伺”。再好比說我們投資作生意,有時候到處找項目,找投資機會,結果費了半天勁,什麼收獲都沒有,這是“尋”。可是等到運氣來的時候,那個發財的機會會跑到你面前來,那是“伺”。“尋”與“伺”是兩種心理狀態,用在做功夫上很細致的。

    “雲何伺。謂思慧差別。意言伺察。令心細相分別為性。細相者。謂于瓶衣等分別細相成不成等差別之義。”

    他這里翻譯解釋得不是很好,我們前面講尋的時候其實已經講到伺了。如果用中國禪宗的手法,那解釋得就很文學化,很妙了。

    一兔橫身當古路,蒼鷹一見便生擒,

    後來獵犬無靈性,空向枯椿舊處尋。

    一只兔子橫躺在大路上,那蒼鷹在空中已看得清清楚楚,從空中沖下來把它活活叼走了。可憐的獵狗聞到兔子的味道,還有那里尋呢,哪知道天上蒼鷹早已把兔子叼走了。獵狗就是那個尋的境界。這是禪宗祖師借用這個故事,來說明一般人用功、參話頭,不過是像獵狗一樣在“尋”找一個境界。

    還有一個故事,也是講“伺”的道理,有個徒弟看見師父在研究佛經,這位徒弟已經悟道了,就在外面吟了一首詩,講那個蒼蠅好笨,“百年鑽故紙,何日出頭時”,都一百歲了,還在窗戶紙上鑽,哪有出頭的日子呢?師父听到這個,馬上放下書本,對徒弟說︰“你一定悟道了,以前你叫我師父,現在我叫你師父。”經過這位徒弟的指導,這位師父駁玫懶恕︰罄從腥俗髁艘皇資 ?/FONT>

    蠅乃尋光紙上鑽,不能透過幾多難,

    忽然撞著一時路,始信平生被眼瞞。

    蒼蠅喜歡尋找亮光,所以在紙窗上鑽來鑽去,但無論如何也無法透過紙窗,飛出窗外。忽然撞到進來時的那個洞,才知道自己是被自己的眼楮騙了,原來那個洞就在這里,這就是“伺”的境界。所以中國禪宗是很文學化的,用文學的語言表示出來,尋與伺境界的不同就很清楚了。

    “雲何心不相應行。謂依色心等分位假立。謂此與彼不可施設異不異性。此復雲何。謂得。無想定。滅盡定。無想天。命根。眾同分。生。老。住。無常。名身。句身。文身。異生性。如是等。”

    “心不相應行”在唯識中叫做“心不相應行法”。這里的“心”就是意識心,所謂心不相應行,是指那些無法與我們的意識心配合的東西,一共有二十四種。“謂依色心等分位假立”,我們的大腦、心髒是色法,為四大所造,這二十四種東西是依我們現有生命的想而假立的,不是真的。“謂此與彼不可施設異不異性”,這二十四種與我們的心可以說不同(異),也可以說是一體的(不異),但不是我們的意識心可以轉動或影響的,除非我們成了佛,達到心能轉物的境界。這二十四種下面都有解釋。

    “此復雲何。謂得。無想定。滅盡定。無想天。命根。眾同分。生。老。住。無常。名身。句身。文身。異生性。如是等。”像無想定、滅盡定等都和我們的意識心不相應,跟我們的意識心絕對是兩個世界,你無法用意識心去轉動它。還有,我們也無法轉動時間和“勢”,這一點這里沒有提到。所謂“勢”,就是一股擋不住的力量,好比說台風,大風來的時候,你完全無法擋住,等它過去,就什麼都沒有了。

    禪宗的方法與這些研究教理不同,古代許多禪師都穿得破破爛爛的,也不洗臉,不像那些大法師們,穿得整整齊齊,架子擺得很大。有這麼一位禪師,坐在路邊的茶館里喝茶,當時茶館里還有一位大法師,派頭十足,旁邊坐著許多皈依弟子,對這位窮兮兮的和尚不大理會。這位禪師要整整他們,就跑到他們面前說︰“法師啊,嘿,看你這個樣子,佛法一定很高明啊。那你們都講些什麼法呢?”“嗯,我研究的是法相唯識學。”禪師說︰“哇!了不起,那我向你請教一個問題,唯識學講百法,那麼,昨天下雨今天晴是那一法?”這一下那位法師就愣住了,曉得踫到高手禪師了,“哎呀,老禪師,請指教!”禪師回答︰“那是二六時中,心不相應行法。”一天有十二個時辰,天氣隨時都在變化,但你的意識心無法把晴天變成下雨,也無法把下雨變成晴天,所以那是心不相應行法。

