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母大孔雀明王經簡介
見如法師著
《佛說佛母大孔雀明王經簡介》初稿序
序
樂序
讀誦本經咒願
讀誦佛母大孔雀明王經簡介目次
讀誦《佛母大孔雀明王經簡介》廣播講稿
一、略釋名題
二、經功威德
三、法統簡述
四、教乘攝屬
五、菩薩德相
六、修法須知
七、入文略釋
八、跋
集集大地震動國難劫難.孔雀明王法會息災吉祥
《附錄》佛菩薩沒有冒煙的!
補白聯語
佛母大孔雀明王經簡介初稿
《佛說佛母大孔雀明王經簡介》初稿序
時德見如上座,昔年從軍報國屢建功勛,中歲看破世緣毅然出塵。披剃後,初則鑽究教典研習梵唄,繼則持經法化四方。
近義年來台灣社會由于民意肆虐、財閥獨大,功利思想彌漫人心。從而道德不張,貪 熾盛。放眼世界各地,亦多處于天災人禍之中。上座悲心特重,念念濟物利生;專修「孔雀明王」法門,期以救劫弭難。精誠所至,感應殊多!
為啟世人信樂,上座曾于去秋編印《感應錄》一輯。近頃復應中國廣播電台之請,播講《孔雀明王經》全文。審其原稿內容︰章法有度,條理分明。舉凡「名題大意、法統源流、菩薩本跡、經文宗旨、修法須知、功德善利」,均有周詳指引,剴切敷陳。
案︰《佛母大孔雀明王經》,于佛法中應屬「事門」,「事門」側重行持。修是法者,須以菩提心為因,以慈悲方便為本,以尊重受特禮誦為門。此經功德,善能除滅「刀兵饑饉、水火疾疫、邪魔惡鬼、罪業報累、憂惱斗諍、天災人禍」諸苦。于此五濁惡世,萬方多難時代,見如上座獨能尊重是經、演認是經、修待是經、印行是經,堪稱適時應機,尋聲救苦之舉措。
雲釋門孽子,濫竽僧數。有幸先讀上座「講義」,並承雅囑撰序。盛情難卻,惶恐為文。謹奉 言,諸希我鑒!──謹序。
民國八十三年農歷正月
釋祥雲序于台灣
序
梵典始由大唐三藏法師玄奘上人,遠赴印度拜佛求經。住印十余載,學習語文,研譯移輯多部經文運回長安。聖主明令全國,無論在家出家學者集會研議翻譯。又復專設組織教授僧資,俾能廣度宣化,可謂中華譯經之勝史也。
《孔雀明王經》乃千余年絕傳密教至尊無上大法,唐、元後不可能出現于世。我佛如來慈悲至極,千方百計使龍大推出。雖傳承八祖于扶桑,而本經實正規唐密,卻是不諍之事。考諸史跡,佛滅七百余年,龍樹承諸金剛薩陲,繼則龍智遍傳五天。至善無畏、全剛智、不空先後來華,正規有系統之密始行建立。于佛典史乘,光耀浩瀚,綿延古今,感應事跡尤具實證。雖聖旨不乖,中華數朝翻譯,民雖遭難尚未遍宣,今台島修學者亦不多見。見如法師淨俗學問悉博,見解高妙。正賴大師全力主持宣化,普度有情。使無上聖真之經典,得由台灣而大陸而東亞各邦,大放異采,以挽末劫世法綱紀之頹馳,消除眾生貪 痴三毒于無形。
疏釋本經著述,除《孔雀音義》及《白寶口抄》甚少闡征流通者。今見師手著《佛母大孔雀明王經簡介》講稿,闡發本經功德力用,顯揚幽微妙理,深廣淺揭、諄諄善誘,教人不疲,誨人無倦。使此一無上至尊無極大法,公諸世人。誠廣開佛日,秘密真詮,遍流同益,靈符既顯,萬障自祛。今書成付梓在即,謹隨喜贊嘆,釋迦慈悲至極,眾生得度無疑。國運與日俱隆,世界和平遙遙在望,是為序。
民國八十三年六月廿二日
嗒草堂主本慧序于萬佛寺明王法會中
樂序
見如法師一日過舍,將其編釋之《佛母大孔雀明王經講稿》手稿交余,囑寫序言;余以文藻笨拙,辭之再三而未肯,乃披覽諸篇,益覺法師弘法利生之精神深廣幽深。
考古德講經,不離分科判教,易于標章立義,條分縷析,前啟後承,點楮分明,直若伸指探囊,驪珠在握;故教下宣講,各家法脈傳承不一,多依天台之「五重玄義」或賢首之「十門玄談」,如是講經說法,教陳佛義,方能入理契機。
唐密諸經,向缺疏解,尤其陀羅尼為五種不翻之一,亦即秘密不翻,蓋即系諸佛歷修悟證,隱秘內攝,不以思惟知,不以言語道,三業清淨,神變莫測,境界深邃,弗能思議,故後代善知識,在密部諸經咒儀贊,皆少疏解闡微。
時光遷流,世間變異,為應對現今世間之機,宜倡顯密圓融之理;惟業陣頻仍,人少習密,即人密乘,經文無解,因之潛遁不前。見如法師有鑒于此,發心將本經闡發無余,以顯楊其義,除咒語例不翻外,經文名相一一會通,復以七門分別,次第解說。今見師之講稿,深廣淺揭,諄諄善誘,教人不疲,誨人無倦,十年以還,普化有緣,弘場孔雀大法,堅忍不拔,氣宇磅礡,為眾拔苦,真堪式範。
今據此本演述,大開古德之先河;人人能入孔雀法門,戶戶定受吉祥福澤,若入法門,先解經義,若了經義,持咒作觀,入三摩地,如斯相應也。果如是,邪魔伏之為護法,災殃化之成吉祥,自是凶滅則吉生,否極而泰來。人手一冊,祈諸佛灌頂何難,至誠懇切禮孔雀明王實易,群倫迷卻本性,陷溺業海難伸,勸化普及,幸賴師之明志,得撥掩月之雲,頓見萬里晴空;凡有見聞修特,天龍鬼神擁護。今以書成,付梓在即,謹贅數言,以啟扉篇,咸入覺海,庶無咎也。
三寶弟子樂崇輝序于洗心齋
民國第二癸酉臘八佛成道日
讀誦本經咒願
夫此《佛母大孔雀明王經》佛所宣記,願以神力常擁護我中華民國、國運昌隆、社會安定、經濟繁榮,民主團結,國會議爭,迅即建立問政風格與品質;暴力問政,肢體杯葛、議事效率不彰迅即消滅。總統、副總統政躬康泰,文武百官軍政修明。諸山長老、弘宗演教諸大善知識,法體康秦,*輪常轉,佛日增輝。地球臭氣層濃度迅即復原。海峽兩岸同胞,和平統一,順利運作。祈願弟子等,常蒙佛光注照。全國同胞,安居樂業,雨順風調,五谷豐登。同發菩提心,同登無量壽佛國土,同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讀誦佛母大孔雀明王經簡介目次
一、略釋名題
甲、釋經題
乙、釋人題
丙、追溯鑒定
二、經功威德
甲、持驗略述
乙、文獻明德
丙、語驚今古
丁、校顯主助
三、法統簡述
甲、源流概說
乙、知一知二
四、教乘攝屬
甲、不究不明
乙、宗用略述
丙、正統密圓
五、菩薩德相
六、修法須知
甲、引述經藏
乙、殘食處理
丙、德外施恩
丁、曼荼簡介
七、入文略釋
甲、序分二
(乙)一、證信序
(乙)二、發起序
乙、正宗簡介
(丙)一、學者考據
(丁)一、名著譯叢
(丁)二、佛書解說
(丙)二、引序簡介
(丙)三、再知所以
(丁)一、引音義明
(丁)二、系統整合
(丁)三、名相簡釋
(丁)四、念段顯義
丙、流通分
八、跋
讀誦《佛母大孔雀明王經簡介》廣播講稿
收音機前的朋友們大家好!今天有機緣在空中研究這一部經,據文獻記載,一千五百年前它就廣受信眾歡迎,而現在十多年來也廣受大家的肯定。唯還有些大德們不了解這部經,豈肯盲從信受奉行!雖然曾邀請先進諸大善知識題字簽名助宣,果然收效一時,可是仍有人瞪著眼,看著師父的簽名題字,還是不能接受,此非宣揚猶待加強乎?這就是我寫這部《佛母大孔雀明王經簡介》的動機。為佛弟子有義務替佛宣揚這部鬼神欽,龍天護,導迷標月指,除熱惱底真甘露《佛母大孔雀明王經》,期法燈常遍照,祖印相傳付。
首先要說明本經前啟請法,很明顯是「前方便」,這在義淨大師譯本處理的很流暢,沒有另外立題,「爾時,佛告阿難陀,若有 芻、 芻尼、國王、大臣有所願求,發心歸命《摩訶摩瑜利咒王》者,應當先作如是啟請命召法式為前方便……」而本經卻另外立題為《啟請法》。因為排列字體大小不同,甚或有加()括號的,令人讀出不是,不讀亦不是,若不加以研究很難決斷,而義淨大師的這段譯文就顯得高明些。在《新修大正藏》十九卷四一五頁,原文立題《啟請法》,字體是一樣的,另外還加上譯人,這就是不空大師的譯本。這分明告訴我們這段啟請文要讀的,而且不可或闕──尤其公開修法時。學人把《壇場儀軌》的五條咒,移到啟請法的末後,一面莊嚴壇場,一面把秘密的密教透明化,好讓發大心同修們也能領眾同沐法恩。
至于單行本把《啟請法》加上括號,或把字縮小,自當不必在意,也不必多心,以後有人發心助印結緣改正,也就是了。它的內容是皈依三寶,召請鬼神、龍天等來听我們讀誦本經,來接受我們香花、飲食的供養。舍除暴惡心,咸起慈悲念,于佛法僧三寶,生清淨信,願生歡喜。
顯教里佛說的經典,都有六種成就的序分。密教的經典也不例外,唯有部分的密教經典結構章法不同。除了本經還有《新修大藏》十九卷三五三頁,大唐.京兆杜行 奉詔譯的《佛頂尊勝陀羅尼經》,首句就是「稽首一切智」,接著「如是我聞……」這是密教經典章法結構特異地方。
《啟請法》內的名相,移後入文略釋的正宗略明再介紹。
現在介紹,《佛母大孔雀明王經》,在介紹本經之前先說幾句閑話︰其它的經典注疏很多,例如《金馴經》的解釋,有古人造的《百家注》、江味農居士的講義,內容都很豐富。還有時彥出家在家的大德們,都有作品出版,可說不一而足,而本經參考資料僅日僧觀靜大德撰的《孔雀音義》而已。據《佛光大辭典》一三七九頁上︰《孔雀音義》凡三卷,為唐朝不空所譯《佛母大孔雀明王經》之注釋書,收于《大正載》六十一冊。全書分成述大意、釋題目、入文解釋等三門。述大意中簡述經旨;釋題目再分顯、密兩種,以顯密二教之立場,解釋「佛母大孔雀明王經」八字。其次入文解釋,則將附于經首之《讀誦佛母大孔雀明王經啟請法》與經之本文加以批注,批注之語凡千四百六十。解說其字音字義,或有關事項。全書對各語解釋之精粗差別極其顯著,所引書目極多,計百三十部,舉凡經典、密部、論部、史傳、中國撰述、日本撰述、外典等皆用之。《釋教諸師制作目錄》卷二、《錄內啟蒙》卷十五,書末細注雲︰清書之本狠藉無極之上,忽書之間,定多誤歟……。若以餃膊乜庵 槲淖滯崖洌 妓鷂囊澹 洳心閻斬粒 ├魃 環曄保 液鮒 糠 朊魍醣臼惱詹斕蘢游 荊 米± 嬡頌 br />
走筆至此,白內障的老眼昏花,加上盈眶的淚珠, 好合眼不勝唏噓地,仰白佛母大孔雀明王菩薩,常以智慧光明加被,萬勿把此《孔雀法》的講稿寫得乖誤百出啊!
