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陰解脫總結
精真妙明,本覺圓淨。非留生死及諸塵垢,乃至虛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斯元本覺妙明精真。妄以發生諸器世間,如演若多,迷頭認影。妄元無因。于妄想中,立因緣性。迷因緣者,稱為自然。彼虛空性,猶實幻生。因緣自然,皆是眾生妄想心計度。(二一一頁)
這一段,佛講本體起用,講體與用的關系,很精要,等于密宗里紅教的《大圓滿》,或者白教,花教的《大手印》。
“精真妙明,本覺圓淨。非留生死及諸塵垢,乃至虛空。”
他說一切眾生本來自性是最“精”致最“真”實的。精真是形容詞,不要誤以為真有個什麼東西。這是說眾生本來明白,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本覺”,一切眾生本來就有,只是他迷糊了。眾生的本來自性是能夠成佛,本覺的,是圓滿清淨的。“非留生死”,生死沒有留痕跡,“及諸塵垢”,一點塵埃都沒有,就像《心經》上所說的︰“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乃至虛空,本覺里頭也沒有什麼虛空,虛空也是個假象,物理世界乃至理念世界的虛空都是假象;“皆因妄想之所生起”這些假象都是眾生自己妄想生起的。
“斯元本覺妙明精真。妄以發生諸器世間,”
“斯”,就是這個,“元”就是根本的。這個根本的本來是佛,是“本覺”的,本來就是覺悟的,妙不可言的,它本來明白,來本就是精致的,真善美的。“妄以發生諸器世間”妄想一動,才形成了物理世界、物質世界,乃至這個宇宙。“器世間”就是物理世界、物質世界。唯物是唯心變來的。妄想心怎麼會變成物呢?這就要配合現代科學哲學來研究了,人類正在往這方面走,但還沒有研究通。
“如演若多,迷頭認影”
演若多是一個人的名字。《楞嚴經》上講到,佛在世的時候,城里有個瘋子叫演若多,他早起來照鏡子,越照越覺得自己漂亮,照了半天,慢慢的,他突然覺得自己的頭沒有了,就變瘋了,到處找︰我的頭呢?我的頭呢?他的這個瘋病等到什麼時候才會好呢?佛說,等到有一天,他再去照鏡子︰我的頭原來就在這里啊!他就又好了,不瘋了。
這里是拿演若多作比方,說眾生都像演若多一樣,以為真的有個什麼,是迷頭認影。大家都像那個活寶演若多一樣,自己頭本來就在身上,卻對著鏡子照影子,自己以為頭掉了,就瘋了。也就是說,眾生本性本來就在那里,卻拼命修行啊,明心見性啊,向外找一個東西,所以叫“迷頭認影”。再比如說那些練氣的,你生命中本來就有氣啊!你沒有氣就死了,還要外面的氣做什麼?這也叫“迷頭認影”。
講到這里想到密宗有個修法是對鏡子修的。你把四面上下都安上玻璃鏡子,用眼楮盯著看,慢慢的,自然就看見自己是個影子,慢慢地看見自己沒有頭了,也沒有身子了。這個方法不能隨便修,容易得離魂癥。但是,如果你修好了,可以把自己空掉,靈魂可以自由了。這個不能多講,只露一點點給你們。
“妄元無因。于妄想中,立因緣性。迷因緣者,稱為自然。”
眾生的這個妄想是沒有原因的,你們常問︰“哎呀!我的這個是什麼原因來的?是沒有原因來的,本來就這樣,本來沒有原因,但為了表達給大家听,就講一個因緣,說許多因緣湊合攏來就有思想啦!現在心理學分析一個人的心理,會牽扯到社會的因素,家庭的因素。那都是心理學家說的,其實那些因素本身就是妄想。
佛法認為因緣分兩種︰親因緣和疏因緣,任何東西都是相對的,都是很多因素構成的。既然很多因素構成了一個事物,那把這些因素都分析了以後,不就沒有個東西了嗎?所以佛法在妄想中立了一個因緣的道理。緣生本空,靠因緣湊攏來的本來就是空的。比如說一個木頭做的桌子,是靠了人工、木頭等等因緣而變成了一個桌子;木頭本身又是靠種子、泥巴等等許多因緣湊攏才有的。這些都是因緣的現象。其實因緣本身是個方便,佛是為了給你分析問題才提出來的。