    行蘊講到這里,算是簡單的概括了一遍。真要細講,內容還很多。

    雲何識蘊。謂于所緣了別為性。亦名心。能竇 省R嗝狻R饉愎省H餱釷タ摹<窗 狄 丁4四竇 鐶兄腫庸省S執誦邢嗖豢煞直稹G昂笠煥 嘈 省S鐘紗聳洞用鵓《ㄎ尷璉}尷 炱鷲摺A吮鵓辰繾 陡瓷4翟擋畋  省J潿匣垢瓷稹S至釕懶髯 還故。阿賴耶識者。謂能攝藏一切種子。又能攝藏我慢相故。又復緣身為境界故。又此亦名阿陀那識。執持身故。最勝意者。謂緣藏識為境之識。恆與我我見我慢我愛相應。前後一類相續隨轉。除阿羅漢聖道滅定現在前位。如是六轉識。及染污意。阿賴耶識。此八名識蘊。

    “雲何識蘊。謂于所緣了別為性。亦名心。能竇 省!br />
    什麼是識蘊呢?就是說對于外界一切的緣,心中明明白白,很明了。識的作用也叫做心,它能把外在的境界收攏來,好比說,我們小學、中學所學的中文、外文現在還都能記得,就是這個心、識蘊的作用。

    “亦名意。意所攝故。若最勝心。即阿賴耶識。此能竇 鐶兄腫庸省!br />
    識蘊也叫做“意”。注意,這里的心是總體的心,中間的作用叫做“意”,因為這個識包含在意內,“意所攝故”。我常常拿大海水作比方,那個大的波浪就好比說心所起的作用,叫第七識(末那識),大浪上面的波紋變化就好比是意(第六意識),而我們的眼耳鼻舌身五蘊就好比是大浪上面的浪花,很細,叫做識。所以,這個識蘊包含在“意”里面了。

    那麼識是那里來的呢?是唯心所起。“若最勝心。即阿賴耶識。能竇 鐶兄腫庸省!弊饔米畬蟺哪歉觶 邪 狄 叮 靘熏肴q 竇 磺行睦 形   潛涑芍腫印K裕 閼庖簧男形 枷朧搶詞攔 囊潁歡閼庖皇浪庥齙墓 喬笆樂值囊頡K裕 ㄊ隊辛驕浠埃骸爸腫由中小保 й中源吹拿扛鋈說母魴圓煌  庥霾煌 骸跋中猩腫印薄7鷓C壓ャ 衷 ぐ蠢吹墓叵刀妓檔煤芮宄耍 頤欽饈怯們吧 襠 瓷此得髡飧齙覽懟br />
    “又此行相不可分別。前後一類相續轉故。”

    再說,這個識蘊的作用,它的動的“行相”(行就是運動),有時候幾乎分辯不出來。沒有時間、沒有空間,前後一律,連續的轉動,所以叫做輪回,這是第二層的意思。

    “又由此識從滅盡定無想定無想天起者。了別境界轉識復生。待所緣緣差別轉故。數數間斷還復生起。”

    另外,得了滅盡定、無想定,或升到無想天的人,識暫時滅掉不起作用了,許多阿羅漢就在這個境界,但是,這只是把識的作用壓在那里而已。“了別境界轉識復生。待所緣緣差別轉故。數數間斷還復生起。”等時間到了,重新出定的時候,如來藏里行蘊的作用開始,加上各種因緣合,那個識的作用還會生起。

    “又令生死流轉還故。”

    這個識的作用,讓我們在生死輪回中轉圈。注意,在這個轉的過程中,我們梢園訊竦淖 ?/FONT>善的,但有時,一念之差,無明起作用,也可以把善的轉成惡的,白的轉成黑的。一切眾生,都具備善、惡(不善)、無記的三種種子。沒有成佛以前,所有的種子都具備,就是缺三樣︰聲聞(羅漢)、緣覺(獨覺佛)、成佛。其實嚴格來說,不是缺,而是說那個種子還沒有發出來。成佛以後,所有的種子都具備,不過,所有種子都被轉成白業了。所謂白業,就是純白純清的,純善無惡,也沒有無記性了。

    “阿賴耶識者。謂能攝藏一切種子。又能攝藏我慢相故。又復緣身為境界故。又此亦名阿陀那識。執持身故。”