張曼濤教授的百部《佛教學術叢刊》密教部分,搜羅些蛛絲馬跡,在中國廣播錄音室點子小姐底催促下,趕寫講稿。講稿未竟,先行錄音播出。測試播出的波段,台北地區過多干擾,台中、埔里,彰化、員林都收不到訊號。 好停止錄音,得以再次清稿整理的機會,俾便配合廣播,或到各地弘揚,迅能出書,不致錯誤百出。
將釋此經,略以七門分別︰
一、略釋名題
甲、釋經題乙、釋人題丙、追溯鑒定
二、經功威德
甲、持驗略述乙文獻明德丙、語驚今古丁、校顯主助
三、法統簡述
甲、源流概說乙、知一知二
四、教乘攝屬
甲、不究不明乙、宗用略述丙、正統密圓
五、菩薩德相
六、修法須知
甲、引述經藏乙、殘食處理丙、德外施恩丁、曼荼簡介
七、入文略釋
甲、序分
(乙)一、證信序
(乙)二、發起序
乙、正宗簡介
(丙)一、學者考據
(丁)一、名著譯叢
(丁)二、佛書解說
(丙)二、引序簡介
(丙)三、再知所以
(丁)一、引音義明
(丁)二、系統整合
(丁)三、名相簡釋
(丁)四、念段顯義
丙、流通分
一、略釋名題三
甲、釋經題
《佛母大孔雀明王經》八個字,在《佛書解說大辭典》第九冊,解經題「佛母大孔雀明王經」條,經題未解只字,卻把經底內容作了完整的描述,這也很好。
佛母者,佛之一字,是聖位之極。這里的佛字泛指一切諸佛。母字有出生之義。《大方便報恩經》六曰︰佛以法為師,法是佛母。又般若能出生諸佛,故般若是佛母。
大孔雀者,大之一字有橫豎無邊際義,數量過塵沙義,最勝最上義。孔雀者禽類也,它的特性好食毒蟲毒草,諸毒不能為害,反增其羽毛豐潤光澤,勝諸他鳥他獸的消毒能力。鳥者譬喻經之德也;以所喻之鳥德,顯能喻之經德。本經下卷雲︰「貪欲 恚痴,是世間三毒,佛法將毒除。」以孔雀鳥所喻之德,顯本經能喻之經德,實在妙極,恰當極了。《涅經》︰「孔雀聞雷聲成胎。」佛說法譬喻震法雷鳴法鼓。春雷一震,動植物咸蒙其益。《法華經藥草喻品》雲︰「三草兩木,以喻五乘之機。一切眾生聞我法者,隨力所受,住于諸地……。」孔雀不但開雷聲可以成孕,聞公孔雀之叫聲,或與其影子接觸,亦可成孕。更顯示本經不思議力,末學幸親見其事,復聞其理,誠不虛也。
這大孔雀顯然不是普通的孔雀,而是釋迦如來化現的。在本經里也說︰「此孔雀王者,我身是。」密教也說︰「此孔雀王者,大日如來化身是。」大日如來是法身佛,釋迦是化身佛;顯教法身是不說法的,密教法身不但說法,且以六塵作佛事,它強調處處比顯教高一籌。其實「是法平等,無有高下」。《華嚴》諸大法身大士說法,就是法身佛說法,法身無相,無不相故。青青翠竹,潺潺流水,皆說妙法。顯教不亦六塵作佛事麼!?祖師們不是因見聞而明心見性開悟麼!?或曰︰「此大日如來化身與釋迦化身如何會通?」曰︰「名雖異,體常一;法、報、化非一非異,缺一則不可也。」《普賢觀經》雲︰「釋迦牟尼名毗盧遮那……」是大日如來之梵名。《金剛頂經疏》、《法華》久遠成佛,亦是毗盧遮那佛,不可異解。大日如來為內證之秘說,外《法華》終極妙談之用。雖內證外用之不同,皆如來隨智之妙教也。
明王者,明是光明之義;亦雲咒或真言。《佛學大辭典》雲︰「由佛口說者,謂之真言;身放光光中說者,謂之明。能破眾生暗障。所謂以智慧力,摧破煩惱業障之主,故雲明王。」
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73冊,《密宗思想集》二一九頁郭元興大德的《佛母大孔雀明王經之勝利》十一行︰「大孔雀佛母明王者,佛部之尊,雙具部母、明王之德,故稱佛母明王也。」這又是一解。
《西域記》三︰珊尼羅 川北,石崖邊有塔池,水有卻病之德,病者往求,每多以水而愈。昔孔雀王攜眷至此,熱渴求,每多以水而愈。昔孔雀王攜眷至此,熱渴所迫,以嘴啄崖,涌泉流注,迄今水池不涸。石上尚有孔雀趾跡。(出《孔雀音義》)
經者,契經之義;上契諸佛度生之理,下契眾生得度之機。尚有貫攝常穿之義,眾常開茲不贅。
凡是修學菩薩道的行人,本經是不可或闕的度生法寶;凡欲成就佛道,必須行菩薩道度眾生,約本經而言,也可以出生諸佛,佛佛道同故。故曰《佛母大孔雀明王經》。
佛經很多,其題名不外別題與通題;「經」之一字就是通題,「佛母大孔雀明王」就是別題,別于他經故。
本經在七法立題中,屬法、喻、人三法立題︰
佛母是法,大孔雀是喻,明王是人,三法立題。
若雲單人立題也很妙,因為佛母大孔雀明王就是三世諸佛之母故。
《世界佛學名著譯叢》一書里雲,考《大孔雀明王經》Mahamayurividyarajni,為北方佛教「五護」(panca-raksa)之一,時逾千百年,而民篤信如故也。中國自紀元四世紀,此經已有四譯。西藏亦有譯本,尼泊爾亦鈔錄不絕。
佛教的經典,唯本經考據學家,經過實地的勘對;諸藥叉名,也經歷朝版本一一對照,確認佛所宣說,所以值得大家信賴,尤其是為佛弟子。
「五護」者,(1)密護出離罪業及其它凶惡底《大隨求陀羅尼》。(2)抵御惡魔底《守護大千國土經》。(3)抵御毒蛇底《佛母大孔雀明王經》。(4)抵御惡星野獸毒蟲底《大寒林聖難陀陀羅尼》。(5)祛除疾病底《大護明大陀羅尼經》。
《佛學大辭典》七○四頁,有關本經的題目︰
(1)《佛說大金色孔雀王咒經》,一卷共八紙,失譯人。
(2)《大金色孔雀王咒經》一卷共五紙,唐.義淨譯。
(3)《孔雀王咒經》一卷,秦.羅什譯。
(4)《佛說大孔雀王咒經》三卷六十紙,唐.義淨譯。
(5)《佛說孔雀王咒經》二卷共五十三紙,梁.僧伽婆羅譯。
(6)《佛母大孔雀明王經》三卷,唐.不空譯。此本最為流通,蓋其經過專家考據,值當信賴也。(釋經題竟)
乙、釋人題
唐特進試鴻臚卿開府儀同三司肅國公贈司空謚大辯正廣智大興善寺三藏沙門不空奉詔譯(奉玄宗、肅宗二帝恩命)
唐,是朝代名;特進試者,是唐代宗時制授的官餃。漢制諸王公將軍,功高德盛,為朝廷所敬重者賜位特進試,位次「三公」,隋唐改為散官,清時廢之。「散官」者,無實職之虛位也。
鴻臚卿者,秦稱「典客」,漢稱鴻臚卿。掌接待外賓及凶喪儀慶等事。北齊曰鴻臚寺。佛教初傳入中國即接待于鴻臚寺,由其卿指示進退。唐代盛世,西域僧人有追贈鴻臚卿者,尚有菩提流支、善無畏二位大師,清末始廢。
開府者,開建府署,設置僚屬也。漢制惟「三公」開府。漢末李唷 叛鎩 械齲 越 即恕N航 院螅 咭娑啵 鷸謾縛 峭 盡怪 = 蜢 督荊州,亦以將軍開府。故後世稱督撫(總督、巡撫)為開府。公元七七四年,大歷九年六月十六日,師寂于長安,生前帝親臨病榻探視,並任師為開府儀同三司。同時封他為肅國公食邑三千戶。雖師一再堅辭,帝意已決。七月十五日帝又敕贈「司空」,謚大辯正廣智三藏和上。謚是人死後追贈的封號,和上即和尚。