從哲學學派的角度來講,有的人不懂因緣,走的是唯物論的路線,認為這個宇宙是自然的,萬物是自然生出來的。宗教家則認為是上帝啊、天啊造就了一切。
“彼虛空性,猶實幻生。因緣自然,皆是眾生妄心計度”。
這個宇宙、生命、虛空,其實沒有個東西。你說沒有嗎?它也有。好比說電燈的光,也是幻象,它是靠電配合我們的眼楮這個因緣才有光可以看見,實際上分析起來中間沒有任何東西,都是空的,一切都是幻生幻滅,能生能滅的那個東西是本來清淨,沒有動過的。所謂因緣所生,或者自然來的,那都是些狗屁的理論。“皆是眾生妄心計度”都是眾生自己的妄想、思想,美之名曰學問、道理、修道,其實都是自己的妄想在那里估計、推測。“度”就是推測,“計”就是計算,佛自己講因緣,又推翻了因緣,也推翻了自然。
阿難,知妄所起,說妄因緣。若妄元無,說妄因緣,元無所有,何況不知,推自然者。是故如來與汝發明,五陰本因,同是妄想。(二一一頁)
是五受陰,五妄想成。汝今欲知因界淺深。唯色與空,是色邊際。唯觸及離,是受邊際。唯記與忘,是想邊際。唯滅與生,是行邊際。湛入合湛,歸識邊際。此五陰元,重疊生起,生因識有。滅從色除,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二一二頁)
“阿難,知妄所起,說妄因緣。若妄元無,說妄因緣,元無所有”
佛接著說︰“阿難啊!我告訴你啊,因為知道有個妄想起來,你們拚命問妄想是怎麼起來的,我就只好回答你,說妄想就是因緣所起。但“說妄緣無”妄想本來沒有啊!“說妄因緣,元無所有”,妄想哪有什麼因緣啊?妄想就是因緣,妄想本來空的嘛!我說妄想是因緣所生,那也是為了方便,理論上說說而已啊!
“何況不知,推自然者。”佛問阿難︰現在你懂了嗎?你還是不懂啊!更何況那些不知道這個道理的人呢?他們推測有個自然的作用,以為生命是自然來的。自然又是個什麼東西呢?你說是自然,虛空能掉下個人來嗎?你還不是要經過精子、卵子結合才變成一個人!其實自然是個假說,因緣也是個假說,都只是名稱而已。
“是故如來與汝發明,五陰本因,同是妄想。”
所以佛明白的告訴你,五陰的本原都是妄想來的,你真正懂了這個,就悟道了。
“是五陰受陰,五妄想成。汝今欲知因界淺深。唯色與空,是色邊際,唯觸及離,是受邊際。唯記與忘,是想邊際。唯滅與生,是行邊際。湛入合湛,歸識邊際。”
這五個陰都是妄想所成的。佛很慈悲,又進一步為我們分析它的“因界淺深”,它的成因與範圍。色與空是色的邊際。觸就是接觸、感覺,離就是分開了。比如我打你,你就有觸痛的感覺,分開來觸受就沒有了,所以觸與離是受的邊際。記憶與忘記是想的邊際。所以禪宗祖師講,不要妄想,妄想一放就到空了,忘掉也就是丟掉。這個“忘”字加個心不好,應該用古文的“亡”字,亡就是丟掉,沒有了,不記他了,不念他了,是想的邊際。滅與生是行的邊際。識陰的邊際最難明白了,“湛入合湛,歸識邊際”你不動念,本來就清淨,能回到那清淨的本位,就是識陰的邊際了。
“此五陰元,重疊生起。生因識有,滅從色除”
色受想行識這五陰都是一念來的,沒有次序的,他們互為因果,重重疊疊,我們的生命來的時候,就是靠那麼一念動了,阿賴耶識變成中陰身來投胎,然後又和精蟲卵子一起,像攪牛奶一樣這麼一攪,就進去了。但你要解脫的時候,嘿,你還是要從“色除”,還是要從四大身心變化,氣脈,拙火處著手,你還是要轉化色陰。“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真正有大智慧的人,一懂了這個道理就空掉了,就進入了佛境界,所以叫“乘悟並銷”。如果你智慧不夠,道理雖然懂了,但力量還不夠,你還要“因次第盡”一步步,一點點來,庵提遮女問文殊菩薩也是這個問題︰“師父啊,明知道生死是空的,卻就是被生死之流轉動了,跳不出來,這是怎麼回事呢?文殊菩薩回答說︰“其力未充”道理你雖然懂了,但上起座來你就是放不下,空不掉。所以要漸修,你要一點點做功夫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