    阿賴耶識就像一個倉庫,能包藏現在、過去、未來的一切種子。同時,更嚴重的是,阿賴耶識還包含了我慢的種子。我們覺得很了不起,很聰明能干,很漂亮,那就是我慢。甚至,那個最笨的人也會覺得“格老子就是笨,怎麼樣?”這也是我慢。我們心意識同時還會把這個四大和合的肉體生命抓得很牢,所以又叫“阿陀那識”。

    “最勝意者。謂緣藏識為境之識。恆與我我見我慢我愛相應。前後一類相續隨轉。除阿羅漢聖道滅定現在前位。如是六轉識。及染污意。阿賴耶識。此八名識蘊。”

    那個藏識,或者說第八阿賴耶識,起用以後,如果沒有成道,就會生生世世與我(沒有智慧)、我見(我的主觀成見)、我慢(我了不起)、我愛(我所愛)相應,永遠輪回生死。除非你能夠得道,大阿羅漢果,得滅盡定,把這個識蘊空掉,把行蘊轉過來,否則無法跳出輪回。色受想行識(包括前六識、第七識、和第八阿賴耶識)都包含在阿賴耶識里面,它們是識的八個層次、八個部位。佛的五蘊法相到這里就講完了。

    色陰境界的憨山

    包卓立︰現在五蘊已經講完了。我們首先想請教老師,怎樣把五蘊的知識應用于我們的修行。另外,希望老師能用五蘊的概念,對前面講的案例作一個評價。好比說,他們是否走了彎路,中否可以做得更好,以及他們的修行到了什麼程度。最後,請老師說明一下,五蘊與第六、七、八識的互相感應關系。

    懷師︰你的這三個問題,每一個都可以寫成一本一、二十萬字的書,我們先拿憨山大師年譜里記述的例子作說明。

    比如憨山大師二十八歲時,有一次來到河北省的山。山上一個茅蓬里住著一位修行的老和尚,憨山大師去看他。古時修行住的茅蓬一般是不關門的,像我過去在農村生活,那時,即便全家人都在農田里干活,家里門也是開的,看門的只有雞啊、狗啊、貓啊。我們給人家送東西,老遠就要叫︰某某在家嗎?家里有人嗎?叫了半天,沒人應,就知道家里沒人,送的東西擺在那里就行了,也不用留條子。所以中國農村當時就是這種自然社會,外國也是一樣的。不像我們現在,不但要關門,還要兩三道鎖。這是講到茅蓬順便提到的。

    那位師父看見憨山來,並不理會,繼續修行。到晚上吃飯了,老和尚自己做飯,自己就吃了。憨山見老和尚吃飯不叫他,就自己拿碗添飯吃,老和尚也不罵他。到第二天,憨山就知道了,到晚飯的時候洗米做飯,老和尚回來不說話就吃,憨山也跟著吃。

    每天晚上,老和尚都會到山頂上經行,雙手甩開,大步一圈一圈的走,憨山也跟著他這麼一圈一圈的走。有一天晚上正在經行,憨山突然好像身心都空了,看見大海,整個世界都在一片光明之中,舒服清涼極了,這時當然沒有雜念妄想。老和尚已經知道了,故意問他︰“怎麼樣?”注意哦,這時他們才開始說話。憨山說︰“一片光明中”。

    根據《華嚴經》,這種境界叫“海印發光三昧”。如果你坐遠洋輪船,在大海之上,到了深夜,滿天沒有片雲,大海與天連成一片,人站在船上,身心皆空,那個情景就是這個境界。老和尚說︰“哼,這有什麼了不起,我住山三十年,夜夜經行都在這個境界里頭。”這種境界屬于《楞嚴經》里講的色陰(色蘊)範圍,等于密宗講的氣脈起了變化。這當然也是個好的境界,不過與“道”無關。

    李女士︰書上說這位老和尚“夜夜經行此境但不著,則不被他昧卻本有。”

    懷師︰對,不要貪圖這個境界,這有什麼了不起呢?這不過是四大生理變化所反映的現象而已。你不要執著于它,否則就會被這些境界騙走了。所以這個老和尚很了不起,當然,能達到這個境界也很不容易,很了不起了。注意,這種境界不是只有打坐才能達到,站著、經行、睡覺做得到,那才是修行啊!