三司者,古官名,亦稱「三公」。西漢稱「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為三司;東漢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唐時以「御使大夫、中書(中書舍人)、門下給事中」為三司。
儀同三司者,于三司(三公)之外,對權高位重之官員所別加贈之尊號曰儀同三司,意謂其儀制與三司同也。
大廣智者,帝所加號也。敕贈司空。謚號大辦正。
不空是師的法名,梵名Amoghavajra。
大興善寺者,位于長安城南約十里,唐十大寺之一。隋開元年中建立之後,不空三藏駐錫大開灌頂道場。
三藏者,《經藏》、《律藏》、《論藏》之謂也。
沙門者,梵語Sramana,修道者之總稱,通于內外二道。亦即指剃除須發,止息諸惡,善調身心,勤行諸善,期以行趣涅之出家修道者。
奉詔譯者,是奉皇帝詔旨翻譯的。
師,西域人也,又名不空金剛,為唐代譯經家,密教付法第六祖。誕于大唐神龍元年(七○五)南印度師子國2人。天資聰明,幼從叔父游南洋諸國。其後出家,年方十四(七一八),于 婆國見大弘教三藏金剛智而師事之,學《悉曇章》,誦持《梵經》。尋渡南海,唐.玄宗八年(七二○)抵洛陽,時年十六。至二十歲開元十二年,于洛陽廣福寺受具足戒。師聰明過人,盡得五部三密之法。
五部三密之法︰
四曼諸法各有身、口、意之三業,無有缺者。
斯之三業,其物之作用,周遍法界,其大無方所,其細也絕無間,非等覺以還之人,所能測知,唯佛與佛乃能知之。
金剛智示寂,師遵遺命,往印度求法。船遇順風,未逾一年而抵師子國龍智阿 梨所。行禮如儀從而問津,即奉獻大唐國信,金具等供養物。龍智曰︰「吾寶者心也,非此金具等也。」即授以《十八會金剛瑜伽及大毗盧遮那大悲胎藏》各十萬頌,《五部3灌頂真言》秘典,經論梵策五百余部,並蒙指授諸尊密印,文義性相等。又遍游五印度,于天寶五年(七四六)還京,為玄宗灌頂。住淨影寺,適時干旱,修孔雀法祈雨靈驗,賜號智藏,並賜紫袈裟等。
安史之亂起,師住長安大興善寺行禳災之法。曾于太原五台山建密教道場。大歷六年(七七一)表進開元以來所譯經典七十七部一○一卷及目錄一卷並請入藏。
大歷九年六月中,師預知時至,上表辭別,倚臥入寂,享年七十。追贈司空,代宗朝謚號大辯正廣智三藏和上。于大興善寺造塔安置舍利,與羅什、真諦、玄奘並稱四大翻譯家,對確立梵語與漢字間嚴密音韻對照組織之功甚鉅。又與善無畏、金剛智並稱開元三大士,付法弟子惠果為嫡傳真言宗第七祖。
其所居寺有荷池,周回四十畝,旁無灌注而涌甘泉,濃甘鏡清,冬夏常滿。池水先期而涸,與夫雙林變白,事雖異,感同矣。(宋《高儷傳》卷一,《表制集》4卷一至卷六,《兩部大法相承師資付法記》卷上卷下,大唐貞元《釋教錄》卷上)
欲詳師之行誼,請閱《現代佛教學術叢刊》七十二冊,《密宗教史》七○頁,《不空三藏的興法》。
附注
1祜者,幸福也。
2楞嚴咒疏謂師子國,今錫蘭。
3五部者,佛部、寶部、蓮華部、金剛部、羯磨部。
4《表制集》收于《大藏》五十二冊,唐.圓照編集。本書搜集唐代密教最盛時期之文獻,向為史學家所重。
丙、追溯鑒定
公元三一二年,西域僧帛尸梨密多羅PoSrimitra為西域國王子,舍位出家,于晉懷帝水嘉六年來中國,住于建康(南京)建初寺。東晉元帝永昌元年譯《孔雀王神咒經》等。這是根據佛光山出版的《佛教史年表》里的記載。
在《世界佛學名著譯叢》78冊,《大孔雀經藥叉名錄輿地考》二十一頁七行雲︰帛尸盤密多羅于三○七-三一二年1間至中國,三一七至三二二年間譯有三本,《釋藏》尚存帛譯二本。茲二本實為一本,特其一本譯文較長耳。《高麗藏》皆名《佛說大金色孔雀王咒經》。《元藏》、《明藏》一名《佛說大孔雀王咒經》,一名《佛說大孔雀王雜神咒經》。鳩摩羅什Kumarajiva譯經甚多,《釋藏》中亦有一《孔雀經》,據雲為其譯本,其名為《大金色孔雀咒經》。其中雜有《般若波羅密多咒》Prajnaparamitadharani,及別咒。諸咒以外余文,似節錄帛譯二本之文,恐非鳩譯。則此三本實一本之節譯耳。
《大孔雀經》全文之翻譯,在五一六年,譯人為扶南2三藏法師僧伽婆羅Sanghabhadra至中國後,于五○六至五二○年間翻譯經文。其《孔雀經》漢名為《佛說孔雀王咒經》,其譯文多從實錄,譯筆既劣,間有錯誤。
至七○五年,工綴典詞之義淨,又譯《佛說大孔雀王咒經》。淨本雖自稱譯其全文,散文詞頌,皆依原本,第藥叉之名,有音綴甚長,而不能合中文之五言頌句者,其譯本之本名,遂不免有省譯意譯之事。
其後密宗大師不空亦有(相去淨師四十余年)新譯本,名《佛母大孔雀明王經》,此本與其謂譯原文,無寧謂校正淨本。當時不空必定有一種或數種梵本為根據,且其學問甚博,則其譯本洵可重也。
據《至元法寶勘同總錄》(一二八五至一二八七年,元.慶吉祥等集),《元藏》中尚有不空撰之《唐梵相對孔雀經》,現已佚而不傳。又日本僧人靈雲Rio-un曾于一六八六年,對勘(不)空本及(義)淨本,而撰《佛母大孔雀明王經異同》,此本已為日本《釋藏》(應指明治本)所錄……。
西藏文譯本,現存于北京刊《甘珠爾藏》Kandjour中之Rgyud部中,為Silendrabodhi,Jnakyaprabha,Sakyaprabha等及Ye-‘sessde團合譯本。其名為Rigsnagskyargyalmormabyachenmogzuna,乃直譯梵文原名。譯文亦極正確。惟譯本名則依西藏譯例,不譯其音,僅譯其意,自不免有多少臆斷耳。
本經經題雖因譯人不同而相異,但皆取孔雀能滅除蛇毒之義。以所喻之鳥德,顯能喻之經德,縱追溯自七世紀或六世紀亦不例外。孔在王日暮晨朝以咒自護,所以《孔雀咒》即名曰Paritta,譯為擁護是也。
帛尸柴密多羅,于公元三一七年攜《孔雀咒經》抵華,在此之前,亦即小角、空海之數百年前已有孔雀法。(經題人題追溯鑒定竟)
附注
1密宗綱要三頁雲西晉水嘉年來華。
2扶南者今高棉也。
二、經功威德四
甲、持驗略述
據《現代佛教學術叢刊》七十三冊,《密宗思想集》,郭元興大德之《佛母大孔雀明王經之勝利》一文雲︰「日本有役小角者,以持誦《孔雀明王真言》,念念不絕而得悉地。升天入地,役使百神,為彼邦修驗派之開祖。因一腹行神(摩 羅伽)違其敕令,即以《孔雀明王咒》,咒鐵索縛之深澗。後有越泰澄者,持《觀音真言》而得悉地,欲試咒力解彼神縛,小角現身空中厲聲叱止,越泰澄扶桑密教史中,所稱為觀音化身者也,其對持《孔雀明王咒》而得悉地者,猶不敢違其敕教,則本尊威德從可知矣。」
按︰本經內容從無得悉地可升天入地,役使百神之經文。小角之技顯系邪密外道。未悉元興大德資料來源,取自何處?復按︰小角因持咒術妖惑世人,已于公元六九九年,日本嗣聖十六年五月流放伊豆。(出自《佛教史年表》)
復據︰日本之密教,莫先于役之小角。小角待《孔雀經》但一尊之念誦行軌而已,不可雲完全之密教也。《密宗綱要》第六頁第五行細注;役之小角者,流役之小角也。其葛城那茆原人,生于舒明帝六年,三十二歲,入葛城山岩穴,廢火食苦行修練三十余年,有大神驗。韓國廣足從其學,已而嫉其師。誣為妖妄惑眾,因竄于伊豆。越時免其罪還,造攝津箕面寺居之,後不知所終。
但《密宗真言秘密大全》述及役小角修驗事跡,亦具參考。
在日本方面,最初修此法者,為聖寶尊師。醍醐天皇延喜八年(九○八)夏,天旱。七月十九日,聖寶率三十二僧眾,于神泉苑修《孔雀法》祈雨。
又醍醐天皇延長五年(九二七)十月十九,日僧觀宿于承香殿,修《孔雀法》以禳怪物。
村上天皇天德四年(九六○)五月十三日,日僧寬空于仁壽殿修《孔雀法》以息災。其後多次為祈雨而修此法。其中最著名者,為小野的仁海法師,數次修此法祈雨而皆驗。
在中華民國台灣省方面,最初于一九八四年,華僧見如為台灣北部年余干旱發心四十九天修《孔雀法》祈雨,閱六日旱象解除。
後相繼于台灣中部埔里玉佛寺、北部南方澳南光寺、宜蘭孔雀山開成寺、台北縣雙溪大觀寺、台北市佛教*輪講堂、聖靈寺、華嚴講堂,分別息災祈雨。為大陸十八省旱澇為患,修《孔雀法》祈雨止雨。莫不皆驗。
在馬來西亞方面,于一九九一年,馬六甲佛教居士林,由見如法師領眾修法三天祈雨,年余旱象不逾三天即行解除。美國尖端科學家人造雨宣布失敗。(事見《孔雀明王經感應紀實》)
按︰中國唐時,不空三藏求法五印歸京,適天干旱,帝敕于內道場修《孔雀法》祈雨三天果驗,帝賜號「智藏」。真是洪鐘雖古,小扣仍小鳴,大扣則大鳴也。《密宗真言秘密大全》76頁雲︰修孔雀法從此成為日本後世祈雨的法則,在廣澤流求雨,一定要修孔雀法。
大馬二次于吉隆坡天後宮修法,台灣尚有屏東的東山寺、中部員林大禮堂、彰化的中山堂、靈天寺、大園的淨蓮寺、桃園國校大禮堂、羅東的慈惠寺、左營的興隆淨寺、台南的法雨講堂,都是七天的修法。今年將有台北縣大觀寺的二十一天的修法,明後天桃園大溪印心寺也有七天修法。
以上的修法多半都要為地球臭氧層濃度迅即復原啦,地震、台風幸勿侵損啦,波斯灣戰局迅即和平化解啦、還有為中華民國國運昌隆、民主團結經濟繁榮,國會議事迅即建立問政風格啦……這些願求差不多都很巧合,這些巧合也獲得大眾的肯定,大家都願意听。至于消業、治病已是小焉者,不足為道的巧合了。(詳見《孔雀明王經感應紀實》)
乙、文獻明德
藏經密部有至尊無上大法曰《一字金輪佛頂》者,八佛頂之導者,一切真言之主宰也。若其真言持誦時,五百由旬之內,一切世間出世間真言悉不成就,一切諸尊悉不降赴。若有持誦其它出世間真言不成就者,依《一字金輪佛頂真言》和誦,即得成就。若不成就,真言主即頭破如蘭香 。而《一字金輪佛頂真言》,若以祈請所求作一切事不成就者,應和誦《孔雀明王陀羅尼》,無事不克。(出《如來劍印》)
夫以輪王至尊最勝無極大法,祈請作事,尚須和誦《孔雀明王陀羅尼》猶資助成。本經功德力用,破除障難,消除病毒,無不速疾立驗,如響斯應宜矣。
復檢密部諸經儀軌,諸尊壇場,無不以佛陀為主,最勝如《頂輪》(此指《釋迦金輪》,若《大日金輪》,則與《一印會》之《毗盧遮那》同體。見《時處軌》)亦以佛陀居中而輪王旁侍。今曼荼羅,以本尊《孔雀明王》居中,而以七佛補處圍繞,豈非以其勝絕不共諸尊莫及哉!
或曰本經為「北方佛教五護之一」。豈知不但五護全該,且與至尊無上「《一字金輪佛頂尊勝陀羅尼》」相伯仲。十多年來證驗不虛,諒此今古大德未始料夢寐及也。
丙、語驚今古
常通法師者,聖印長老之高足也。于宜蘭開成寺領眾四十余,晨朝課誦,過堂用齋,誦經拜佛,講經誦戒,常年無輟。名山得主,深慶得人。一日把晤語我,要排誦《佛母大孔雀明王經》的課程。我訝其說,因問其故,曰︰「一日念佛得力異于平時,若非孔雀尾拂我面門,還以為彌陀如來加被所致,真不可思議!」
《白寶口抄》卷三十六(孔雀法上)口雲,阿彌陀佛所變者,五佛所乘時阿彌陀如來乘孔雀故。今孔雀明王即同體也。《破地獄軌》字西方阿彌陀……孔雀鳥食一切毒蟲為身命,阿彌陀佛亦消滅一切眾生造惡三毒,為自性清淨壽命故,以此鳥為坐也。今明王亦如是。以同體故,雲彌陀加被或孔雀王加被事非異也。
孔雀尾拂面者,尚有參加吉隆坡天後宮第二次明王法會之張彭淑英居士,她家住馬六甲(電話二二四三七五)。
台北聖靈寺信徒XX大白天看到孔雀明王坐孔雀背,住于正在宣疏時佛前半空中;或于大殿空中看到孔雀尾;或于夢中看到孔雀飛來飛去;這些都是業障潛消之象。
開成寺位于宜蘭礁溪,孔雀明王殿佔地百坪。師等于殿之兩邊,分別過堂用齋,講經誦戒,以此因緣即蒙孔雀明王慈悲護念。
尚有台北某居士,從來沒有到過開成寺而夢中見到孔雀明王菩薩。這些不一而足難以令人相信的事實,我不能不說出來給大家知道。但信與不信,任听尊便了。
猶有進者,真是語驚今古,不免令人愕然。
中華民國台灣省,花蓮吉安鄉,建昌路一四○巷八弄一號,有詹添興者,六十歲,肺癌擴散,痛苦異常。住省立醫院加護病房,孝順的兒子詹文魁,勸其念「阿彌陀佛」。可憐的老爸卻答道︰「不必勸,不會念。」想不到《孔雀法》的第三天痛苦消除,七天出院亦如常人,也會念佛,更能念地藏王菩薩,反勸兒女們要多念。結果在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而能預知時至,念佛中往生了。噫!這不是淨土行人夢寐所求底人生最後應走的光明大道麼!?《孔雀明王經》的慈悲威德,殆今人古人都作夢想也想不到吧!?
其它如彰化員林住家的劉法聖居士說得好︰「誦明王經能加被未皈依三寶者皈依之,不受戒者去受戒,不修行者重新再發心。」《孔雀明王經》不可思議,每年必須公開舉行一次絕對有必要(電話︰○四八-三四二八六○)。
有事必有理,《大白傘蓋陀羅尼經》雲︰「不梵行者,亦成梵行。不持戒者亦成持戒。不布薩者,亦成布薩。不清淨者,亦成清淨。若有五無間罪,及無始以來宿殃,舊業陳罪,盡滅無余。」(大藏十九卷四○三頁)得少為足者,本經慈悲威德何能顯現!?眾生何時方能蒙益!?