    憨山三十歲時,在五台山習定銈捸@〉牡胤接懈魷 鰨  瀆÷『蒬鶔紽e裎頤竅衷?/FONT>這樣講話,聲音太小,听不見,需要大聲喊。憨山在那里打坐靜不下來,一氣之下,“格老子,我就到溪水旁邊的橋上,在那個最吵的地方打坐,讓你吵個夠。”

    開始時水聲很大,後來就什麼都听不到了,進入了一種定境。不知道過了多久,出定了,才發現飯鍋里的飯已經長綠毛了。這樣算起來,起碼過了十幾、二十天了。這又是一個修行境界,像你們諸位打坐修行,連想都不敢想。

    三十一歲時,一位姓胡的平陽太守請憨山到自己家里過冬。當時有人想請太守題詩,那太守胸無點墨,把古今詩集放在茶幾上,準備等一會偶爾翻一翻,得點靈感。憨山踫巧翻了一下詩書,也準備吟上一首詩。忽然,靈感來了,一口氣寫了三十幾首詩,從前學的詩書詞賦都出來了,就算渾身都是嘴巴,也沒法把腦海中出現的那些詩詞都寫完。當時,沒有身子的感覺,整個身體好像要飛起來了。

    這樣過了一天,第二天他已經知道這是自己的文字習氣來了,是“禪病”。但是怎麼辦呢?沒有辦法,只好睡覺。睡覺果然有效,睡醒後接著就打坐,一下子就覺得身體沒有了。後來太守家的小佣人來敲門,但是沒人應,胡太守就把窗子打開,發現他在打坐,怎麼叫都不醒。好在憨山以前就告訴過這位胡太守,用引磬一敲,入定的人就會出定了。這時,憨山入定已有五日,但憨山已經不記得是怎麼一回事了。

    這是憨山大師的一段修行公案。中國歷代禪宗祖師們也都有類似的實證用功經驗,但是不像西藏與印度那樣記錄于案。大禪師們認為,這些境界都是小玩意,沒有什麼了不起,都不大理會。所以,達摩祖師說中國有大乘氣象。當然,我不是說現在的中國人了不起,現在的中國人是起不了。

    憨山大師的修行經驗,是他的學生寫的。以前不叫傳記,叫年譜,老師把每一年的經過講出來,然後由學生記錄整理出來。年譜是到明朝才開始有的,以前古人都不太寫自己,不像現在人,動不動就寫自傳、回憶錄,都是說自己怎麼了不起,看了以後你就知道,其實都是起不了。

    這些修行境界不是究竟,不是道,修行的人很容易被這些境界擋住。不過,以現代科學觀念來講,這些經歷也確實應該寫出來,給大家一個參考。所以我主張大家多研究、多寫。這是第一點。

    第二,你們注意,憨山大師的經歷很特別,他很有天才,但就是喜歡走修行的路線,父母沒有辦法,只好同意他出家。憨山有一位很了不起的師祖(師父的師父),見他很有天才,沒有馬上同意他出家,而是請老師來教他世間的一切學問。拿現代話來講,就是物理、化學什麼都要他學一學。等憨山到了十幾歲的時候,在學問上就已經很有成就了。注意哦,他這時還沒有出家哦!這時師祖就問他,“你看你這一生要作什麼呢?”憨山還是決定出家,這個決定與他小時候的一個故事有關。

    那還是他很小的時候,母親和他談起讀書做官的事。他問母親︰“功名考取做什麼?”“做官啊”母親回答。“官做到什麼最大?”他接著問,“宰相啊”,母親回答。“那宰相以後呢?”“罷了”。母親回答所謂罷了,就是退休的意思。憨山說,“那多沒意思,作了宰相還不是罷了,不如我去作佛吧!”所以師祖問他的時候,他還是決定出家。

    根據佛法的規矩,年滿十八,如果有家人,還要得到家人的同意才可以。所以說出家可不是一件很隨便的事,佛的戒律是很有道理的。

    憨山的母親是拜觀音菩薩的,有一天,她夢見觀世音菩薩抱著一個小孩子給他,接著她就懷孕了。等到憨山九歲的時候,有一次,他在廟子里讀書,听見和尚說,念觀世音菩薩的經能夠救苦救難,他就向和尚要了這本經,讀完後就念給媽媽听。媽媽覺得很奇怪也很高興,不知道兒子怎麼會有這本經,而且念起經來有模有樣,像老和尚似的。

    十歲的時候,憨山就想要出家了。母親說︰“那要看你有沒有這個福報了”,他說︰“我有這個福報,就看你舍不舍得!”母親說︰“只要你有這個決心,我就舍得。”憨山十九歲正式出家,見到 忌膠苡忻腦乒褥Α/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