丁、校顯主助
密教至尊無上大法《一字金輪佛頂》,其威德廣大至尊修法尚佐助本經,而本經修法亦仗《一字金輪佛頂》和誦,發菩提心,欲有求請,無不立桿見影,速得成就。
《白寶口抄》卷二十九(金輪法下)一五○頁︰「若以孔雀明王為本尊時,結《孔雀明王印》,以《一字金輪咒》可加上也。同法若以《金輪法》為本尊故,結《大日劍印》,以《孔雀明王真言》上置之也。」
問︰「《大日劍印》上置《孔雀明王真言》,所求必成,由緒何如?」
答「孔雀明王總部母理,金輪總部主智,此理智二法和合相應,一切所求必成就也。《孔雀明王軌》雲所有災難,旱澇疾疫、鬼魅厭禱、惡毒、……種種苦難,必得除滅,所有祈願無不遂心。事不離理,一切陀羅尼經典。和誦本經無不相宜。」
禪宗乃教外別傳,已有密義,然非密非不密。如道明問,六祖曰︰「與汝言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邊。」由是觀之,修定法門宜矣。亦等于修止觀法之修止。何以故?人生在世,眼耳鼻舌身意,逐欲于色聲香味觸法等境,從不停息。欲成賢聖菩提者,為其戕害矣。故其為賊為魔。修定修止者,拴鎖六者于一處,使不妄動。所謂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密咒即拴鎖法門。本經即有此功能。六祖壇經雲︰「自性內照,三毒即滅」;亦不違觀音法門「反聞聞自性」。
又︰一行禪師贊述《神變真言》。智者禪師得宿命通,廣示持咒軌儀。契符禪師謂人間最上乘法,直教誦密言。又禪宗既雲一切諸法皆真如,誦持真言豈非真如耶!古德雲︰「密宗原資禪宗而向上,禪宗可資密宗而速成。兩宗相資,絕無可諍之處,起諍者識情用事耳。」
六祖大師曰︰「若言下相應,即共論佛義。否則合掌令歡喜。佛法本無諍,諍即失道意。執逆諍法門,自性入生死。」
又雲︰「以持真言之心讀《華嚴》,以讀《華嚴》之心持真言,當自得互助之益。藉《華嚴》之廣以充其略,用五教之圓,以扶其偏,使糅成一味。令偏習《華嚴》者兼習真言,偏習真言者兼習《華嚴》更無所謂君、臣、佐、使,但求法門適于成佛而已。」誰曰「顯教加入真言,其價值已大打折扣」耶?如《法華》之《陀羅尼品》,《彌陀經》之《往生咒》,《楞嚴經》之《楞嚴咒》、早課誦還有十小咒、禪門課誦的日常小咒……都是古德慈悲方便。大家都習以為常,不便者考據學家難知所以也。
密教神咒,若據所知所解,即唯諸佛境界。今因位凡夫,難非知解,但當持誦,自然滅障成德,超凡入聖。斯之一義,語驚俗听,理越常情。人既罕聞,庸流難其信也。博學上智,仰願細而詳之。《孔雀音義》雲︰「八繕深海,非修足,不能極其底;九萬高風,非鵬翼,何得見其頂。」
繕,就是逾繕那之略,為印度計算里程之單位,亦曰由旬。據大唐《西域記》卷二雲,一由旬指帝王一日行軍之路程。舊傳一由旬四十里。計算方法不一。不逾四十總有三十多里。修足者長腿也。鵬翼者,指大鵬金翅鳥之兩翼也。八繕者,一由旬四十里,四八三百二十里深海,若有人倍其深海方能極其底。此唯阿修羅1王足可當之而有余。蓋此王伸雙手,可分別遮日月之光也。日月巡行于須彌山腰,去地平已四萬二千由旬也。其立于海中,海水尚不及其臍,其身量之大,可想見矣。大鵬金翅鳥之兩翼伸展,相去三百三十六萬里,其力甚大,食龍時高飛須彌半山腰,亦即四萬二千由旬,合翅跌入海底,然後展其兩翼,海水自分龍現其前,啄出龍宮,高飛須彌半山,龍尾尚在水中,九萬高風自不足為道也。
有兩句聞話︰某一年,出現一個中度台風,由本省南端而北,直向高麗。台灣無損失,高麗死九十余人。韓國人雲,台灣氣象播報準確。又某年有兩個中度台風,分別在修《孔雀法》的第一天登陸,一于台北縣大觀寺,一于桃園大園淨蓮寺。事後氣象播報雲,這兩個台風登陸,都是給我們優待,打了八折,所以都無捐失。這兩次沒有捐失,只有我們自己說「氣象播報很準確」了。
地震、台風都屬于天災,在佛法說,這些災害是眾生「共業」所感。與我們身心環保有極密切的關系。身心環保做得好,唯有歸向三寶佛法僧。其次是世間法律的規範。雖是天災也可消滅于無形。上面說的「九萬高風」,台風由高空吹過,地面的人自無損失。這證明了台灣全民對環保、野生動物的保護有了高度的認知。也說明了身心環保也做得很好。地震、台風的「共業」不是近十多年轉變底很多很多嗎?這就是台灣氣象播報正確底秘密所以然。信不信由您。
附注
1阿修羅身量有倍于須彌山者,即十六萬八千由旬。
三、法統簡述二
甲、源流概說
佛法原興起于印度,傳入中國首為顯教。密教乃于如來滅後七百年時,龍樹菩薩開南天竺鐵塔,遇金剛薩剩 芄嘍й懊孛芊 歐醬 謔饋K洳 婷芏嗦蓿 詼 犢茲婦 分兩ㄒ擔 夜 浞ㄖ 肌O衷謁蕩酥置芊 惺粼用芩 恪H蛔蘊疲 謔保 加猩莆尬貳 鷥罩恰 豢障嗉湯椿 胙錈芊 F渲凶盍φ擼 豢杖 亍K溝讓芊 絞譴空 邢低車酌芊 br />
金剛薩是壯寫筧杖繢創 冢 俅 諏 鰲T氖 倌甏 諏 牽 棺 啻 鷥罩恰 豢鍘 莨 蘸V畎 ^梨。于金剛智同時受法的,尚有善無畏傳于一行,一行沒有再傳。
大日如來-金剛薩剩 停 牽 莆尬罰 恍小 br />
大日如來-金剛薩剩 停 牽 鷥罩牽 豢眨 莨 蘸! br />
此後受密語者,多滿山林。習有宗者,自成淵藪。方今末世後生,千萬血脈之中,全是第三代弟子也。(出《孔雀音義》七五七頁)
按︰顯教相承,僅為法的相承,不問年代之相去。密教之相承,乃親承師受灌頂為限,故謂之「血脈」。(出佛學大辭典一七五四頁)
諸宗中以如來加列祖中,僅真言教而已。日本真言宗中,依教法次第相承八位祖師,與傳持八祖相對稱。
傳持八祖
龍猛-龍智-金剛智-善無畏-不空-一行-惠果-空海
付法八祖
大日如來-金剛薩剩 停 牽 鷥罩牽 豢眨 莨 蘸 br />
傳持八祖,指日本真言宗中,流傳護持真言密法之八位祖師。
其它密教系統甚繁,茲不贅。現在單就以上的系統看,本經當屬東密系統,當無疑義。但開「付法」、「傳持」系統,說為正統底唐密系統也不為過。因為八祖的密法,完全承諸于唐密,而于接法後當時沒有弘揚就回扶桑了。因此中國密教系統,止于惠果。
問︰方今末世後生,全是第三代弟子,如何雲爾?
答︰中國之密教,當以金剛智為初祖,不空、一行為二祖,惠果為三祖,所謂第三代弟子,應是三祖以後學密行人(見字典金剛智條)。
在有系統,有承傳的正統密教,從七祖惠果圓寂後,迄今已一千一百八十余年中間,無人傳法弘揚下,本經出現于世,簡直是難思議的事!而且突破了密教「法令規章」傳法灌頂。真是有點不鼓自鳴的味道。這尊貴的無上大法《佛母大孔雀明王經》,若不是檀越們出錢出力,廣印《大藏經》底流通,本經也不可能出現世間。在這兒我們要給予《大藏經》底印行高度的肯定,更應對佛菩薩,龍天的護念,付予三業弘揚佛法,多加努力才是。所謂大恩不言報。
《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下卷三一頁︰「真言中每一一字,皆諸佛全身。」《一字咒經》雲︰「如來滅後,變身作此咒。」咒是詣佛心印,咒在如佛在。
佛法不到滅的時候,誰也滅不了。《佛名經》雲︰「若色若聲俱是咒心,或見或聞,莫非佛法。」《六字大明咒》、《準提法》,都是無上大法,不是都在普遍流通麼!?楞嚴咒、大悲咒、十小咒,大家不是都在持誦麼!?
乙、知一知二
我佛慈悲,最初對弟子們,嚴禁學世俗之咒術密法,曾彈呵說︰「此世俗密法為畜生之學(Tirachana-vijja)。」這于《中阿含》、《長阿含》、《四分律》等經典即可看出。
但是羅什大師譯的《十誦律》四十六卷里,佛又說︰「會妨礙修行的惡咒密法,當然是禁止的。」可是對于像《治毒咒》、《治齒咒》……筆,能守護一身自得安穩的善咒,乃認為修之亦無妨而終于點頭允許了。(出自《現代佛教學術叢刊》72冊《密宗教史》二十七頁)
四、教乘攝屬三
粗看本經,無甚奇特,平庸如世間法,極易引人誤會,前人亦有提及,不能不加以研究。
甲、不究不明
《現代佛教學術叢刊》72冊,密宗史第一七六頁︰「……諸佛神鬼雜然陳列,而于《孔雀經》不免起一種佛神龍鬼,一亂雜的姓名簿之感。中心且無,遑論系統!?如見一種存古佛像之八百屋,眩人頭目。……」
義淨三藏謂︰「《孔雀王經》,何故大小乘教徒皆崇拜讀誦之耶?何使其通大小兩乘耶?明諾拇蟪頌厴 司 廖蕖7鵪腥 釁叻稹 擲眨 衩饔需筇 窞汀き奶焱酢 共嫻齲 爍糯笮﹞斯餐ㄕ咭病4司 L沓綈莘 鎦 渭3躚冢 蚨 笮﹞酥 穡 嗉 用粒 瞧涮厴 ! br />
雖然如是。本經于日本密教史上頗屬重要。且引致昔日法國白玉連(StanislasJulien)教授、烈維教授等之考據與對勘。
吾弘揚本經十余載,每讀此《佛母大孔雀明王經》,佛所宣說。累累告誡。及七佛慈氏隨喜說咒,常苦思平庸中必有蘊奧妙之教理,不能不加以探索。又,台省近代善知識──賢頓老和尚,臨寂前曾囑咐其徒眾,此經很有奧密,不可思議,應詳加研究。
乙、宗用略述
夫如來一代時教,雖浩瀚若海,不出顯密二教,皆是證聖之要津,入真之妙道。顯教即經、律、論三藏。密教則總名陀羅尼,莫不皆是誘掖群迷,開種種之門。方便雖陳于萬法,旨趣皆歸于一乘,雖文貌或異,經旨正理,莫不皆一。
善導大師判淨土一法「《念佛三昧》為宗,一心回願往生為趣。」《楞嚴經講記》,仁海大師判「不生不滅為本修因為宗,以圓滿菩提歸無所得為趣。」《金剛經》 益《破空論》「以觀照契理為宗。」江味農大德《金剛經講義》,以「離一切相,修一切善」為宗。其明宗之義,實為顯體也。
雖大乘諸經莫不皆以實相為體,然說法各異,既言其體,自是無相為正說。正說既立,誤會亦起。故應繼之「無不相」。禪宗大德對此靈活指陳,亦聖亦凡,亦妙亦粗,無不皆是。大日如來以六大為體六塵說法,六塵皆是。
本經密教所攝,以何為宗趣?「讀誦憶念」可矣。無勞理解,但自信願奉持,便得心想事成。「隨機悉地1」,若淨土行人,各以其根機,及功行之淺深,往生不同四土。其體也,當下即是。定規應如是認知。唯極樂國土亭台樓閣,鳥鳴風動,皆說妙法,無有眾苦,但受諸樂。娑婆世界,卻是五濁煎迫。種種的不如意尤以病苦為甚,如五髒的種種病苦,四大不調的種種病苦,鬼神所作的種種病苦,宿業所感的種種病苦。所謂去聖遠遙,運生末法,異種魔生。修行者被惑情迷,居家者眾邪為患。除自嗟嘆,生不逢時,怨天尤人,還能知道什麼呢?極樂世界其四土也,莫不皆是體性本自具足,
修斷而現。五濁惡世卻是體性本無,妄造惡業,感果而受。體是一業感卻迥然相異。其「顯體也」,顯與我等知也,何去何從,智者當有所取舍。時下有「知的權利」雲雲,我今藉題發揮、願大家切莫輕易放棄。
顯教諸經,性、相、空、有諸宗說法不同,亦密教修法各異,其目的不外離苦得樂之妙法也,本經自不例外。
附注
1悉地者、梵語siddhi西藏語grubpa,意譯妙成就也。如完成正覺曰無上悉地。
丙、正統密圓
今依天台宗所立的「化法四教」「化儀四教」來研究。藏通別圓為化法四教,亦即教化不同根性眾生的方法,猶如藥味。化儀就是教化眾生的方式,猶如藥方。頓漸秘密不定,謂之天台八教,判如來一代時教的學說。
藏教者,指小乘教,即為三乘人各別說生滅四諦。以析空觀,同斷見思惑,令入無余涅。
通教者,指諸部般若,義通大小,包括深奧與淺顯之道理。即為三乘人說體空無生之四諦,令入無余涅。
別教者,指其他方等經(大乘諸經)即不共二乘人說,專為大菩薩說無量四諦,以次第之三觀破三惑,令證「但中」之理。
圓教者,指《法華經》教義,亦即為菩薩說無作之四諦,以圓融三觀同斷三惑,令證「不但中」之理,
按︰台宗立中、假、空三諦之說;中諦是本體,超言絕思。此為化法四教屬別圓教所說,但別教視三諦為各個獨立之真理,空假為現象面,中諦為本體面。此種釋法為「但中」,圓教則視三諦並非孤立,一諦之中具足三諦,三者圓融無別,為即空、即假、即中之中諦。故稱為「不但中」。
化儀四教︰
(1)頓教者指《華嚴經》所說不歷階次,「頓」至佛位之教義,由化儀上而言,稱為頓教。
(2)漸教者,指《阿含經》、《般若經》、《方等經》等教義,須依次漸修,故稱漸教。
(3)秘密者,指「同听異聞,互不相知」,各人听到與自己根機相應之道理,故稱秘密教。
(4)不定者,指「同听異聞,彼彼相知」,而各有不同之理解,稱為不定教。(《法華經玄義》卷十下)
今《佛母大孔雀明王經》者,密乘圓教也,不但圓該「化法四教」,亦頓教大乘也。我等何幸如之,如窮人得寶。本經顯說文字章句,密示陀羅尼真言,莫不如來化現。直指眼前,莫不皆是。如《佛說阿彌陀經》之與《大方廣佛華嚴經》,經貌非一,經旨皆莫不是導歸極樂國土。今本經既與「一字金輪佛頂尊勝陀羅尼經」,二而不二。自亦大乘密圓所攝。
《大日經2》在密教中為圓教地位,亦如《華嚴經》在顯教中之圓教地位。不空大師的《都部要目》里,認為《大日經》乃不過是《金剛頂經3》十八會中第十六會的說法而已。八佛頂之導首的《一字金輪佛頂陀羅尼經》,其修法也,尚以和誦《孔雀明王經》,可見本經地位,頓教大乘圓密所攝無疑。
清涼國師澄觀于大唐大歷十一年(七七六年),游山西五台,住于華嚴寺。常與密教融合講《華嚴經》,《密》與《華嚴》並行于塞北。(《密宗史》八十八頁)
《神變疏鈔》、《曼荼羅疏鈔》,皆判《陀羅尼》是密圓也。《理趣經》中,如來說有五藏︰一經藏如牛乳,二律藏如酪,三論藏如生酥,四般若藏如熟酥,五陀羅尼藏如醍醐。醍醐之味,乳酪等中最為第一。能除諸病,令諸有情,身心安樂。《陀羅尼》者,《經》、《律》中最為第一。能除諸罪,令諸眾生解脫生死,速證涅,安樂法身。
據《密宗概論台密綱要》︰台密之判教,大概分二種,一是絕對門之判教,二是相對門的判教。絕對門之判教者,依《大日經義釋》所說,秘密一乘,統攝權實偏圓諸教,建立一大圓教也。相對門之判教者,傍附天台之判釋,約相對判釋二教之粗妙也。若先用相對之判釋,後必能用絕對之開顯矣。
台密所依之《經論》,以《大日經》、《金剛頂經》、《甦悉地經》三部秘典,加《菩提心論》,古稱密教三經一論。另加《頂輪阿王經及瑜 經》,稱為密教五部經典。
所謂台密者,弘法大師原習《法華》,留學于唐,學成歸國。以《法華》教義說明秘典內涵謂之台密。後以《華嚴》說明秘典教義,謂之東密。
天台智者大師,以五時八教,判釋一代聖教。其後善無畏、金剛智、不空等三藏,請來真言密教,依《大日經住心品義釋》,總判真言教,第五時之教也。第五時又開為三時,初《法華》,次《涅》,後《大日》、《金剛頂》等陀羅尼藏也。然雖依五時判教,收攝第五時最後時,若約法身如來,自性界中所說義邊,不妨廣一代五時通攝。
台密之判教,約三乘一乘,相對而分顯、密二教。謂諸三乘教者,所說未盡如來秘密之深旨,故判為顯示教。一乘教者,開示所說真如實相之深旨,說盡二諦圓融之妙理,究竟顯示如來秘密之妙旨,故判為秘密教。
本經屬秘密教,五部妙典所攝,自亦圓教大乘。
或曰︰如是《佛母大孔雀明王經》至尊且貴底無上大法何無人弘揚乎?
答曰︰據本經序……中華數朝翻譯,民雖遭難,尚未遍宣。即蓋緣往時,譯者詞質文梗,潤文者闕方便之妙言。雖聖旨不乖,尋讀者引肩而翥目。
《密教史》雲︰東晉三二二年,西域僧帛尸梨密多羅,譯《大孔雀王神咒經》,時在晉元帝永昌元年。其部頭較少,普通藏經亦不錄,不為世人所知耳。
唐.惠果七祖以後,佛教遭遇會昌法難以來,純正的密教,僅法付日僧弘法,乃歸于衰滅。唐亡五代戰亂,尤其後周世宗,竟行極端排佛,加之西藏左道邪密盛行,致元祖詔令禁止。密教遂一蹶不振。弘法得法,攜歸扶桑,大傳其道。而中國承傳中斷。唐末離亂,經疏銷毀,正純的密教走上衰亡的命運。惠果寂于八○五年,時順宗皇帝永真元年,距今已一千一百四十余年,本經其誰弘揚乎!
《密教史》之渡邊海旭之《密宗發展觀》……唯中國本部,昔日只曇華一現。明後則傳統全失,無人研究,而信仰者,亦少之又少……。靈符重暉,可待其誰!?
附注
2《大日經》具雲《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胎藏界根本大經也。
3《金剛頂經》者,具雲《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金剛界之根本大經也。
五、菩薩德相
以不空大師譯《佛說大孔雀明王畫像壇場儀軌》雲︰于內院中心畫八葉蓮華,于華胎上畫佛母大孔雀明王菩薩,頭向東方。白色,著白繒輕衣,頭冠瓔珞,耳鐺臂釧,種種莊嚴。乘金色孔雀王,結跏趺坐白蓮華上,或青色蓮華上。住慈悲相。有四臂,右邊第一手,執開敷蓮華。第二手執俱緣果(狀似木瓜)。左邊第一手,當心持吉祥果(如桃李形)。第二手執三、五睫孔雀尾。從佛母左邊右旋,周匝蓮華葉上、畫七佛世尊,從尾缽尸如來,次第列布乃至至釋迦及慈氏菩薩等。皆頭向外坐,各住定相。至西北角第八葉上,畫慈氏菩薩左手執軍持,右手揚掌向外,作施無畏勢。(上四手所持四物中︰蓮葉表敬愛,俱緣果表調伏,吉祥果表增益,孔雀尾表息災。)
檢密教諸部經軌,諸尊壇場,無不以佛陀為主尊。最勝如《頂輪》,(此指《釋迦金輪》,若《大日金輪》,則與《一印會毗盧遮那》同體)(見《時處軌》)亦以佛陀居中,而輪王傍侍。今曼荼羅,以本尊孔雀明王居中,而以七佛補處1圍繞,豈非以其勝絕不共諸尊莫及哉!
密教中幾乎所有的明王,都現忿怒相,而孔雀明王卻現慈悲相,不亦隱示本尊為「三世諸佛之母」,其法勝絕不共諸尊宜矣。
此孔雀明王為毗盧遮那如來等流身,具有攝取、折伏二德,故有二種座。白蓮華座表攝取慈悲之本誓,青蓮座表降伏之義。現胎藏曼荼羅中為肉色二臂,右持孔雀尾,左持蓮華,坐赤蓮華,密號佛母金剛。亦雲護世金剛。
問︰菩薩以孔雀為坐雲何義?
答︰賢覺雲用兩界種子最秘雲︰或曰今明王大日所變,釋迦所變,或阿彌陀所變……。口雲︰阿彌陀所變者,五佛所乘時,阿彌陀如來乘孔雀故,今孔雀明王即同體也。《破地獄軌》︰孔雀鳥食一切毒蟲為身命,阿彌陀佛亦消滅一切眾生造惡三毒,為自性清淨壽命故,以此鳥為坐也,今孔雀明王亦如是。(出《白寶口抄孔雀法》上五二八頁)
問︰何以尚有二臂孔雀明王像耶?
答︰私雲胎藏界尊二臂相也。《秘藏記》雲,孔雀王母左手持開敷蓮華,右手持孔雀羽……。
問︰孔雀明王菩薩如何定位?
答︰凡一一佛有三種輪身,曰自性輪身、正*輪身、教令輪身,孔雀明王菩薩,即佛正*輪身也。(見辭典一二六七上)《秘藏記》末︰無能勝金剛明王為釋迦之教令輪身也。其自性輪身,慈氏菩薩也。
附注
1補處即當來彌勒佛
六、修法須知四
甲、引述經藏
轉讀經者,可三人五人,乃至七人,更替相續。晝夜不令經聲間斷,要在絕言語。
除數內一人,明閑教法,作法結印,啟請賢聖。余人當至心讀經,三時或六時1。在其道場或一日乃至七日。一切災禍悉皆殄滅,除不至心。
轉讀經者,或在家人,或出家人。每日澡浴清淨,著新淨衣。初起首時,對道場前,虔誠禮諸聖眾。先以印契真言,依教召請佛菩薩,及諸天眾。如法供養。說所求事,殷勤啟告,願垂加護,普為一切苦難眾生,廣發大願,然後結跏趺坐,以涂香涂手……。
本經經前細字注
「次捧香爐奉獻啟請,白聖眾說所求事。如是依法請召,供養已,然後起悲愍心,為拔濟眾生苦難故轉讀此經。每日中午前,換諸供物,應結阿波羅多明王印,誦本真言,以印左旋一匝,暫解其界。換供養已,即如前次第,再迎請結界。如是依教供養轉讀此經。所有災難,亢旱、疾疫、鬼魅、魘禱、惡毒、災障種種苦難,必得除滅。所有祈願無不遂心。我已廣說《畫像壇場供養儀軌》竟,若不辦如是涂畫壇場,或有疾速災難至,可隨自力分于一淨處,以瞿摩夷涂地,作一方壇。隨意大小,磨白檀香,涂作圓壇,九位中安佛像,及以三、五睫孔雀尾,豎于壇上。隨時燒香散花,乳糜酪等供養聖眾。但虔誠一心,轉讀此經,或一遍或三遍,乃至七遍,或一日或二日。一切厄難悉得消除,所有祈願皆得圓滿。」
「瞿摩夷」者,巴利語gomaya,指牛糞。古印度人皆將牛視為神聖之象征,以其糞為最清淨物。故常涂牛糞以淨化祭壇。此風習後為密教采用。或投其入爐中,可作護摩供物之一。又以《陀羅尼集經》九雲︰取淨牛糞蒸之,可去除臭氣。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治病合藥經,亦雲瞿摩夷可治瘡,除便秘之記載。雪山有香草,牛食之,糞便亦香。
又,《奇特最勝金輪佛頂念誦儀軌法要水壇法》︰取新牛糞、犢子糞最第一,不得用生牛糞,取新瓦罐及淨水,以糞及水攪令取滓,水著檀香末……日日別作,不得用殘香水……。(出大藏十九冊一九二頁)
附注
1晝三時夜三時謂之六時也。
乙、殘食處理
據《無上密法初業行者應知略儀》十頁十四行雲︰「供品供完後,可以拿來吃。」無上密法的修行者,認為本尊與佛無一無二。自己是眾生,佛菩薩、本尊、自己無一無二。自己能吃的才供養佛菩薩,供養佛菩薩後,拿來供本尊──自己,那是更能得到相應的。
東密、瑜伽密,他們認為佛菩薩、修行者之間,是有對待的。佛菩薩高高在上,修行者將供品供養後,怎可自己拿來吃呢?
實際上,將供品供養後,拿去丟掉,未免暴殄天物。如果修行者,認為此供品不好吃,或不喜歡吃,或壞了不能吃。修行者對不起佛菩薩,這樣怎能得到佛菩薩的加持呢?
《佛教大藏經》五十七冊《密教部》七十頁︰「所有供物撤換後,置于水中……或埋于地,勿令得食,亦勿足踏。」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儀軌》曰︰「其壇所用飲食、餅果,日別替換,更作新者。撤下物曰殘食。咒師及求願者,皆不得食,食者咒力無驗。其所殘食施與貧窮,最為第一。」
乘寧尼師來信說︰「我與《孔雀法》結下甚深之緣,受持修法,成為常課。屈指也有十年以上。曾于夢中,慈氏菩薩三彈指,加持我之後,對經中的咒語,自有一番特殊的感受。
一天供佛念供養時,腦海幻現出很大的白色底幾個字,『此是孔雀法儀式,非常儀軌。』從此以後,我對殘食的處理不再疑惑。在這之前,我曾試過二次,一次吃過肚子痛,一次使我手指出疹子。總之我也不去試了。依教奉行不亦樂乎可也。」
還有台中慈善寺,一位信徒,吃過了也是肚子痛。馬來西亞一位護士小姐,吃過了也是肚子痛。羅東的陳春美居士,特為試驗買了供果,分別以未供的和已供過的給她的工人吃,結果就是供過的吃了肚子痛。如是就有人說︰「供過的東西有毒。」
當然也有人吃得很開心。學人不是無上密也不是東密,從來也沒有試過究竟,假設我要湊熱鬧,吃吃看,是否會平安?我想自己一定會拉肚子。雖然如是,我從未說過換下的供品有毒,經教里也未說「有毒」啊!您先要反省一下,自己胃腸過敏,或消化不良,這都能使人肚子痛或者拉肚子。實在說造這個謠言沒有意義,「施與貧窮斯為第一」,不是很好嗎?
丙、德外施恩
佛教的哲理很能吸引高級知識分子,但佛教接引眾生的方便,權巧之妙,卻是世界一流的施教。
《大藏經》五十七冊,《壇場畫像法式》,第二八六頁︰「……若事不遂心者,更多持誦心咒為上供養。于畫像前坐,如其夢到大夫者,即是誦咒有驗。若見女人來者,即是所求天神哀愍,感應有此差別。若有信心,欲常受持求擁護者,當于像前安孔雀,置清淨處,常為供養。一切病苦。一切恐怖,不如意事,悉皆殄滅。」
又四七七頁︰「……可將孔雀羽一、二睫,或以茅草拂病者身,誦前心咒二十一遍,稱病者名,日別三時,……假令人造五逆重罪,若能七度作此壇法,五逆重罪事亦得消滅。」
或曰︰「眾生何有如是等病苦、恐怖、災禍逼惱?」
「佛告阿難陀︰『若諸世間所有災禍逼惱,刀兵饑饉,亢旱疾疫,四百四病1,憂惱斗諍。及八萬四千鬼魅,嬈惱有情。所求世間出世間勝願,多有障礙者,皆由無始以來,貧愛無明,虛妄分別,三毒煩惱。不了解實相,積集不善,感召如是災難。是故我今為彼,讀誦《佛母大孔雀明王經》,一切災難皆得除滅,所有求願,隨意滿足。』」
諸佛有不思議度生方便︰謂有眾生,不肯直求菩提。且隨其樂,令持咒求之。由神咒不思議力,所求之事,盡得遂心,一切罪業,亦得消滅,自然超凡入聖。如小兒有病,不肯服藥。有智醫人,涂藥母乳。其小兒本食母乳,不覺服了良藥,除卻病苦。
如孔雀經二十六種病痛,地藏經三十四鬼王,童子經十五鬼名,楞嚴經十五畜鬼等,皆是意自在佛、身自在佛、六入自在佛、六能自在佛……大權示現,攝化異類者(海仁(楞嚴講記)八三五頁)。
又玄奘大師至印度之時(紀元後七世紀上葉),據Bana證明《大孔雀經》為七世紀習誦之文,當戒日王HarsavardhanaSiladitya未即位前,聞其父死,奔赴王宮,遇諸傳教師舉行儀式,有誦《大孔雀經文》者。(出Cowell-Thomas譯本及《世界佛學名著譯叢》七十八冊二二二頁)
而今台北市如來禪寺之菩薩閣,其開光儀式亦誦《大孔雀明王經》,豈不古今輝映!
附注
1四百四病者,謂一大不調百一病生,四大不調四百四病生。
丁、曼荼簡介
曼茶者,具雲曼荼羅。有廣義狹義的解釋;狹義的詮釋,譯為壇或曰壇場。由于平整方圓,層次分明,畫諸佛菩薩,龍天鬼神,似象征底標幟,所以名曼荼羅。
《佛說大孔雀明王畫像壇場儀軌》最後,附一簡單的壇,也就是曼荼羅。亦如瑜伽焰口施食,主法面前的曼荼盒。修準提法用的準提鏡。
先研究本經的壇法︰有五幡、五鏡、五刀、二十燈,中間一個香爐。顯然與《畫像儀軌》,所雲壇法,頗有出入。雖然如是,可見這樣簡單底曼荼羅,也可以修法了。
五幡,代表五方佛。五鏡,代表五智。五刀,代表誓願標幟。茲列表于後︰
五智之法界體性智居中,方各有四,成二十盞燈。
大日普門是總德的表現,其余四佛,是別門各德的象征。五智本身就是無際智,各個復具五智,主伴具足,重重無盡。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叫無際智。所以五佛本身,就是無量諸佛諸尊的象征,也就是諸佛的本體,諸法的根源。
廣義的曼荼羅者,表現于本體和現象,內容千差萬別。大體上分四種說法︰
(1)大曼荼羅──佛菩薩形像,乃至一切萬象,壇場。
(2)三摩耶曼荼羅──標幟、刀劍、輪寶、蓮華……誓願的代表,乃至手印,莊嚴具。
(3)法曼荼羅──音聲、文字、名稱。六塵諸法皆文字。
(4)羯磨曼荼羅──諸佛菩薩的威儀事業。廣義說一切行住坐臥,一切事物的活動,作用行為都是。
「阿難!如是末世,結界建壇,唯許清淨比丘。若壇已成,修習不拘四眾。」(出圓瑛《楞嚴講義》一○三一頁)壇中心本尊、香爐。七佛及慈氏菩薩圍繞。皆頭向外,各住定相。慈氏左手執軍持,右手揚掌,向外作施無畏勢。
注︰○表二十八大藥叉將
△表宿曜十二宮神︰
東方夫婦宮、羊宮、牛宮,
西方秤宮、蠍宮、弓宮,
南方瓶宮、魚宮、蜜牛宮,
北方螃蟹宮、獅子宮、雙女宮。
另外四闢支佛,頭有肉髻、亦住定相。又四隅畫四大聲聞,從東北隅阿難,東南隅羅 羅,西南隅舍利弗,西北隅目犍連。皆著袈裟,偏袒右肩。次畫八方天王並諸眷屬︰東方帝釋天,執金剛杵,與諸天眾圍繞。東南方火天,左手持軍持,右手施無畏,與五通苦行仙圍繞。南方焰魔天王,執焰魔幢,與焰魔界鬼眾圍繞。西南方羅x王執刀,與諸羅x眾圍繞。西方水天,執 索與諸龍眾圍繞。西北方風天王,執幢幡與諸持明仙眾圍繞。北方多聞天王,執寶棒與諸藥叉眾圍繞。東北方伊舍那天,執三戟叉,與諸部多鬼圍繞。次第三院,從東北隅,右旋周匝二十八大藥叉將,各與鬼眾圍繞。及宿曜十二宮神。次四周各以乳、酪、飯、餅、果、沙糖、冰糖、蜂蜜等供養。另四隅置酥油燈各一盞。四門各置淨水器盛香水。壇中安佛母大孔雀明王像,並散白色花,中院聖眾燒沉香,以為供養。東方天王應燒白膠香,而為供養。南方天眾以紫礦芥子和鹽,燒之以為供養。西方天眾,以酥和安息香,燒而供養。北方天眾應燒燻陸香而供養之。
這個大曼荼羅,較前更充實,含義又幽深。包括胎藏界,眾生本具的平等理體本覺理。金剛界的始覺智,修顯差別之智,因果毫厘不爽。過去莊嚴劫最後三佛,現在賢劫的四佛,未來慈氏的一佛。本尊三世佛母,中香爐表真如理體。如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並諸眾生。三復成三,重重無盡。修顯一法界、多法界一切理智因果等,無盡法門,說盡一宗之奧秘,論定密部一切經執法門,皆從此大曼荼羅等分流出。
問︰供瓶之花限白色如何?
答︰《深密鈔四》曰︰三昧相應者,若本尊作慈悲容,或身白色,應供白花,名三昧相應,否則名不相應(佛字典二二一)。
七、入文略釋三
甲、序分二
(乙)一、證信序
如是我聞,-時,薄伽梵在室羅伐城,逝多林給孤獨園時,
這段本經,是正宗分之前的序說分的起首,一部佛經都分這三大部分,就是序分、正宗分、流通分。這樣的分法,始于東晉道安法師。後人認為很高明,當時就譽為「彌天高判」。
中國有一位大學問家名習鑿齒,他自認為學問很好。听說有一位高僧名道安的法師,學問了不得。于是就想跟人家辯論一下,較量誰的學問好。習鑿齒便專程去訪問,道安法師見有居士來訪,便請教他的大名。誰知他高傲的回答「四海習鑿齒」。意思就是四海之內我是學問第一了。說完他也請教法師的德號。法師就隨口答曰︰「彌天釋道安。」意思就是天下只有我這個釋道安。針鋒相對,真是對的太妙了。後人就稱法師為「彌天釋道安」。于是「彌天高判」的佳句,就流傳到今天。法師們講經多半都依這樣的科判。
序分的序字,就是序列,經文內容的排列次序,都不例外。在經文的前段,叫經前序,也叫通序,通于一切經故。亦名證信序,證明是佛親口所說。也是佛涅時,阿難尊者請示佛陀,四種遺教之一。
如是者,信成就。我聞者,聞成就。一時者,時成就。薄伽梵者,主成就。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者,處成就。言成能者,有此五段方成正宗之教起。《法華文句》一之二曰「通序五、六,或七」。普通釋經,多依六種成就。元照大師《彌陀疏》上曰︰「六緣不具,教則不興,名六成就。」
本經眾成就的文,沒有連貫在一起,事實上並無缺少。本經流通分的文,就是眾成就的證明,「爾時世尊,說是經已,人天藥叉,及諸鬼魅,奉佛教敕,不敢違越……。」還有經前的《啟請法》,不但有龍天八部,佛菩薩都有降臨。在《世界佛學名著譯叢》里雲……所說諸神,名稱之眾,實為佛教之大動員。而七佛亦降臨隨喜說咒。其法會場面之大,其眾成就寧雲缺如哉?譯人妙筆巧施不亦可乎。
一時者,佛說法之時也。
婆伽梵者,梵音Bhagavan,譯為世尊,佛十號之一《智度論》二曰︰婆伽梵者,天竺語。義為有德,有名聲。巧能分別諸法總相別相。復次婆伽名破,婆名能。是人能破怒痴,故名婆伽婆。《玄應音義》三曰︰婆伽婆者至聖之名,正言婆伽梵。
室羅伐城者,古舍衛國城,古印度之都域名也。
逝多林者,從豐德城南五、六里有逝多林。古雲 陀林;又雲 樹。是逝多太子之林也。
給孤獨園者,勝軍大臣甦達多。此雲喜施長者;又雲須達多。仁而聰敏,積而能散。哀孤恤老,濟困施貧。人美其德曰「給孤獨」。時人問佛其名,佛告阿難︰園地善施所買,林樹逝多所施。二人同心共崇功業,自今以後,應謂此地,為逝多林給孤獨園。也就是 樹給孤獨園。
(乙)二、發起序
有一 芻,名曰莎底。出家未久,受具近圓,學《毗奈耶法》。為眾破薪營澡浴事。有一大黑蛇,從朽木孔出,螫彼 芻右足拇指。毒氣遍身,悶絕于地。口中吐沫,兩目翻上。爾時,具壽阿難陀,見彼 芻為毒所中,極受苦痛。疾往佛所,禮雙足已。而白佛言︰世尊!莎底 芻為毒所中,受大苦惱,具如上說。如來大悲,雲何救護,作是語已。